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庸之國?

普慈賢


中庸思想是儒家的重要思想。產生於春秋時期。這一思想的主要意思是凡事講求適中,無過無不及,致達中和。“和”是一種至高的道德境界。是上升到了哲學層面的認知。

《三字經》對中庸論述為:“中不偏,庸不易。”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是適中的意思,不易是不改變的意思。即中庸就是堅持適中,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目的是致和。

所謂中庸之國,就是在戰爭時期,不結盟,不參戰,不為任何一方提供戰爭支援(包括土地物質人員),恪守中立,堅持適中,不偏不倚的國家。

春秋時期,春秋無義戰,大大小小上百個國家拉幫結盟,互相吞併,從來就沒有產生過中庸之國。

戰國時期合縱連橫,七國爭霸,也沒有產生中庸之國。

在漫長的農業文明時代,國與國之間要麼是附庸關係,要麼是敵對關係,要麼是姻親結盟關係,基本上不存在中庸之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交戰雙方分為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個集團。沒有中庸之國。

二戰時期,中華民國的總統蔣介石,字,中正。中正有不偏不倚的含義。可是二戰中,中國是被侵略的國家,是加入了同盟國的國家,不是中庸之國。

世界上稱得上中庸之國的國家只有瑞士。在二戰中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國家沒有遭受戰爭摧殘。


陳秦嶺


中庸就是中間立場不偏不倚,不是左右派,不是上下派,是中間派,就是和事老。中庸之國也是這樣吧。


條頭津津有味


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實用。只有中庸之道,哪來的中庸之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