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小罐有大作用"扎針拔罐,病好一半"

拔罐法最早以獸角為罐具,現已逐步發展為竹罐、金屬罐,陶瓷罐、玻璃罐、抽氣罐、多功能罐等多種材質的罐具,操作方法也有改進和發展,治療範圍逐漸擴大,成為中醫常用治療手段之一。那麼拔罐有什麼功效呢?中醫學認為,拔罐時的吸拔之力作用在經絡穴位上,可以開洩腠理,祛風散寒,可以刺激穴位並鼓動經脈氣血,從而使氣血得以疏通,使臟腑功能得以調整,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現代醫學認為,拔罐治療時罐內形成的負壓作用,能夠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充血甚至破裂,紅細胞破裂,隨即產生一種組胺和類組胺的物質,隨體液周流全身,從而刺激各個器官,增強其功能活動,能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常用的罐具有玻璃罐、竹筒罐、陶罐、抽氣罐、橡膠罐等。

請同學暴露後背,用止血鉗夾住棉球,稍蘸酒精作為火把,然後用打火機點燃酒精棉球,迅速在罐內旋繞兩圈,迅速撤出,馬上把罐口扣在後背上,拔多個】。拔罐手法要熟練,動作要輕、快、穩、準。拔罐的時候可以單罐獨用,也可以多罐並用。單罐法一般用於治療病變範圍比較侷限的疾病。多罐法一般用於病變範圍比較廣泛、病變處肌肉較豐滿的疾病,或敏感反應點較多者。拔罐後,要及時吹滅酒精棉球,將燃燒的酒精棉球舉高,對著火的根部吹氣,就可以輕易把火吹滅,注意不要對著人吹火,以免發生意外【操作:將燃燒的酒精棉球舉高,對著火的根部吹氣,將火把吹滅】。

罐子拔上去之後,可以留置一段時間,一般留罐 5~15 分鐘左右,體質強壯者可吸拔較長時間,體質偏弱者最好控制在 5 分鐘之內。夏季及肌膚薄處,留罐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損傷皮膚。留罐時,受術者若感覺拔罐部位發熱、發緊、發酸、涼氣外滲、溫暖舒適或進人睡眠狀態,為正常現象。留罐過程中如出現拔罐局部疼痛,可減壓放氣或立即起罐。操作結束之後,接著就是起罐了。起罐時,用一隻手拿住罐子,將罐向一側傾斜,再將另一隻手指置於罐口邊緣受力較輕的皮膚處,輕輕按壓,罐口與皮膚之間產生空隙,空氣進人罐內,吸力消失,即可取下。

中醫養生:小罐有大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起罐時不可硬拉或旋轉罐具,以免引起疼痛,甚至損傷皮膚【操作:右手拿住罐子,將罐向外側傾斜,左手拇指置於罐口邊緣受力較輕的皮膚處,輕輕按壓,使空氣進人罐內,將罐取下】。在日常養生保健的過程中,除了拔火罐以外,我們還可以使用操作更簡單的抽氣罐。抽氣罐是用透明塑料製成,上置活塞,便於抽氣。操作時,先將罐口緊扣在應拔部位,用抽氣筒從罐內抽氣,使其產生負壓,使罐吸附於皮膚上。起罐時則提起其上方的閥門使空氣進人內,罐具即自行脫落【操作:將抽氣罐口緊扣在腿部穴位,用抽氣筒從罐內抽氣,使罐吸附於皮膚上。

起罐時則提起其上方的閥門使空氣進人內,罐具自行脫落】。抽氣罐罐體透明,罐內負壓可根據病人的體質情況和病情隨意調整,易於觀察罐內皮膚變化,便於掌握拔罐時間,較之傳統意義上的火罐相比使用更安全,無燙傷之優,缺點是沒有溫熱刺激。所以既適用於醫院,又更廣泛的適用於家庭。在使用拔罐操作時,一定注意不要燙傷皮膚。閃火用的棉球蘸酒精不要太多,或者可以用幹棉球吸走酒精棉球表面的多餘酒精。火源不應停留在受術者身體上方位置,應偏離受術者,在身體一側,避免因操作不當燃燒的酒精棉球落到受術者上。

中醫養生:小罐有大作用

另外,將燃燒的酒精棉球伸入罐內燃燒罐內空氣時應迅速,切勿讓罐口或罐燒熱,燙傷受術者皮膚。拔罐過程中應注意保暖,避免受術者受寒感冒,在過飢、過飽及過度緊張疲勞或劇烈運動後不宜進行拔罐。拔罐後,如留罐時間過長,局部皮膚皮會起水皰,小的水泡不需處理,大的水泡可以針刺破,流出泡內液體,塗以甲紫藥水,覆蓋消毒料,防止感染【操作:蘸取酒精後用幹棉球吸走酒精棉球表面的多餘酒精;酒精棉球點燃後迅速伸入罐內燃燒罐內空氣,勿讓罐口燒熱】。

拔罐的適用範圍較廣,常用於腹痛、頸肩腰腿痛、關節痛、軟組織閃挫扭傷等局部病證,也可用於傷風感冒、頭痛、面癱、咳嗽、哮喘、消化不良、洩瀉、月經不痛經等病證。同時也要注意,拔罐法也有一些禁忌。有出血傾向的患者以及血栓靜脈炎患者等禁拔,瘢痕處不宜拔罐。月經期婦女慎拔;孕婦一般不可拔罐。身體極度虛弱,皮膚失去彈性者及皮膚過敏者慎拔,患有傳染病的人禁拔。患有嚴重心、腦、肺、腎、肝疾患者及高血壓患者禁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