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皆是人性的現實與無奈

我們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數千年的口口相傳中,從我們有以詩為經歌三百的質樸美麗,也有唐詩宋詞的婉約美麗,更有四大名著的朗朗上口,貼近世俗。

然而除了這些我們熟知的經典文化,民間也有著許多“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俗語俚語,這些俗語在勞動人民的口口相傳中不斷地被應用,並引為圭臬。

“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皆是人性的現實與無奈

有一句我們常說的的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意思就是如果家裡的老人長時間生病,孝順的兒女就會很少見。這看起來很與我們的道德相違,卻更加人性。

如果站在道德的高地,去看這種說法,自然是經不起道德審判的。但是很多事情是不能上價值的,因為我們常說的話就是,“我們應該,但是我做不到”

同樣做不到的還有這句話的下句“久貧家中無賢妻”,同樣真實的可怕。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兩句話。


“久病床前無孝子”

我們總以為我們之所以在生活裡出不來僅僅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我們總是對自己說,再努力一些吧,但是第二天醒來之後,好像昨天深夜我們對自己打得氣很快就煙消雲散了,然後繼續開始這種生活。

昨天晚上雄心萬丈的是我,今天早上頹廢的也是我,這就是

難以更改和跳出的人性。

“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皆是人性的現實與無奈

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曾在《復活》一書中把人性比作河流,我們中國老子也說過“上善若水”,人性和水一樣,肯定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讓河流改道,也是一件很難的事。被誇耀了的孝子,已經脫離了人了,因為他是孝子,所以他要做到一切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他被“孝順綁架了”,然而他也只是個人,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如果洪水太兇猛,善良的壩就會決堤。

孔子回答宰與為什麼要守孝三年,他說的很含糊,他的意思是,父母培養了你三年你才初懂人世,所以你也要守孝三年。我不知道宰與是不是聽進去了,但是作為一個人看來,總感覺有點證據不足的樣子。

我們不否認,父母對我們的好。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可以不辭辛勞地哄著入睡,陪著玩耍,督促學習,有些父母甚至是花費了他的全部精力去愛自己的孩子,在無數個日夜裡,我們的父母都是這樣過來的。

“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皆是人性的現實與無奈

我們一開始,就接受了太多,我們怎麼能不孝順?

在東亞社會倫理下的年輕人,無論如何都會對他的父母好,隔年過節便要回去見見父母,也會毫無怨言的為他們的養老和醫療付出,在父母生病的時候更是辛苦奔波,可是我們忽略的是,如果年邁的父母並沒有大的危險,但是生活無法自理,忙碌的子女也是很難抽出時間,去看看他們的,

此時父母就會成為家庭中的隱形累贅。

這個問題現實而又無可奈何,在所有動物之中,愛自己的後代是常態,而好像只有我們人類才對贍養自己的父母有一定的要求。

“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皆是人性的現實與無奈

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個魔咒如果要被打破,那就是讓父母不要“久病

”,年紀越大,我們其實越能體會到健康的珍貴。中國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只有養老事業和醫療事業的發展,是解決老齡化問題的基石,而子女去哪裡了呢?

在“421”家庭模式下成長起來的起來的年輕人們,每天的“996”之後,又能有多少精力,和自己的父母嘮嘮嗑呢?這是年輕人的無奈。


“久貧家中無賢妻”

“久貧家中無賢妻”,更是讓人想來唏噓,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因為還有一句詩說的是“貧困夫妻百事哀”。

“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皆是人性的現實與無奈

這是元稹的詩,也是他的故事。

元稹是唐代最會寫情詩的詩人。妻子韋叢,就是他的白月光和硃砂痣。

韋叢去世的時候,元稹因在外地當官,無法親自前往。他沒想到,這一別便永無相見之日。只恨上次告別之時沒有再多看一眼。

悲痛之下,他寫了一首首《遣悲懷》,託人在韋叢靈前一訴離恨之苦。

“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皆是人性的現實與無奈

他年老之後,回憶那些夫妻間舉案齊眉,溫柔似水的歲月,只能感慨再也無法回去,空留自己孑然一生。

韋叢家世顯赫,是當朝韋夏卿的幼女,深得父親寵愛。而元稹,那時候才剛剛進入朝廷,俸祿微薄,家裡更是一貧如洗。出嫁的韋叢,卻一點都不怨,而是通情達理,任勞任怨地接過了元府的大小事宜,儘管每天都是粗布衣衫,與韋府相比,生活水平隔了十萬八千里。但韋叢在清貧的環境中淡然處之。

然後元稹在髮妻死後,他動情的感嘆道,“貧賤夫妻百事哀”,如今她已然不在,自己再有錢財,又有何用?

“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皆是人性的現實與無奈

這句話不是愛情的反對開關,只是一個提醒。在經濟差距過大的情況下,你真能和相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嗎?

愛情不是頭腦發熱,也不是一廂情願。

我們雖然不提倡物質至上的愛情觀,但是談婚論嫁的時候,也不能完全不在乎對方的家境和經濟狀況,眼裡只有愛情的婚姻很容易在婚後激情消退後爆發出各種矛盾。如果是一時的難關,妻子或許可以咬牙相攜度過,但如果她完全看不到未來的希望,只會在柴米油鹽的瑣事中性情大變。

很多人感慨,當初的仙女怎麼變成了這個樣子,我覺得,不如看看你是什麼樣子。

當初十指不染陽春水的仙女,也開始學會牙尖嘴利地同小販討價還價,也會在深夜默默地感嘆家裡的貧窮,心裡也總有一種怨氣,覺得自己當初是看錯了人。

而這時,作為你,又能怎麼辦。

親密關係裡,最怕的四個字,其實不是“我離開了”而是“我不滿意”,離開你可以寬慰自己是不愛了,

但是“我不滿意”,這四個字,是對生活催磨愛情的控訴。愛情如果被消磨,可能就是很簡單原因,因為她只是想過得好的普通人,而你,只是一條鹹魚,承擔不起你們的愛情了。

歸根結底,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


結語

父母,妻子,其實都是親密關係中,最重要的那些部分。

我們會感慨“子欲養而親不待”,也會感慨“今已亭亭如蓋矣”,我們好像一直都在錯過中,我們在表達什麼?也許懷念中的人最完美,也許遺憾之後才懂珍惜。

小時候總覺得錢不重要,確實。但是這些關係,金錢不是原料,卻是催化劑。我們聽過太多的親密關係之間的不幸,猜忌與懷疑。《我不是藥神》中,假藥販子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

,瞬間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皆是人性的現實與無奈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都不敢結婚了?

當“996”只能成為生存的必要條件,當太多的物質壓抑了自己的人生,我們能做什麼?年輕人接受了大量的比以往更加的激烈和衝突的信息,在這個信息裡,好像一切都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因此他們的迷茫和垮掉,也是可以理解的。

課本上寫的就是建立在道德上的道理,現實中,只能用道德來精神慰藉。我們都知道什麼應該做,但是我們在選擇之前,都不去做了。前幾年的“老人扶不扶”,到這些年的討論尺度越來越大,道德要求經常和道德綁架這個詞混為一談。

道德是社會的骨架,但是悲哀的是,流動的血液是金錢和權力了

這是為什麼呢?

社會的心臟,也變了。

這就是俗語生命力的來源,古老又真實狡黠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