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新冠肺炎屍檢報告發布,有重要發現,劉良:肺已不是肺

據央視新聞3月1日報道,主持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的劉良教授稱:新冠肺炎的病變與SARS有類似之處,也有自己的特點。從目前的病理結果來看,一些死者的肺部切面上,能看到有黏液性的分泌物,他認為這是臨床治療需要警惕的地方。劉良指出,它是很黏稠的,像糨糊一樣的液體附著在上面。這個東西可能反映出這個人在早期的時候,他的分泌物是黏稠的,不像我們平常的感冒、病毒感染是流清鼻涕、流水,我們叫卡他(症狀),不是這樣會反映一個什麼情況,它又在深部的氣道里面,出現黏液成份,這種成份,如果我們在治療上不去針對性地做處理的話,可能起了反作用。

首例新冠肺炎屍檢報告發布,有重要發現,劉良:肺已不是肺

比如說我們正常的肺,它握上去感覺像一個海綿、它含氣,但感染新冠病毒的肺一摸上去不是這個感覺,這個肺已經不是肺了,它是一個實變了,肺裡面被別的東西取代了。這種重要的發現,或為一線的臨床醫生帶來巨大的幫助。據澎湃新聞報道,日前,劉良團隊將其中一例屍體解剖觀察預出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亡屍體系統解剖大體觀察報告》發表於《法醫學雜誌》。尸解報告公佈,並明確稱新冠肺炎病變仍聚焦肺部,其他臟器損傷的證據不足。

首例新冠肺炎屍檢報告發布,有重要發現,劉良:肺已不是肺

結果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徵的炎性反應,肺部纖維化及實變沒有SARS導致的病變嚴重,而滲出性反應較 SARS 明顯,對於心肌及心外膜、腎臟、脾臟、消化道器官、腦部是否存在與病毒感染相關的損害表現有待進一步研究。

首例新冠肺炎屍檢報告發布,有重要發現,劉良:肺已不是肺

為什麼要進行遺體解剖?據此前報道,遺體解剖目的就是要搞清楚這個病毒傷害了病人的什麼地方,醫學上稱之靶器官。第一,我們可以探討它的傳播途徑。第二,要針對這個地方,研究用藥。還有就是弄明白這個病毒是通過什麼機制讓肺受到損傷的。如果找準的話,就可以針對性地採取保護性措施。沒有屍體解剖的話,基本上就搞不清楚對手,也搞不清楚它打擊你的方向,整個是茫然的。此前,鍾南山院士曾給參與解剖的法醫劉良打電話,表示前線醫生正焦急地等待解剖結果,以便對治療方法和效果進行評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