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令人頭疼的“插話王”怎麼辦?家長可以試試這麼做

大人說話的時候,孩子總喜歡問東問西,不停地插話,打斷別人。父母也許在責怪孩子沒禮貌,可是你知道孩子喜歡打斷別人的真正原因嗎?

家有令人頭疼的“插話王”怎麼辦?家長可以試試這麼做

揭秘“插話王”的3大訴求

“插話王”可不僅是愛在家裡插話,他在哪兒都會插話,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來看看下面幾個場景就明白了。

1. 求表揚

老師正在給全班小朋友讀《一園青菜成了精》這本圖畫書,老師剛唸完“出了城門往正東,一園青菜成了精”,苗苗立刻就開始接“最近幾天沒人問……”老師嚴肅地說:“我說話的時候,你別說!”

苗苗是故意插話嗎?當然不是。她想說的是“我也會!”原本想在老師那兒得到認可,沒想到卻碰了一鼻子灰其實這個時候,只要對孩子說:“你也會呀!你跟著老師一起講”,就完全可以避免這種尷尬。

有的時候孩子原本在自己玩,父母剛好抽空談點兒正事,談著談著,孩子可能突然跑過來說“你看你看,我捏的小熊!”其實這都是孩子想要求表揚的表現,並非故意插話。

2. 求關注

媽媽和幾個阿姨在聊天,銳銳總是時不時地拽一下媽媽的衣服,然後沒頭沒腦地說一句:“媽媽你看,我喝了一大杯水。”

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孩子缺少玩伴或者與玩伴不熟悉,而父母親又在和別人熱聊的情況下。孩子因為感覺無聊被冷落而故意打斷談話,以求得父母的關注。

3. 求參與

爸爸、媽媽說到“工作計劃”的時候,牛牛突然衝過來說:“小朋友去活動區就做計劃!”媽媽“哦”了一下,繼續和爸爸討論。當說到“週二”的時候,牛牛又衝過來拉著爸爸的褲腿大聲說:“週二我上舞蹈課!”

很顯然牛牛是故意插話的,而且插得很有水平,說明他非常認真地傾聽了爸爸、媽媽的談話,並且努力地捕捉到自己可以參與的信息,反應特別迅速。很多時候孩子這種插話都是想參與大人的談話和討論的一種信號。

如何幫孩子養成良好的談話習慣?

家有令人頭疼的“插話王”怎麼辦?家長可以試試這麼做

面對小小“插話王”,父母應該先冷靜地想一想孩子為什麼要插話,避免直接指責、批評,先調整自己的行為,看看可否讓孩子一起聊聊,是否冷落了孩子,然後再通過一些小方法幫助孩子養成較好的談話習慣。

日常生活中製造些能夠讓孩子參與的話題,給孩子參與談話、討論、發表自己想法的機會,比如問:“週末我們去哪裡玩呢?”

進行不允許孩子參與的談話之前,與孩子進行約法三章,告知大約的時間:“我要跟叔叔說點兒事情,就是你搭出一個十層樓那麼高的房子的時間,你先自己玩一會兒積木,搭好房子告訴我。”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對來說較弱,所以在大人聊天前,可以假裝在孩子的耳朵上按下按鈕,玩一個“只能聽、不能說”的遊戲。幫孩子剋制插話衝動。如果孩子打破了規矩,可以有個小小的懲罰,但如果出色完成則給予獎勵,逐步提高孩子自我控制的時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