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修道之謂教”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小刺蝟的吉他聲


談談我對這句話的理解。

《中庸》裡原文是這樣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指的是啥?天命就是陰陽和金木水火土五行,這些天理的元素隨著生命的誕生而注入每一個個體,形成了仁義禮智信的品德,這就是人的性,所以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遵循本性自然發展的規則就是道,聖人把道加以推廣就是教化。我們常說文化,現代化,城市化,信息化等。這個“化”字就是從開花到結果的過程。教化就是通過傳統文化的不斷薰陶、引導和規範,讓道德、道理和規則、規矩這些“道”的理念,慢慢滲透進人們的腦海裡行動上,成為大家日常行為的自覺,達到一以文化人的目地。

現在很多單位都在爭創文明單位,並且與各類榮譽掛鉤;交警系統持續開展“禮讓斑馬線”行動,引領社會新風尚:建立個人誠信記錄,凡是不合規矩不合法律的表現,都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和制裁;有些“老賴”乘車坐飛機都受到限制,形成了一種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的良好氛圍。這些措施都是“修道之謂教”的範疇,“修”就是修理、修正、修煉,手裡那把尺子就是“道”,修道的過程就是教化的過程。大家看“教”這個字,左邊是個“孝”,右邊是個“文”。意思就是用孝悌仁愛這樣的人間大道來感化黎明百姓,實現和合大同的理想世界。


環評紅樓


修道之謂教’,教就是教育。我們學《中庸》,學聖人,不但自己在學,你明瞭這個道理的時候,一方面是自己在學,自己在學也是學聖人之教,一方面也把這個道理告訴他人,這叫作教。古時候那些聖人,在位的聖人,那就如孟子所講的,‘作之君,作之師’。他一方面是治國天平下的君主,一方面又是當老師,當老師教什麼呢?就是教人學聖人之道,教人家開發自己的本性。當然這個不是直接,對於任何人都是這麼講的,那要一步一步地按照各人,他的學習的能力、程度不同,一步一步地來教化。

就是沒有聖人,天子地位的,像孔夫子,他也是終身的在那裡誨人不倦,那就是教啊!己經成為聖人,他就是永久地在那裡教化眾生,孔子除了自己那樣誨人不倦以外,同時也教他的學生,教他的學生什麼呢?‘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你要做個君子儒,不要學小人儒。小人儒是什麼呢?自己學道,自己專門在自己學,學好了自己就了了,生死問題解決了,自己在享受了。孔子不贊成這麼作法,孔子教他的學生,你啊!要做個君子儒,君子儒是什麼呢?一方面自己在學,學到自己,有相當教人的能力了,自己也懂了道了,修道也有相當的能力了,那麼你就是可以教化別人,當然教化別人的話,你還是根據聖人所講的言論,聖人的言論,都是記載在五經裡面, 你拿這個五經,根據這個經典來教化他人。


一壺世界萬佛山


這是《中庸》總綱,可結合前面兩句話來解讀!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人人皆有本性,平日潛藏不知,一旦認知天命、迴歸天命,即時本性也就顯現了;

一旦心性顯現,人的行為表現也就可以率直天真,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天道自然的功用;

天道不存在好壞,所以,這裡的"修”是指修正方向,這裡的“道"是指通往天道的路徑,古往今來最高明的教導,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引導人修正人生前進的方向,實踐真正自我!

借用一句詩來總括:

惟鵲有巢,惟鳩居之,

之子于歸,百兩御之!


崇立一二


《中庸》字數不多,只有幾千字,其中第一章,開篇有這麼三句話——叫做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三句話含義非常深刻,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以及對國家和社會的運行,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什麼叫“天命之為性”?

我們如果把它簡化一下,就是“天性”二字。把“天命之謂性”中間的字去掉,就剩下了兩個字——“天性”。

什麼叫天性呢?天性,就是你本來就有的,生來就具備的那個東西。比如,我們誇一個人很善良,經常說某某人天性就很善良,其實這就說明,“天性”是不需要別人教的,他天生就具備這個。我們人人在本性裡都有的。

第二句話,率性之謂道。

率,就是找到,統領、率領的意思。結合第一句去理解,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天性”,這個“天性”如果你找到了,並且按照這個“天性”去做,這就叫“道”。我們經常說某某是得道的高人,這個“得道”怎麼理解?其實就是找到了本來就有的那個“天性”才算“得道”了。

第三句話,修道之謂教。

在中國的文化當中,什麼是“教育”?

我們現在普遍意義上的教育,比如學個畫畫,考個學歷,學個技術,開發個軟件,實際上這些東西,在中國古代只能算作是技能的培訓。而真正的教育,在中國文化的語境裡面,只有“修道”才是教育

什麼是“修道”呢?

剛才講率性之為道,什麼是率性?率性就是找到上天賦予我們本來就有的那個天性。那麼這個本來就有的“天性”,就得結合我們《大學》裡面講的一句話去理解。

四書五經裡面有一本書,叫《大學》。開篇有句話叫“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什麼叫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擦亮你心中本來就有光亮的德行

第一個“明”,翻譯過來,就是使動用法,叫“使什麼什麼明”,第二個“明”,就是形容詞,光亮的德行。

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那個不需要別人給,而是本來就有的,一種光亮的德行。

這個德行當然有的時候可能會被矇蔽,怎麼矇蔽的呢?有的時候在與人打交道的時候,為人處事的過程中會沾染很多惡習,沾染惡習的過程中會讓自己天性裡邊那個善良的、光亮的德行,會蒙上灰塵,但是它有。

所以找這個東西,在《大學》裡邊叫什麼?叫做“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個“明德”,其實就是我們平常說的道心。其實就是這個道心,儒家把它稱作良知,在佛家又被稱作佛性,實際上就是要找這個。

其實“天命之為性”,什麼叫“天性”?就是這個道心,就是這個明德,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人性之中都有上天本來就賦予我們的——明德。

那麼,我們找到這個明德,找到這個光亮的德行,就叫“率性之謂道”。就是“得道”,什麼叫“得道”?一個人的“得道”就是把光亮的德行上面的灰塵全部去掉,然後讓一個人光亮的德行光芒四射,這個狀態就是孔子總結自己人生的時候,最後一個狀態叫“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之所以能夠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是什麼狀態?這就是說,孔子老人家修到70歲的時候,他的道心完全呈現出來了,把人性的汙點,把人性的缺點都給去掉了。

就是老人家的德行光芒四射,完全是用良知做主,或者用自己的真心做主,這個狀態,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是做什麼都不違背規矩。

這就說明,一個人已經把外在的道德規範完全內化成了一個人道德的自覺,這就是聖人。

“修道”的意義,“教育”的意義。

所以“率性之謂道”,就是明明德之後,才是真正的修道,所以,修道修的是什麼?修道就是明明德。修道,就到就是找到心中的那個良知。是這麼一個過程,一個真正去明明德的過程,是一個去不斷找到自己的良知,讓自己良知做主的過程,培養自己道心的過程,實際上,這才是我們所謂的教育,真正的教育。

我覺得中庸這三句話,既是中庸這本書的開篇,同時對我們今天如何理解教育,有非常大的啟發。

所以任何和一個家長如果讀了《中庸》,就知道培養孩子,讓孩子有個技能,將來找工作可以賺一碗飯錢,買個房子,這些當然重要,但是,培養孩子、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培養他的“道心”。

修道,就是要培養孩子的良知,健全孩子的人格,讓孩子做一個堂堂正正大寫的人。這一點非常重要。

那對學校而言,我們的學校課程設置,我們讓孩子學技術,固然很重要,但是一定不要忘了“良知”的培養。一定不要忘了,對孩子進行“厚德載物”的培養。一個真正的人才,除了“術”之外,一定要培養“道”。如果沒有“道”作為支撐的“術”,是走不遠的。當然了,如果只有“道”沒有“術”,那麼這個“道”就是懸空的,不能落實。

可是如果只有“術”沒有“道”,那麼,這個“術”是很危險的,有的時候,“術”如果沒有“道”作為節制,未必造福社會。甚至可能危害社會。

所以,我們做教育的人,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一個經得起檢驗的那種德行和品質。那麼將來,我們的受教育者無論發展的地位有多高,權力有多大或者名聲有多大,由於他“修道”這個環節沒有缺失,使得我們的受教育者都能在任何一個環境裡邊經受得住各種考驗,堂堂正正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益的人,這才是我們說的教育的目的。

《中庸》對人人都有重要意義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這一句話告訴我們,這一輩子要提高修為,最核心的就是率性之謂道。率性之謂道,其實就是找到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那份良知那份德行,而這個東西是本來就有的。

但有的人也可能問了,我心中有那份良知嗎?答案是,我們人人都有。

良知,我們人人都有。我們這一輩子,經常說提高自己的修養,其實就是養活我們的道心,就是養活我們心中這個良知,所以中庸,這開篇三句話特別重要。

實際上既是中庸的主旨,也是我們教育或者我們培養孩子,或者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是須臾不能忘掉的。

我們今生時時刻刻都不要忘掉,養自己心中那份良知,那份對別人、對社會的責任情懷和慈悲,而這個東西才是讓我們能夠活出一個堂堂正正大寫人生的基礎。

希望以上這些,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幫助大家繼續探索《中庸》,歡迎評論交流。


一二一學堂


這是《中庸》開篇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句話的內涵幾乎涵蓋了儒家思想的精髓,解讀是一件至今尚未完成的事情。

因此,這個問題是一個大問題。我們這裡略談點修道之謂教的現實意義。

第一,先了解一下修道之謂教的基本意思。

大概是說我們不可能去改變別人的天賦秉性,但是可以通過疏通、完善、影響的方式,把一些東西理順,讓他人自覺發現改變的需求,從而做到完善提升自己,這也是所說的一個人的修道的路打通了。只有路通了,修行之路才能走得正,走得遠。

第二,現實意義在教育上會更加鮮明。

這種通過疏通、完善、影響的方式,對於現行教育模式的借鑑意義在於:祛教者的權威性。

教的方式,從不尊重客體的特殊性、獨立性,到充分發揮尊重客體的主體性,把權威的教者,變成受教者的旁觀者、研究者、影響者。通過潛移默化,通過因地制宜,去影響他人,而不是粗暴的灌輸,粗暴的改變。

修道之謂教,提出的是一種關於個體尋道的方法論問題,要根據每個個體的差異性,尋找更有效的疏通途徑。


圖騰讀書


“修道”,即是完善、疏通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

這個路是可以延伸到人的生命中的,“修道”也包括對他人生命中阻礙道路通達的因素進行完善、疏通,具體體現在可以通過外力改變的生命活動上。“修道之謂教”,意思是完善、疏通孩子(他人)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就叫做教。

“教”,不是對他人自性的直接修改,事實上,人的自性與天命相合,是不能通過外力直接修改的。教是通過完善、疏通他人向善的道路,來引導、鞭策他行在這條路上,通過他人生命活動的改變,來改變他人的生命結構,自然而然地使他人自性得到變化。

“教”的最終結果,是改變了人的天命(前提是後者要學習、要行在教的道上)。人常說的命的好與不好,從理論上講,一切都是天命,這是對的,但一個人不努力到最後(無法改變的地步),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天命所在的。況且,人的天命是伴隨著萬物的運行和自身的生命歷程而變化的,非常顯明的證據是,人會生老病死,也就是說如果天命是恆定的,人是不應該有生老病死的。

大自然自有其存在的意義和運行的規律。所謂天命,只是大自然自我運行的微不足道的需求與實現,它僅僅是大自然運行在人的生命中的體現,並不能代表大自然的本在。

大自然沒有對任何人或物進行特殊的關照,也不會刻意對哪個人、哪個物進行特別的限制,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於人而言是意義重大的,但於大自然而言,卻未必有什麼意義。

“修道之謂教”,道出了“教”的根本方式,即完善、疏通孩子(他人)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來引導、鞭策他行在這條路上,也道出了“教”的根本目標,即通過他人生命活動的改變,來改變他人的生命結構,自然而然地使他人自性得到變化(改變天命),從而實現人與人、人與萬物的和諧相處及社會的長治久安。




鷹擊長空73013365


教化之道!!!學而為道!!!學有所用!


伸掌看乾坤


這裡的道是天性的延伸,永葆赤子之心,就越接近於天性,然而在現實中,特別是當今的現實中,人一出生,就開始接觸形形色色的事物,好好一個人被玷染的汙七八槽。教化的目的是讓我們重拾天性,古人難走這條路,今人走更難。所以我們的教化首先要明確我們到底要什麼?這值得每一個人好好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