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落差最大的3个人,颠覆了人们对历史的解读

很多人了解三国故事,都是从"三国演义"开始的,可能要直到很久很久之后,才会知道,原来"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尽管它讲述的是历史故事,但和历史真相依旧相差甚远。

这里呢,我们就来简单的谈论一些关于演义和正史不一样的故事,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魅力三国。

、最饱受争议的武圣关云长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落差最大的3个人,颠覆了人们对历史的解读


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小的时候以为这只是一趟旅行,后来才知道,关云长这一路走来,其凶险莫测更胜于赵子龙长板坡上的七进七出,毕竟赵子龙只是一个人单枪匹马纵横捭阖(背负阿斗),而关云长可是拖家带口奔走在曹操整个的地盘,一时之勇不算什么,其忠贞之至更堪流传。

而后来的故事也的确如此,直到如今,关云长被奉为武圣人,依旧是"忠义"的代名词。

但事实如何呢?其实只要用心想一下就知道,千里走单骑也许可能实现,但过五关斩六将就不是人力所能为的,纵然曹操有爱才之心,麾下大将也未必能善待之,以一己之力叛逆整个曹魏势力,当然也就只有小说家言才能实现的。

所以在正史记载中,关云长没有过温酒斩华雄,也没有过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落差最大的3个人,颠覆了人们对历史的解读


当然了,即便大家都知道这是虚构的故事,但也宁愿去相信他,宁愿去相信自己脑海中构想的那个英雄人物,过五关斩六将的是不是关云长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人为了忠义而不惜对抗强敌舍身犯险,这才是我们相信的东西。

有人说,中国人缺乏信仰,但其实,我们也有自己深信不疑的某些信念。

、诸葛亮在后主时期才真正发光

提到三国的话,孔明诸葛亮的大名可能比刘备曹魏孙权还来得妇孺皆知,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智慧与忠臣的化身,未出茅庐便划定天下三分,出山之后事事皆料敌先机,取荆州平西川,可以说刘备能成一方霸业,孔明之功,功不可没!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落差最大的3个人,颠覆了人们对历史的解读

不过呢,这同样是演义带给我们的印象,真实版的孔明,在跟随刘备后,更多的只是扮演一个后勤管理的角色。

纵观整个刘备时期,虽然称自己得孔明有如"如鱼得水",尽管孔明也的确提出过隆中对这样的战略方针,后来也有率兵支援夺取西川的记录,但翻看刘备身前的各大战役中,取西川,刘备带了庞统;汉中决战,刘备带了法正;甚至刘备东伐孙吴,也同样没有带上诸葛亮,那么诸葛亮在干什么呢?在管理后勤!

“成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诸葛亮传》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落差最大的3个人,颠覆了人们对历史的解读


管理后勤坐镇后方,这当然说明诸葛亮的重要性,但也同样从侧面说明,在刘备时期,诸葛亮虽被委任重担,但其满腹才华还并没有全部得到施展。

如果没有后来的托孤重任,没有南下平定蛮夷,没有六出祁山秋风散落五丈原,那么也许在如今的记载中,蜀汉会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能臣大吏,但也会少一个让无数后来者潸然泪下的千古丞相。

、水淹七军之前,于禁乃是曹魏第一大将

关云长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一时之间,逼得曹操要迁都避其锋芒,而这一切的光芒背后,都有一块闪亮的背景板,曹魏统军大将,于禁!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落差最大的3个人,颠覆了人们对历史的解读


读三国的时候,总是想不通,为什么曹操会让一个屯粮将军来对阵蜀汉第一名将,这不是送经验来的吗?看不起关羽,还是看不起青龙偃月刀?

后来了解史记熟悉于禁生平之后,却不免多一声叹息,关云长尚且有败走麦城的落幕,于禁有投降晚节不保的情节也就不奇怪了。

于禁位列五子良将之一,亦是五子中唯一获封的假节钺,可别小看了这个职位,深受后世追捧的张辽没有获得,曹魏宗族各大将也没有获得,唯一获得的只有于禁,这可不是靠关系得来的,而是实打实的凭战功换来的,单论官职来说,领衔"假节钺"的于禁,直接对标的是蜀汉第一大将关羽(关羽也是蜀汉的假节钺大将)。

由此可知,于禁在荆襄之战前,都应是在曹魏势力中当属名列前茅的大将,以曹操用人之名,显然是充分肯定了于禁的用兵能力。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落差最大的3个人,颠覆了人们对历史的解读


如果于禁在水淹七军兵败后灭亡,那么他会成为曹魏麾下最闪耀最富传奇的大将,可惜他选择了投降,更可惜的是在后来,也再没有为自己正名的时刻,一代名将征战一生,只因为一次战败而葬送了名声,不可谓不失意。

但虽然如此呢,依旧不能小觑了于禁,正如不能因为失荆州而否定关羽一般。

有的人注定辉煌,也有的人注定黯淡,但这些都丝毫不妨碍后世人去了解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诸葛武侯,也都有一个于禁于文则。

演义看得多了,未免有些不知足,想要去看看正史究竟是如何演绎的,但看了之后才知道呢,正史未必更加血脉喷张,演义也未必不如人意,想看故事啊,还是得看演义才能体会酣畅淋漓的快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