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兄弟已死,邬思道为什么让李卫不要伤心?

红雨说历史


为什么要伤心呢?高福死了,就轮到你李卫飞黄腾达了。



其实最开始胤禛是倾向于重用高福的,首先高福从形象上就比较好,李卫尖嘴猴腮的,有碍观瞻;第二,高福看起来比较老实憨厚,李卫鬼点子鬼主意太多,看起来比较容易有二心。

所以我们看到,去万永当铺赎当,胤禛派的是高福,而不是李卫。但高福未能赎当成功,邬思道和胤禛这才启用了鬼精鬼精的李卫,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这儿开始,李卫走上了升迁的快车道,不久就被胤禛派到年羹尧身边当眼线,接着又做了粮道、布政使、巡抚,最后做到了两江总督。



可见,没有高福的被杀,就没有李卫被提拔升迁。当然,李卫的伤感是因为想到曾经的好兄弟如今已和他天人永隔,并没有其他意思。邬思道看到李卫伤感,自然要安慰一下李卫,让他不要伤心。同时更重要的是,邬思道还不忘借高福之死敲打暗示李卫,希望他能永远忠于四爷。而李卫也深深明白这个道理,表示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四爷都永远是他的根。


达摩说


《雍正王朝》中,李卫与高福,相同的起点,却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一个仕途平步青云,一个魂归黄泉。

他们的结局,在名字上就有很深刻的体现。高福的小名坎儿,最后一生坎坎坷坷,始终没有越过四爷家的门槛,如同许多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工作的人,虽有一份看似体面的工作,但很难进入主流社会,永远有一条难以逾越的“线”。

李卫小名狗儿,狗代表着忠诚,可以看家护院,可以孝敬主人,可以帮主人咬人。狗也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可以随机应变,能够适应环境。雍正会怀疑所有人的动机,但很少怀疑狗的忠诚。

在去万永当铺取《百官行述》的差事上,两人的工作能力已经见分晓。高福不懂得变通,铩羽而归;李卫就比较机智,顺利地完成任务。能力得到证明,就会有更重要的任务。

当雍正需要人监视年羹尧时,李卫就可以当仁不让。当间谍,是一个高难度的工作,需要察言观色、手脚利落、见机行事甚至装成变色龙,这不是虚头巴脑的高福能够胜任的。



这次工作分流,让李卫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眼光、见识、人情世故、才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整个人都脱胎换骨,奠定日后成为封疆大吏的能力基础。 而高福却原地踏步,发小的离开让他苦闷、压抑。没有及时调整心理状态的高福,跑到八爷的地盘喝闷酒,结果上了贼船。一步错,步步错,高福越陷越深。

后来,高福的背叛还是被胤禛察觉。一个有过背叛历史的人,永远难以被重新信任。胤禛为了永绝后患,将其杀人灭口。



纵观高福的一生,活得悲怆,死得也不冤。所以,当李卫旧地重游,想起与高福昔日的情、往日的义而有点伤感时,邬思道才会劝他不要伤心,也顺便借此提醒李卫。

人死不能复生,不必太过悲伤,还有更重要的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高福的死明显属于后者。 此时,李卫已经身居朝廷四品命官,关系着一方人的生计问题,他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济世情怀,责任重于泰山。当年的那点情义对于如今的李卫,如同鸿毛,随风飘过而不会留下丝毫痕迹。




多数发小,长大后,会怀念,却很少联系,只因两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天山地下。即使这一刻,高福还活着,只怕也是井底之蛙,而李卫已如同天上的雄鹰,试问蛙与鹰又如何找到扬州街头的小友谊呢。

告诫李卫,如果忠心,高福就是教训;如果背叛,高福就是榜样

《雍正王朝》中,虽然没人对李卫说高福的死因,但以李卫的机智,只怕早就猜出大概。参观高福故居,很有可能就是被胤禛刻意安排的。



这用意也非常明显,给李卫上一堂“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课,胜过千百遍苦口婆心的劝说。高福悲凉的下场,是李卫学习的动力。

很快,李卫就向邬先生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整个卷面都是对胤禛输诚、表忠心。

秋媚说:邬思道劝李卫不要伤心,话里带着三分客套似的安慰,安慰他逝者已矣,节哀顺变;三分对他的教导,教他做人、做官不要忘本,吃水不忘挖井人;四分是对他的警告,警告他只能忠于胤禛,不许像高福那样有二心。


秋媚读史


“不要伤心了”,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实则囊括万千。有邬思道对高福之死的无奈,他无法保全背叛四爷之人;也有对李卫的催促和点醒,伤心无用,得着眼于以后,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李卫(狗儿)、高福(坎儿)、小翠,仨人因灾受难,幸逢四爷等于江南筹款赈灾时出手搭救,从此归依于四爷门下。都是愣头青,最开始四爷对他们应该是不偏不倚,同等使唤的。直至“百官行述”事件,四爷欲取前江南巡盐道任伯安寄存在八爷门人经营的万永当铺当中的几个箱子,时势乃变。

为什么一开始派高福去取箱子呢?应该是四爷和邬思道对取件估计不足,认为凭票取当,派谁都一样。如果派李卫去,结果也会一样,甚至基于李卫的混混性格,取不到也许还要闹一闹,届时打草惊蛇未为可知啊!所以高福只是时运不济,躺了第一波浑水,自此跳进了黄河。李卫乔装打扮取了箱子,也是因为高福探路后,四爷和邬思道提高了警惕改变了策略,李卫乘了高福的凉!

后来,为钳制、监督年羹尧,四爷、邬思道、四福晋等上演了一把捉奸李卫翠儿的好戏,直接触动了高福内心。我想,作为成天泡在一起的兄弟,高福不会不知道李卫和翠儿之间的猫腻, 只是他选择了隐忍和成全。然而由于不成熟以及自身的性格缺陷,高福掉入了八爷党的圈套,于是最终有了邬思道“不要伤心了”的论调。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命运安排了李卫和高福的境遇,而性格又促成了这种命运安排。一将功成万骨枯,雍正不会去在意这万分之一骨的高福之死。而从另外一个角度响,高福又何尝不是李卫成功路上的枯骨呢?!李卫因为此事获得独宠历练的机会,进而辉煌腾达。

不要伤心了,最终表达的是成王败寇的决绝,可以理解的轻描淡写。。。


古道西风暴跌


古语云,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对于女人,"节"指的是身体上的贞操。对于男人,"节"则指的是政治上的忠诚和信仰的坚定。一个人,如果不忠诚,不讲道义,哪怕他再有能力和才华,都会被大家鄙视。我们看不起屡屡背主的吕布,而高度肯定义薄云天、千里寻兄的关羽,就是这个道理。

《雍正王朝》中的高福(坎儿),就是因信念不坚定,政治不忠诚而被处死。


高福:一失足成千古恨,想回头已枉然

1.一失足成千古恨

高福和李卫、翠儿,是雍正下江南筹款时救下的三个小乞丐。三人自小青梅竹马,兄妹情深,相依为命,彼此间感情特别深。

到了雍正府上做奴才后,雍正对自己救下的这三个小家伙,很疼爱,也很放心。所以,他们三个在府上的生活还是很不错的。

俗话说,"哪个少女不怀春,那个少男不爱人"。两男一女,时间久了感情难免生变。特别是昔日的小妹妹翠儿渐渐长大了,高福、李卫都很喜欢她,内心都希望翠儿能嫁给自己。最终,李卫先拔头筹,和翠儿生米煮成熟饭。并随后,按照雍正的安排,带着翠儿去年羹尧处,暗中监督年羹尧并向雍正汇报。

这时的高福,内心很痛苦。一来,心爱的翠儿嫁人了,新郎却不是他,他恨。二来,新郎是他的好兄弟李卫,他祝福他却又嫉妒他。三来,三个人多年相依为命,突然李卫和翠儿就不在身边了,他突然感觉偌大王府,自己身处其中却异常孤单,迫切希望有个人能说说话,可雍正是主子,邬先生是军师,都在谋划大事,自己这点鸡毛蒜皮的事怎么敢打扰他们?

在这种情绪下,他出去喝闷酒,糊里糊涂结识了老八府里的胡管家。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暴露了雍正曾派自己去万永当铺提档,以及康熙的妃子、太子的情人郑春华就藏在雍正府里这两个重要信息,从而帮助老八彻底弄清了很多原来不太明白的细节,并抓住了郑春华这个可以攻击雍正的把柄。

如果这时高福可以悬崖勒马,立即向雍正报告,至少还可以挽救局面,减少损失,也可以挽留自己的政治前途。可他政治敏感性不高,觉得没啥大不了的。而胡管家送他的宅院,女人,让他顿时有了家的感觉,极大安抚了他孤独寂寞冷的心。所以,他就把及时汇报这件事扔到了爪哇国。

2.想回头已惘然

老十三胤祥的一句话,提醒了雍正。他的原话是:

四哥,都说你这府里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我看也未必。郑春华的事,老八、老九、老十他们早就知道了……

因为一心为民,不讨好官场,雍正一向被讽刺为"冷面王"。所以,他可以信任的人很少。也正因如此,对每一个他信任的人,他都多次考验过,对他们的忠诚也高度自信乃至盲目自大。老十三这话一出,犹如在他脸上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以他的心性,不勃然大怒,算不错了。他迫切希望查清楚,到底有没有下人吃里扒外,背叛他。

他派邬思道去办这件事。在老谋深算的邬思道面前,幼稚的高福根本经不住测试就招了。

雍正当时就想处死高福,但邬思道建议他,先不着急,高福还有用,可以让他把太子爷给任伯安的那份信,通过高福送到看八手里。当太子的这个大把柄让老八获悉后,以老八的性格,必定会如获至宝,和太子杀得头破血流,届时,雍正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最终,高福顺利完成了任务,开开心心的以为将功赎罪,可以继续效忠雍正,却等来了雍正的一杯毒酒。


他没弄明白,他的主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一个曾经背叛过自己的人,雍正绝对不会再信任。

李卫:你是叛徒,我不能太伤心

高福死时,李卫远在四川,并不知道。所以,就出现了他高高兴兴拜见完雍正,就兴冲冲跑到高福住处,却看到满目荒凉,蜘蛛网遍布,物是人非……

邬思道告诉了他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告诉他,不要伤心。

李卫明白,确实不能表现出太过伤心。

第一,高福确实曾背叛了雍正。所以,他死得不冤。

第二,因为兄弟情,适当伤心是人之常情。这也符合李卫的性格,雍正也不会见怪。可如果对高福的死过于伤心,哭得死去活来,那就很可能会引起雍正的猜疑了。人已经死了,活人还要继续更好的活,没必要为了他,损害了自己的前程。

所以,李卫只是心里暗自感慨,怀念曾经一起的美好日子。可也只能点到为止。

李卫的这种知分寸,知大节,帮了他很多。所以,他才能在康熙、雍正 、乾隆三朝,官位不断上升。最终,做到两江总督,封疆大吏。为何?政治站位高,始终围绕在皇帝周围,贯彻皇帝要求而已。

总结语:

李卫、高福,二人都是雍正救回来的乞丐,出身相同,但命运不同。高福因为政治不够忠诚,信念不坚定,最终因为一次背叛,早早被处死。而李卫,则信念坚定,始终坚定不渝忠诚自己的主子雍正,甚至连儿子都取名"李忠四爷"。所以,他才能平步青云,官运亨通,最终位居两江总督,成为封疆大吏。

由此可见,政治忠诚,信念坚定,从来不是一句空话。为什么李卫不会背叛,而高福就让有机可趁呢?说到底,还是高福思想不坚定。


执着的放牛娃


《雍正王朝》中李卫和高福都是四爷在江南筹款赈灾时一同收下的,可以说这两人是同样的起点。但两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李卫最终成为封疆大吏,而高福却被四爷赐死。



李卫和高福

说起李卫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他是四爷乃至后来的雍正帝最倚重的人。而其实在李卫归附四爷门下时还有另外一个人,那就是高福。在他们归附四爷之前,李卫的名叫狗儿,而高福的名叫坎儿。李卫和高福这两个名字都是归附后四爷帮他们取的。他们的出身差不多,也是同时拜到四爷门下,为何最终会有如此悬殊的结局?



万永当铺事件

话说年羹尧血洗江夏镇后带回了一张当票,当票代表的就是任伯安寄存在万永当铺中的《百官行述》。这《百官行述》中记录着大清三百多位朝廷命官的隐私把柄,拥有它就等同于掌握着大清的“命脉”,足以影响整个大清的局势。而这不但是朝中诸位有着夺嫡之心的皇子需要的,更是太子复立后急需的政治资源。然而这《百官行述》最终还是让四爷一党掌握了主动和先机。



四爷在拿到任伯安在万永当铺的当票后,他首先安排的是高福去办这件事。《百官行述》关系重大,从四爷安排高福去赎来看,这个时候的高福显然还是深受四爷器重和信任的。而且四爷先派的是高福去办这件事,某种意义上来说,高福实际上比之李卫是占据了优势。只不过任伯安狡诈留了后手,而高福显然经验欠缺,脑子不够灵活,最终不但没能完成任务,还给当铺老板给“标记”了印象。相比较于后面李卫出面,依靠不俗的演技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顺利拿下了《百官行述》来看,高福在能力上比之李卫是差了不止一筹。



万永当铺事件是高福被四爷“弃用”的关键事件,也是李卫被重用的重大契机。

能力决定命运

李卫和高福两人从一出场就一直在一起,连同翠儿一起进入的四王府。两人的出身和起点可谓是同一起跑线,四爷对他们二人几乎也是一视同仁。不过在经历了万永当铺事件后,两人的办事能力可以说天差地别。也就是这个时候,四爷开始将天平完全倾向于李卫。这很现实,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前途和命运。其实,这个能力的差别在一些细节上也有着体现。

1、李卫和高福最大的一个差别就是,李卫脑子活会说话,而高福嘴笨还有些木讷。李卫和高福两人追随四爷的这个决定就是李卫提出来的,可谓“慧眼识主”。



2、李卫和高福都喜欢翠儿,这点从年羹尧给李卫和高福各一枚戒指让他们各凭本事追翠儿就可以看出。然而,最终从李卫和翠儿“偷欢”被抓来看,李卫在这场“争夺战”中可谓完胜。三人的关系可谓青梅竹马,知己知彼,翠儿选择李卫从某种意义上也表明了李卫和高福的差距。



3、李卫原名叫狗儿,狗是忠诚的代表。高福原名叫坎儿,也就是坎坷的意思。这两个名字显然很有意思,打一开始就暗示了两人命运的不同。

高福之死

高福为何会被四爷赐死?在我看来有三点。

1、不能认清形势,缺乏大局观

高福在得知李卫和翠儿在一起,并且跟随年羹尧远赴四川后借酒消愁,而且还跑到八爷的地盘上喝的大醉酩酊。



从这就可以看出高福不够聪明和机警。明知万永当铺事件还未平息,可谓正在当头上。亲身经历该事件的高福没能警惕自身隐藏自己,反而暴露在大众视野中。为了一个女人,不顾大局,不顾主子,仅这点就足以让四爷放弃他。

2、背叛主子,忠诚关未过

高福喝醉酒后不但被八爷的人给认出来,甚至还把万永当铺事件的真相给透露了出去。四爷府向来是“铁门栓”,高福显然是触碰到了“红线”,背叛了主子。虽然后来那封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到八爷手中是邬思道出的主意,但这都是建立在高福背叛主子的前提下。高福不但背是对主子不忠,也是太子再度被废的重要直接因素,四爷不可能放过他。



3、杀鸡儆猴,给李卫树立“榜样”

高福的不忠注定了他的下场。而作为同高福一同进入四爷府的李卫虽然得到了重用,被派去四川监视年羹尧,但并不代表他完全得到了四爷的信任。若想要完全得到四爷的信赖,必然还需经历一番打磨。高福之死既是对李卫的一个警醒,也是对他的敲打,给他树立了一个背叛主子的“榜样”。



以上三点自然是逃不过邬思道的“法眼”。在李卫回京后,四爷没有接见他,反而让他先去见邬思道。从这一点邬思道就清楚的知道四爷了用意和用心,那就是敲打李卫、警醒李卫。因而在李卫看到兄弟高福已死之后,劝他不要伤心的原因。而李卫也是聪明人,邬思道这么一说便全然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后来的李卫官运亨通,一直做到了封疆大吏,除了灵活变通的能力和机智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绝对的忠诚。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感谢大家阅读点评。


月关略萌


《雍正王朝》兄弟已死,邬思道为什么让李卫不要伤心?(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说起李卫,十几岁就跟着雍正,算是雍正一手把他培养起来的。李卫起初是一个小乞丐,小名叫狗儿。由于江南受灾,因此李卫与翠儿、坎儿一起乞讨。后来雍正收留了他们三人,且把他们带回雍亲王府。自此他们的命运开始发生转变,尤其是李卫转变的最快。

众所周知,李卫起初是跟着年羹尧开始磨炼,可是,年羹尧没有得到善终,而一个后辈李卫却得到善终。可见,李卫确实有过人之处,并受到雍正的喜爱。李卫的老婆是翠儿,厉害吧!李卫这小子确实厉害,老婆都是心甘情愿跟他的。就一个小小的乞丐,而且还不识字,能到做巡抚之职。可见,他确实有些能力,更有头脑的机灵。

在李卫跟年羹尧出去磨炼,等李卫做了大官后,又回来看雍正,随便看坎儿。这时,坎儿已经不在了,邬思道对李卫说,不要伤心了。

长城君先来说说,坎儿之死,都是邬思道所害。为什么这么说?

当时,坎儿被八爷门人蛊惑,想替八爷办事。为了想让坎儿说出,装百官行述那几口箱子是谁所弄,且让坎儿盗出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八爷让门人用重金买下庄园送给坎儿,又给坎儿找了一个相好的。在金钱美女面前,基本很少有人控制住。

就因为这些东西,让坎儿送了性命。话说回来,坎儿是可以活命的。然而,邬思道为了想借八爷之手,让八爷把太子写给任伯安的这封信交给康熙。一旦这封信被康熙看到,邬思道非常清楚,太子肯定会再次被废。邬思道的出发点,肯定是为了想让四爷成为康熙的接班人。后来,坎儿按照邬思道的要求,直接把那封信交个了八爷门人,就这样,八爷得到了那封信。

八爷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中了人家的道。此事,便被四爷所知,都知道,四爷是什么人。自己府上的门人,与八爷府上的门人打得火热,还把这么重要的一封信交给八爷门人,四爷肯定不会留活口。

试想一下,如果邬思道不让坎儿,把那封信给八爷门人。邬思道再向四爷求一下情,坎儿肯定会活命的。当邬思道晚上来坎儿屋里,发现坎儿已经不在了。邬思道非常伤心,且说,杀坎儿者,邬思道也!其实,此事四爷是不知情的,李卫更不知情。

坎儿的去世,换来了四爷的登基。如坎儿没有将那封信,送给八爷门人,太子有可能也不会被废。这样的话,四爷胤禛做皇帝的几率就小了,有可能四爷胤禛当不了皇帝。坎儿也只能说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坎儿已经不在了,邬思道为何让李卫不要伤心?

邬思道肯定知道,李卫已经知道坎儿是怎么死的。毕竟李卫与坎儿朝夕相处了十多年,他们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当年一起乞讨,后一起到雍亲王府上做事。拿邬思道的话说,就是一块石头也伴热了。

一,邬思道是安慰李卫,不让李卫为自己好兄弟坎儿伤心。毕竟人已经不在了,现在伤心也于事无补了。如弄坏了身体,还要请医生治病。

二,邬思道心里清楚,坎儿是因为自己而死的。如李卫伤心,肯定会勾起邬思道的伤心,邬思道不想在提此事。只能给李卫说不要伤心了,后来给李卫说要好好珍惜自己官职。又对李卫说,千万不要忘本。李卫还给邬思道讲了什么叫不忘本,可见,李卫的觉悟很高。

其实,邬思道对坎儿也有愧疚之意,怎么说呢?众所周知,雍正登基之后,邬思道选择了“半隐”。当邬思道离开雍正,第一个去的地方便是李卫处。虽然说邬思道是为了让李卫好监督他,好让李卫把他的行踪告诉雍正。还有一层寓意,那是为了弥补坎儿之死的愧疚之意。

首先,邬思道到李卫处,可以好好的培养李卫,也能保护李卫。这些都是为了想让坎儿的兄弟李卫活命,邬思道知道,李卫不识字,雍正有些事情,不会明着说,大多都是间接说。如果李卫有不理解的地方,要是误了大事,肯定会丢掉性命的。

这也正是,邬思道为了弥补自己害死坎儿的罪过,只有让李卫好好活着,才能对得起死去的坎儿。他这样做,既帮助李卫,又能弥补害死坎儿的罪过,还能帮助雍正培养人才。真可谓是一箭三雕,真不愧是神机妙算。

长城君曰:坎儿之死,邬思道所害,不让李卫伤心,更是不想勾起自己伤感。李卫与坎儿的感情比较深,怕李卫走坎儿的老路。因此,不让他伤心。


太史简



这里的兄弟指的应该是高福。

邬先生为什么这样做呢,其实是在救李卫。接下来宋安之来大概说说。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之中李卫的出身被设定为小乞丐,后来他和同为小乞丐的高福、翠儿三个人被老四带回王府。到了年羹尧血洗江夏镇以后,李卫参与了前往万永当铺取百官行述的行动,因此有着暴露的风险,老四害怕李卫被老八一党查出来,所以寻思着将李卫调离北京。


这时候李卫可谓是很危险,甚至有可能在老四一念之间被杀人灭口,虽然几率很小,但还是有着这种风险的。

不过李卫运气很好,正好年羹尧升任四川巡抚,邬先生建议老四派个人监视年羹尧。于是就上演了一出李卫和翠儿偷情被发现,被绑在大树上示众,年羹尧看见了自然仗义救李卫的好戏,就这样李卫被不着痕迹的安排到年羹尧身边监视他。

而同为小乞丐出身,与李卫情同手足的高福也因为万永当铺的事情暴露身份,从此高福和李卫的人生轨迹开始走向了两个极端。

高福因为暴露身份,被老八派人收买。而老四打算以老八来当废太子的罪人,所以假装不知道高福被买通的事情,哪怕老十三说出来以后,一向暴脾气的老四也没有表示,而是任由邬先生去劝导高福,然后邬先生又将极其重要的太子亲笔信,通过高福给了老八,使老八以这封信来完成二废太子,老八自然成为废太子的罪人,而老四则成为最大的赢家。

事后高福自然是被老四杀人灭口了,虽然高福被收买在先,但后来也迷途知返了,老四的行为多少有些冷血无情。

李卫随着年羹尧前往四川以后,开始走上仕途,等到康熙过寿前夕回到京城的时候,李卫已经是四品的粮道了。

虽然李卫回京以后对老四无比恭敬,比如说又是提前下轿步行,又是给儿子取名李忠四爷什么的,但在权力中心斗争了多年的老四依旧要考验李卫。

老四是怎么考验李卫的呢?

就是叫李卫去枫晚亭找邬先生,可以说邬先生就是考验人。

当时老四不在府上,李卫自然是先去高福曾经的住处了,毕竟情同手足的兄弟在自己离开北京以后死去,说是不伤心是假的。

李卫到了高福曾经的住处,看着满是蜘蛛网的破败房间,自然心情沉重无比。这时候邬先生来了,叫了一声狗儿。李卫难受的回了一句“邬先生”,邬先生无奈的叹了一口气,然后说道:“人已经没了,你就别伤心了”。

毕竟李卫正是伤心的时候,邬先生这般说道的确有些反常。但看似反常的情况下,实际上是在救李卫。

因为如果李卫对于高福的死流露出很伤心甚至愤恨的表情的话,那么赐死高福的老四肯定容不下李卫,李卫也就危险了,所以邬先生第一时间去救了李卫,叫李卫不要伤心了,意思是要他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李卫何等聪明,自然听明白了邬先生的意思,没有伤心的大哭什么的,而是马上跟着邬先生出去了,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

到了路上邬先生以另一种方式劝起了李卫,说道:多少人十年寒窗,求这个顶子而不可得呀,狗儿你可要好自为之”。意思是你能有现在的成就来之不易啊,要好好珍惜。

聪明的李卫马上反应过来,说道:“邬先生您说的意思我明白,作人和做官一个理儿,就是不能忘本”。意思是我懂你说的意思,我是不会忘本,不会忘记四爷对我的好。

邬先生一听,继续问道:“你说说什么才叫不忘本啊”。意思要将李卫引导到他所要表达的方向来。

李卫继续说道:“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拿我来说吧,原是个小叫花子,有了四爷才有了我的今天,四爷就是我的本,什么时候忘了四爷,我这个树枝尖儿上的叶子,也就没了根就会枯死,邬先生您说我说的对吗”。李卫这番话很直接,说道没有老四就没有他李卫,他与老四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邬先生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欣慰的说道:“孺子可教也”。至此李卫的考验也就通过了。

其实老四也下了一盘大棋,以邬先生来考验李卫,再来考验邬先生和李卫两个人。毕竟高福之死,是老四一人独断专行所为,邬先生自然有所不满。所以老四也借机试探试探邬先生和李卫这两个人高福的故人是什么表现,毕竟王府就是他的大本营,眼线密布,知道邬先生和李卫做了什么和说了什么,还是轻而易举的。

很明显的是,邬先生和李卫都通过了考验,而立场不坚定的高福,只能落得那般凄凉下场,死后连最亲近的李卫还有邬先生都不敢表露出太过伤心。

那么邬先生为什么要救李卫呢?

因为邬先生和李卫、高福、翠儿,其实是同一种人,李卫他们是小乞丐出身,邬先生更是下过死牢的刑余之人,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而且他们分别是在康熙四十六年一前一后进入老四府邸的,所以相处的自然很好。

再加上高福之死,邬先生已经很愧疚了。到了李卫这里,邬先生自然要救他,自然要引导他走上正确的方向。

而这段剧情,透露出了雍正王朝对于人性的把握可谓是炉火纯青,而这种反常对话之下的人情世故,可是使每个人物都显得有血有肉,显得更是丰满。


宋安之


坎儿(高福),狗儿(李卫)和翠儿,在《雍正王朝》里面是雍正当王爷的时候到江南赈灾收留的小乞丐,当时的三个人以乞讨诈骗为生,胤禛可怜他们,于是将他们带回来。从感情上来讲,坎儿狗儿翠儿是兄弟姊妹之情,是共过苦难的人,四爷胤禛对他们有父母再造之情,当一生涌泉以报。

在坎儿被八爷府的管家老胡收买后,内心应该是痛苦和挣扎的,但是,因为他的身份已经暴露,所以无论如何,他都是十分危险的。要是康熙皇帝倒查起太子信件的来源,就意味着坎儿的暴露,坎儿的暴露,就意味着四爷胤禛的暴露。

康熙皇帝对九子夺嫡十分忌惮反感,但是他又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制约皇子们的争斗,所以才有焦头烂额的精神状态。康熙要是得到四爷夺嫡的实锤证据,必然不会放过他,那么,老四胤禛的夺嫡之路就犹显艰难,因为老四得罪人多,号称冷面王,“群众基础”太差。

本来,邬思道以为可以通过将计就计救下坎儿一命,但是在雍王府,很显然邬思道无法做主。一个诺大的王府,让一个教书先生来做主,这势必夺了四爷胤禛的面子。故,四爷胤禛绕过邬思道,直接将坎儿赐死,也算是给邬思道一个警钟:在雍王府,四爷才是做主的人。

坎儿(高福)必须死,或者说,就是不死,也必须隐姓埋名玩消失,才能防住八爷胤禩揪住四爷的“小辫子”。老八最善于揪人小辫子了,要是康熙回查问询起来太子信件的来历,或者老八需要利用老四的时候,老八一定会以此作为把柄,要挟甚至直接出卖老四,到那时候,四爷胤禛就十分被动和麻烦了。不知道邬思道是否有高策,反正是没有施展开来,坎儿就死了。

适逢李卫回京,当邬思道将这件事告诉李卫的时候,邬思道叫李卫不要伤心,可不是劝慰李卫这么简单。这需要从这之后的几件事来读懂邬思道的这句话,看看李卫自此之后的变化。


第一件事:年羹尧之死。说实在话,后来雍正继位之后,对西北大将军的职位一直彷徨,并不是他不知道只有年羹尧可用,而是需要从别人口中说出来才能避免“任人唯汉”的口实,邬思道让李卫举荐年羹尧,实则是顺了雍正的心。至于李卫心里怎么想的,我想多年来李卫一直监视年羹尧,对年羹尧绝对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年羹尧跋扈,投机,李卫一定也一清二楚,如果以一个小乞丐的器量去举荐年羹尧,那么李卫断不会举荐他。但是,从大局而言,雍正无人可用,所以李卫也必须按照邬思道的要求服从这一大局,违心推举年羹尧。

好笑的是,当年羹尧遭受弹劾之后,李卫对着雍正信誓旦旦的说:要是年羹尧做了对不起主子的事儿,奴才第一个不答应。还有“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也是李卫所言。李卫为什么如此果决?毋庸置疑,李卫是个在官场逐步成长起来的小乞丐,却被雍正如此信任,这与坎儿之死不是没有关系的。

第二件事:暴打曾静。作为一个善心爆棚的小乞丐,面对满身邋遢的曾静,李卫作出一个让人不解的举动,脱掉了官服对曾静暴打。有很多人认为,李卫打得很得体,因为官服在身暴打曾静的话,就意味着是皇帝的意思,是官府的意思,而脱掉了官服,则是他私下之意,是在帮雍正私人出恶气,因为雍正要正面训导曾静,心里实际上是恨不得打死曾静。

这个分析很有理,如果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完全也是坎儿之死给李卫带来的变化。

这两件事都反映了一个很让人不易察觉的事实,那就是李卫变了,从一个小乞丐变成了封疆大吏?不是,是从一个十分注重感情的小混子变成了一个只有君臣之义的官吏。

如果你还记得在江南饿殍满地的时候,坎儿狗儿翠儿还不离不弃,相互扶持就应该明白,经历过苦难的兄弟姊妹焉有不重之理,如果你还记得年大将军带来礼物的时候,坎儿狗儿翠儿还围绕着老年叽叽喳喳的时候,就一定会明白,有福同享,祸福相依正是这三个流浪儿内心的原则和底线。

可是,后来的李卫,在雍正的面前,从没有提起过坎儿,也从来没有因为坎儿之死表露出任何情感举动,他们的情感和底线都去哪里了?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在现实残酷的政治斗争世界里,是绝对不允许兄弟之情大过君臣之义的。如果,李卫在这个立场上表现出对坎儿的同情或者伤心,李卫也将面临灭顶之灾。这才是邬思道警示李卫的精髓所在。


青灯问史


《雍正王朝》中的李卫和高福,纵然有着相同的起点,但是后来的发展以及结局却是大相径庭。

李卫和高福,同为扬州城里的小乞丐,如果不是遇到了雍正一行,他们能不能存活下去都是一个未知数,然而就是这样的机缘巧合,他们被雍正带回了北京,安排到了自己的府上。尽管李卫、高福,还有与他们随同的小翠,都是雍正府上最为低贱的下人和奴才,做的还是伺候人的活,但是至少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睡,再也不用露宿街头、忍饥挨饿,甚至还要卖身求全,对于他们的这样的贫苦人来说,也算是有了一个好的去处和归宿。

然而在雍正府上,李卫的表现自然是更让雍正所满意的。

一方面,李卫较之高福更加的聪明,更加的灵活。

这一点在缉拿《百官行述》,卧底万永当铺的剧情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个南方人,竟能操着一口正宗的山西话蒙哄过关,可以说这是李卫聪慧与勤奋的体现,仅凭这一点就让雍正对其更加的器重,同时也赢得了小翠的芳心。

另一方面,则是雍正自认为李卫较之高福会更加的忠诚。

李卫对于雍正的感恩和感激是时时刻刻表现在外的,这样不仅是对他自己的鞭策与提醒,更是让雍正对其是更加的信任与喜爱,所以雍正才会将监视年羹尧的任务交给李卫,就是因为看到了李卫对自己的忠心。

正如雍正所料想的一样,最终的结果是,李卫和高福两人的结局是相差甚远。

李卫自不用说,跟着年羹尧到了四川,一边认真执行雍正安排的监视年羹尧的任务,另一边在年羹尧的调教下,开始从最底层的官员做起,而到李卫再回到北京的时候,已经是四品的粮道了,可以说以李卫的出身北京和文化学识,能够做到这样级别的官员,已经是实属不易,更不用说他日后做到了地方督抚这样的封疆大吏了。

而高福却在李卫和小翠离开后陷入到了孤独寂寞的境地,在没有正视现实的同时,更加是开始放纵了自己,最终为八阿哥胤禩的管家抓住了把柄,成为了雍正政敌的“内应”。尽管后来在邬思道的规劝下,果断迷途知返,并且在康熙“二废皇太子”的过程中,他偷出太子胤礽与任伯安的密信,也算是有所作为,但是雍正既是为了“杀人灭口”,同时也是为了“清理门户”、“震慑下人”,选择将高福毒死。


邬思道要李卫不要伤心,就是要李卫明白谁才是对他最重要的人。

前文中也说到了,李卫、高福、小翠,三人自幼相识,并且在扬州街头是有着共同经历过患难的交情,这是最为纯粹,并且是最为亲密的情谊。就是这样幼年好友,如今却撒手人寰,而将其诛杀的却是对自己有恩的雍正,此时李卫的心情必然是矛盾的。

一面是主子,一面是挚友,究竟自己应该支持谁,毕竟有一方正确就代表着另一方的错误,只要做出的判断,那么不管是否将其显露于表,都会有负面的影响。

这也是邬思道所担心的问题,那就是李卫会因为自己挚友的死亡,而对雍正有着其他的想法或者认识,这不是邬思道想要看到的,更不是雍正想要看到的。

所以,邬思道要李卫不要伤心,这是在提醒李卫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要李卫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的前景,就算了为了自己,也要坚定的支持的雍正。

而实际上,邬思道后面也发现,自己的担忧完全是多此一举,经过这些年的为官经历,李卫成长了,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于是他用根来形容雍正,引得了邬思道的连连成藏,夸其是“孺子可教也”。

与此同时,邬思道在给李卫进行引导的同时,也是在对李卫进行着从政的教育,那便是既然已经做了官,那就要放下一些外部的情感,有些时候就要更多的考虑自己的实际利益,考虑自己所处的现实,前往不能感情用事和意气用事。

李卫现在在官场的前景一片大好,邬思道不想李卫因为高福的事情而葬送大好前程,更重要的是邬思道也在提前思谋这自己的未来,所以这个时候,他不能看到李卫的倒台,他能做的就是让李卫越来越好,官越做越大,所以才会对李卫如此的苦口婆心。


而在邬思道宽慰李卫的同时,也是在平复着自己的内心。

实际上,高福的死与邬思道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首先,高福有了背叛雍正的行为,是邬思道前去劝阻,并且为高福指点迷津,告诉了高福如何成为“双面间谍”,进而成为其帮助雍正扳倒太子的重要棋子,可以说邬思道是筹谋划策,并且是布置任务之人。

其次,高福在恐惧和慌乱中,祈求邬思道能够保下自己,而邬思道也答应了高福,可是高福最终还是难逃被杀的结局,这必然让邬思道自觉非常愧对于高福。

再次,雍正要高福死,除了是对其不忠行为的惩戒,实际上,也有着对于邬思道的警告和暗示的作用,雍正希望借此让邬思道明白他的处境和地位,同时也要考虑着“不忠”与“背叛”,亦或者是“二心”的下场,这便更加让邬思道难过和心痛了,因为自己高福变成了威慑的工具,而自己却对此无能为力。

于是乎,邬思道这些年来对于高福一直存有愧疚之意。

这样,邬思道在安慰李卫,让他不要伤心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安抚着自己,让自己不要在伤心,同时也要时刻警醒着不要让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而作为高福生前的最为要好的挚友,邬思道对待李卫的耐心与用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高福之死的影响,既然无法保护高福,那就保护和帮助高福最好的朋友李卫,以此来回馈对于高福的歉意。


雍亲王府


狗儿与坎儿从认定胤禛作为主子的那一刻起,已经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胤禛了,这是礼法也是王法,无论是礼法还是王法都是皇家的家法,作为皇家的家奴理所当然服从家法。



狗儿与坎儿改名为李卫与高福,李卫能说会道黑白通吃,高福实心用事且能左右逢源,高福格外受到重用从事一些见不得台面的事情。江南盐道任伯安收集了百官的犯罪证据,写成了一本旷古奇书《百官行述》,这本书让文武百官无不对任伯安俯首听命,以至于江南盐道横征暴敛从中央到地方畅通无阻,太子胤衽和八爷胤祀都想得到这本书,胤禛与胤祥也得到关于《百官行述》情报。



一本《百官行述》危及到了朝廷的稳定,作为一名孤臣不朋不党,胤禛与邬思道分析了当下形势决定出手树立自己威信,胤禛派出家奴高福化妆成山西官二代出当自己老爷子朝珠等官家用品给任伯年开设当铺,随后雍王府向刑部报案自己府邸丢失了东西,随后一场大戏上演搜出了赃物和《百官行述》。胤禛以聚会名义邀请了太子胤衽和其他阿哥,当着他们的面焚烧了《百官行述》,一场足以引发官场地震的危机随即灰飞烟灭。



高福任务完成的漂亮,雍王给予奖赏,翠儿已经得到了默许嫁给高福,一场红袖添香的好事降临。可是好事多磨,高福被当铺的伙计认出来了,更要命的是被看到进入了雍王府,这对于太子党与八爷党来说是一个震惊的消息,胤禛一时间陷入了两党对立面,邬思道审时度势开始谋划解局,解铃还须系铃人,高福成为了牺牲品。李卫对自己难兄难弟之死表示难以接受,翠更是无法释怀,可是作为王府的家奴,他们需要服从命令,邬思道无法向他们解释更多,只是希望他们顾全大局,李卫理解了邬思道意味深长的无可奈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