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中庸》、《大學》裡學到了什麼?

用戶3072139039389


《大學》,《中庸》視為四書中之兩書,然皆為儒家之學說,從古至今儒學成一家之言主我華夏千年之史之事,不便評說!但若說在這兩書中學到什麼,還需從根說起。首先,中國文化的起源來自《易經》,老子一直在釋說道,他在說天人的關係,道法自然,源於宇宙的東西,是不斷在變的,而這變則是《易經》高深的學問!孔子一直在談仁,他在說人與人的東西,在我們看孔子的東西時,可以看到孔子的核心是"仁",是孟子總結出了四端,是董仲書總結出了三綱五常,是朱熹歸結了四書五經,在我看來這都與孔子無關,孔子是在說《易經》中人間的部分,人與人的"仁"!所謂《大學》就是學仁,近善,止於至善!而仁哪裡來,從內求(我剛說了,老子是外求,孔子則是內求,王陽明在一千年後也證明了這點,心外無物,心即理,知行合一)。內求則是反追自心,以心感物而求仁,而至善,成真人!這才是儒家真追求,而不是變為統治的文化!所謂《中庸》實為中和,什麼中和,其一是道本,其二是規律,兩者中和是為大道,既中為天下根本,和為普遍規律,其實子思已經融入了老子的思想而作《中庸》,當然中庸亦是仁,亦要反追自心!而並非世人的圓滑!希望我們可以正視傳統文化!


人間丹書


你在《中庸》、《大學》裡面學到了什麼?

正好我這幾天在看《中庸》這本書,沒看之前以為是一本連篇累牘的儒學經典,瞭解之後才知道原來《中庸》是《小戴禮記》裡面的一個篇章,戰國時期孔子的後人子思所著,全篇也就兩千餘字,很快就可以看完的。


《中庸》第一章第一句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突然之間我好像找見了志同道合者,為什麼這樣說呢?我的理解中,天命就是本能,就是人的自然屬性裡面擁有的一切的原始本能,包括各種各樣的慾望,而產生這種慾望的是人體的荷爾蒙,而合成荷爾蒙的就是生命的密碼,這一點科學上還沒有研究到位。率性之謂道,不是指率性而為,我的理解是率指的遵從,這裡的性也是指人的本能,這就和老子講的道接近了,遵從人的本能叫做道,而對人性的約束和規範就叫做教。當然這裡沒有直接提到人的社會屬性,可提出了教的概念,那就是要修道,修就是要取長補短,進行改造和整治。


後面篇章都是根據孔子的話來闡述怎麼樣取得中庸和諧,要取得和諧就必須對自身的一些自然屬性的東西進行制約並平衡。而這種東西就叫做禮,禮可以引申為一切社會道德,社會道德就是人們在這個社會中與其他人進行交往和共事的時候要表現出來的各種規則。

所以儒家都是用這種方式來約束人,來和諧社會,而最明確的提出者就是子思,所以子思的成就不低,這也就是後人為什麼將《禮記》中的《中庸》篇章單獨列出來作為《四書》的原因,中庸之道就是要約束人性,就是要修道,不修不則以正身。

然而《中庸》裡面只是講了修道,卻沒有講明白為什麼要修道,可能我們覺得為了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的社會,可這只是表象,要深層次討論這個問題就必須提出人的社會屬性,社會屬性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形成一個社會,而形成這個社會以後我們便是社會性動物,這種社會性動物具有的屬性,人離不開人,我們便有了社會屬性,而正是因為社會屬性,所以我們就需要修道。


到這裡就已經很清晰了,既然要率性,又要修道,那怎麼辦呢?我們不可能把我們自己的原始本能全部都消滅吧,但也不能讓我們的原始本能瘋長蔓延吧,那就需要尋找一種平衡,這種平衡就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平衡,因此一個是本我,一個是自我,兩者結合到恰到好處就是超我,也就是中庸之道所要追求的東西。

中庸之道就是尋求那種平衡,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就和《登徒子好色賦》裡面描述的東家之子那樣:“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裡,臣裡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 ;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中庸之道就是在追求這個道理。

釋家修心,儒家修身,道家養性,看了一些書以後覺得人必須要有宗教信仰,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太可怕,除非是一個大徹大悟的聖人。

至於《大學》還沒有讀,等讀完再說。


遠方的扶桑花


《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接觸,窮究物理(客觀規律,自然規律)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晚上人格的過程。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為內修。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修身的目的,為外治。合起來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大學》開篇的“經”首寫到:古之慾明明德(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掌握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

所以,當一個人做到以上幾點時,他就會: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可見,一個人只有先有所學,才能後有所用,凡事先要從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了,才能去做大事,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而《中庸》主要闡述的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它並不是我們現代人通常理解的中立,平庸之意,其主旨在於修養人性,其中包括學習的方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規範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以及朋友之間的相處交往規則和智仁勇三種重要的德行。

《中庸》強調“誠”,認為“誠”是實現中庸之道的關鍵。

這段話比較集中體現了中庸思想: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心裡有喜怒哀樂卻並不表現出來,稱之為中,表現出來卻能夠有所節制合乎法度,就稱之為和,也就是不偏激的意思。中,是達到天下穩定的根本,和,是為人處世所要遵循的共同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萬物都能夠各安其所,生長繁育。)

總的來說,《大學》和《中庸》都強調人自己的修身養性,在這裡只是大致闡述,三言兩語很難說清楚它的核心思想,所以建議大家都去看一看。


無飲我泉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為什麼人人無完全真理?因為巨人偉人領袖文秀農民不能責天下雨、調節氣候,辛勤耕種讓種子生長結實,養育地球村眾民。偉人巨人領袖順天道即讓眾民和平而且互愛,就是最合太初大道造物主上帝神心意的。

天道為什麼是完全的?因為耶和華(自有永有)神造了宇宙萬物、養育萬物維護萬物。厚德載物即眾民一心歸向十架救贖主,承載大道真理道路生命。

高舉人的真理必失之,忠信天道真理必得之。


用戶谷中的百合花


大學裡學到了微積分,中庸還沒學。抱歉,開個玩笑😀😀

說實在的,當代人對於《大學》《中庸》之類的國學經典,多數止於道聽途說的片言隻語。確實對於大眾來說,並不是排斥經典國學,也知道里面蘊含著中華民族巨大的精華和智慧,可是讀不懂啊,確切的說是不會讀,對於一部書,你讀都不會,又怎麼去學習吸收,更何談發揚光大啊?

所以,我們應該強烈建議,我們的基礎教育裡要加大國學教育份量,至少要達到人人會讀的程度,如若不然,我們引以為豪的五千年綿綿不絕的中華文化,將斷於當代。那時,泱泱黃種人群裡將再為華人。


老宋如是說


未發之中,中節之和。去人慾,存天理。


高峽出平湖878


沒上過大學,沒辦法


石頭31765


我耗時五載,翻譯了巜大學》與《中庸》,即將付梓。


三十三畫1936


中庸者,並不中庸。依然是為私利保持中立,結果只會被各個擊破。厚黑即是對付中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世人卻崇尚難得糊塗。世人依然只是只顧私利,斷章取義,循規蹈矩。


玄宇鷹魂


以孝侍君。要從理論高度論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