涇源故事|名家筆下的涇源文藝人,你認識幾個?

涇源故事|名家筆下的涇源文藝人,你認識幾個?

山清水秀人更秀

簡述涇源縣多位文化人的文化情懷和創作成績

泾源故事|名家笔下的泾源文艺人,你认识几个?

前不久參加了涇水文化暨龍文化學術研討會,見到了幾位涇源縣文化界的老朋友。多年不見,他們的創作成績真是讓人刮目相看。

泾源故事|名家笔下的泾源文艺人,你认识几个?

鹹國英是我最早認識的涇源人,90年代初,我們分別在西吉、涇源兩縣的宣傳部門工作,同任副部長,關係自然非同一般。後來他在文化旅遊部門任職,參與了該縣“文化旅遊綠島”工程的創建和宣傳推薦工作,相當一些創意出自他之心之手。這次見面,他帶給我的驚喜竟是遒勁瀟灑的書法作品。在我的印象中,他頭腦靈活,善交際,新聞、攝影和散文不錯,並不擅長書法,卻怎麼書法如此揮灑自如、韻味悠長?經瞭解,原來愛好書法並不是近年來的事,而是在中學時,就投師一位老師,在老師的指導下研習王羲之、王獻之、顔正卿、柳公權、歐陽修、懷素、蘇東坡等書法名家的帖子,在工餘飯後閉門練習。後來因為工作關係,接觸了前來觀光旅遊和參加筆會的很多天南海北的書法名家,受他們的薰陶和影響,他的書法作品才漸次走向成熟。在2006年紀念建黨85週年和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週年全國書法展覽以及第二屆全國唐詩、宋詞、元曲書畫大賽中,參展參賽作品楷書《岳陽樓記》和抄書《清平調》均獲得金獎,一些書法作品被日本、新馬泰等國和香港、臺灣地區館藏。他的書法作品由此走紅。同時,由於他在發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成績卓著,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泾源故事|名家笔下的泾源文艺人,你认识几个?

馬宇楨的“官”至廳級,其實他的文學作品比官職更有影響。他多年來創作發表了近百萬字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以他出生併成長的故鄉涇源為主要表現地,縱橫開闔、左右逢源地輻射祖國各地乃至海外。作品具有相當的穿透力。他的中短篇作品具有相當的穿透力。他的中短篇小說集是寧夏最早入選“中國21世紀青年文學之星叢書”的作品集。

於青海與鹹國英一樣,長得精壯,看到他們,使我想起考察雲南麗江時,那裡的風俗習慣,他們看待男人的標準是以黑以壯為美,這樣又黑又壯的男子是要用60頭犛牛換來做新郎的。別看他們長相魁梧,但他們卻十分內秀,於青海出版的中短篇小說集《小城無故事》,讀來讓人 感慨萬端。這部作品集收集了作者近年來創作的12篇小說,通讀這些作品,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縈繞心頭,在《早春的蝴蝶》中,作品中小主人公顧拜爾關於“不用牛拉馬曳奔跑如飛的鐵皮房子(汽車)”由奔跑如飛到全村人趕著牛馬從泥坑裡往上拉的描寫,寫得細膩幽默,從中折射出了山村的閉塞與落後,也反映了鄉村普通百姓的誠實與善良以及小主人公在那個“瓜菜代”年月悲慘生活。作者性情豪放,感情卻如此豐富細膩。他主持現場聯歡,也很有派頭,風趣而靈活,一口普通話說得朗朗上口。

泾源故事|名家笔下的泾源文艺人,你认识几个?

擔任縣政協副主席的禹紅霞,筆名葉子。她以一本《葉子的低語》的散文集受到寧夏文壇關注。那些散文或敘事壯物,或即景生情、抒發感情,字裡行間透視著女性特有的柔情和雅緻。

泾源故事|名家笔下的泾源文艺人,你认识几个?

劉長青是著名記者,他曾經以高產、及時、辛辣、務實的新聞稿件而贏得方方面面的讚譽。在此基礎上創作出版了政論集《西海固多維思考》。這部書稿雖然沒有在更大領域推廣,但我以為它是不可多見的思維成果,多篇文章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方面,對西海固的現狀、前景和發展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論述,提出了頗有見地的理論建議,有相當一部分文章的觀點,都蘊含著先見之明。

泾源故事|名家笔下的泾源文艺人,你认识几个?

拜學英的文學創作起步較早,他人雖在官場,卻從未間斷文學創作,所以他的創作也是豐收的,他創作的文體涉獵面廣,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都在他的筆下活靈活現,他創作出版了《世紀末的行動》《六盤霧中行》《放眼看蘇南》《青山綠水話涇源》《涇源回族史略》等多部作品,在宣傳推薦涇源,研究回族歷史、彰顯回族人民情懷、謳歌民族團結方面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

李金聲是一位文化部門的負責人,也許他從年輕時就酷愛文化藝術之緣故,所以他有著敏銳的視角和感悟。《踏腳》舞蹈雖然是眾多有識之士和文化人共同創作打造的藝術精品,但李金聲功不可沒。80年代中期,我們曾到涇源考察這種體育與藝術相結合的民間舞蹈,但遺憾的是沒能創作完成,後來是李金聲、馬永罡、安文斌他們把它搬上了舞臺,並親自擔任角色演出。從此,這個獨具魅力的回族舞蹈一路參賽,一路走紅,榮獲多個國家級獎項。

王文清因其創作的戲劇小品《人活一口氣》《甜甜的日子濃濃的情》等曾數度榮獲“曹禺戲曲獎”而蜚聲文壇。這個從小在縣劇團跑龍套的尕小子心濡目染,克服了文化水平低的困難,劇本創作漸次走向成熟,成為寧夏為數不多的幾個劇作者之一。

王治平的文學作品很有特點,個性化的意韻很是強烈。他的散文集《路上的回憶》是故鄉生活的寫照,故鄉的白樺林;美麗而苦澀的故事;涇源踏腳舞;麥嘎;龍爪柳;夯爺和他的歌謠,還有搬遷移民的蘆草窪等,都是作者感情的歸宿。有評論稱該作品集:“大哉乾坤內,吾道長悠悠”。他同時也是一位樂意為文朋詩友牽線搭橋、提供方便的熱心人。

楊友桐的中短篇小說創作相對涇源作家來說,不僅數量上乘,而且質量也高。他的中短篇小說集《別了,故土》收集的20多篇小說,讀來頗有吸引力,有的恢諧幽默,讓人忍俊不禁,有的讓人感喟悲憫,由不得替作品主人公擔憂。他的作品曾數次上過《朔方》《六盤山》和《新疆回族文學》的頭條。還作為封二人物被特別推薦。別看他是年過半百的在大老爺們,但“花兒”卻唱得有聲有色。那時而高亢時而婉轉、一詠三嘆的原生態弦律,經他唱出,實在是意味悠長。

涇河本名蘭煜,屬於80後,他的詩歌風格清新自然、樸實而又不失新潮,不僅在涇源量多質佳,獨具魅力,而且在西海固,在寧夏,在全國詩歌界也有一定影響。他曾經被評為“西海固十佳詩人”。他出版的詩歌集《綠旗》深受讀者喜愛。

楊潤澤的文學創作雖然在紙質媒體上不多見,但他的網絡文學卻影響很大。在他18歲的時候,身居涇源大山深處的他,就發起組織一幫喜愛文學的小青年成立了山野文學社,創作交流。從那時起,他在昏黃的燈光下,寫出了兩個小長篇《楊福源》和《花果山》。在福建莆田打工時,在搞好本質工作的同時,他也沒有間斷文學創作,總是有感而發,為當地小報寫點短文章,從而嬴得了公司讚譽,

被評為莆田市“十佳進城務工優秀青年”。

馬玲、馬永罡、於華學、禹廣生、秦志龍、赫金貴、馬平等雖然在公務員崗位上整天抄抄寫寫,與公文打交道,但他們卻從眾多公文和迎來送往中獲取了大量信息,他們將諸多信息轉化為形象思維,以文學的形式加以表現,從而達到了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的功效。公文與文學純粹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表現手法,可是他們卻處理得涇渭分明,相得益彰,公文是公文,文學是文學。他們都出版了作品或詩歌集,足以印證我上述的觀點。

泾源故事|名家笔下的泾源文艺人,你认识几个?

王懷凌雖然不是地道的涇源人,但他在故鄉劃歸涇源後,也算作涇源人。毫不誇大地評價,他在詩歌創作方面,不僅是西海固詩人的領軍人物,寧夏、在陝甘,在全國,也有限大的知名度。因為他曾出版過兩部詩歌集《大地清唱》和《風吹西海固》,並在有關全國性詩歌評選中榮獲“十佳詩人”。

王鳳笙不是涇源人,但他把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涇源這片青山綠水。他的作品以古體詩見長,兼搞新聞、散文、雜文和攝影。他把更多的精力用之於為作家、藝術家服務,提供方便方面。也組織編輯了記錄涇源的各類書籍。

鄢生勇的長項不在文藝創作方面,他是一位政府官員,可他敬重文化人,是文化人難得的知音。他有一個原則:有文學底蘊和藝術長項的工作人員,你不一定每天簽到上班,只要你拿出像樣的文學(藝術)作品就是了。他注重文化,支持文學藝術創作的理念和胸懷,其實是涇源縣黨委和政府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精神的具體體現。

通過以上很不全面很不到位的表述,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涇源,不像有些人調侃的那樣:“山青水秀人不秀,鳥語花香飯不香”,而是是山青水秀人更秀,鳥語花香飯亦香!

本文寫作日期:2015

(作者鐘聲系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劇協會員、原寧夏作協副主席、原固原文聯主席)

【作家簡介】

泾源故事|名家笔下的泾源文艺人,你认识几个?

火仲舫,筆名鐘聲、鍾之聲。中共黨員。原寧夏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員,寧夏固原市文聯原主席。寧夏六盤山民俗文化發展促進會主席,寧夏文學院和《長篇小說》雜誌簽約作家。創作出版有《花旦》《土堡風雲》《柳毅傳奇》《浪子吟》《大河東流》《鳳凰泉》《黃土情》《西吉風景線》《飛翔的情緒》《奔放的旅程》《詩意人生》《超越夢想》《“花旦”論》《紅星照耀將臺堡》等作品;創作有《西夏殤》《中國人在美國》《花兒常開》《花臉》《牛》等作品(尚在編輯出版之中),文學創作涉及面廣,數量頗豐。其中秦腔電視劇《三姊妹》獲第二屆“中國人口文化獎”。近80萬字的多卷本長篇小說《花旦》影響深遠,被譽為“大西北民俗寶庫”“寧夏的《白鹿原》”“西部近現代鄉村影”“表現秦腔的扛鼎之作”。獲第三屆海內外華語文學創作最佳影視小說獎。

泾源故事|名家笔下的泾源文艺人,你认识几个?
泾源故事|名家笔下的泾源文艺人,你认识几个?

曾榮獲寧夏首屆宣傳思想工作先進個人、寧夏第二屆優秀新聞工作者、寧夏優秀文藝工作者、固原市宣傳思想先進個人等榮譽。其創作業績收錄於《世界名人錄》。

泾源故事|名家笔下的泾源文艺人,你认识几个?

更多精彩內容,請繼續關注我們喲~~

泾源故事|名家笔下的泾源文艺人,你认识几个?泾源故事|名家笔下的泾源文艺人,你认识几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