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古代诗歌音乐美?

无逸6


自诗经伊始,并不是诗歌有音乐美,而是中国音乐有很大一部分,起源于诗词歌曲的语言节律之中。

诗经大部体裁,来源于劳动人民,流传于田地劳作,日常生活中的吟唱之中。基本属于诗乐同源,古汉语元音声调自带韵律。

诗词的韵律问题,应该也就是其音乐之美。何谓韵律?于进水 《汉语言韵律诗歌理论纲要》(2010年6月26日 《韵律诗歌》报),编者按中说:“由于所谓的 <自由体新诗 >这种伪诗的存在,为正本清源,恢复传统,重建诗格,我们不得不把真正的诗歌冠以 <韵律诗歌 >的称谓。虽不得已之举,亦当今诗歌革命之需要。”文章提出“韵律是诗歌的核心要求和标志性象征”。

《诗经》是四言的民歌体, 《楚辞》是带有对偶句的骚赋体,两者都是最早结集的有韵的诗歌。有韵律的诗歌 (这里主要指传统诗词)便于朗诵,而朗诵便于帮助记忆,易于传播。

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偶的工巧要求比较严格,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 (停顿之处),有规律地重复。

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得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一)韵

《词源》 “异音相从谓之和,同音相应谓之韵。”

一、和诗

指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

二、依韵

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三、用韵

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四、次韵

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步韵。

古代诗人间就有唱和或叫倡和,言彼唱而此和,《易》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如没有韵,或者声调不协,怎么去和?

一、一韵到底

传统诗的律诗和绝句要求一韵到底。一韵到底是指全诗从头到尾用韵书中同一个韵部的字,中途不转韵。

李颀 《送魏万之京》诗:“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本诗用歌、河、过、多、跎等字押韵,同在歌韵,一韵到底。

不是一韵到底的则多是民歌 (如 《诗经》和古风,也有部分词。

二、平水韵

隋朝陆法言的 《切韵》分为 206韵,过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 107韵,后人渐为 106韵,被称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唐五代湖北近体诗以侵入韵共 29次,其中侵韵独押 28次,占96.55%,独用无疑。另侵真混叶1次。侵韵独用,但孟浩然《和张判官登万山亭因赠洪府都督韩公》叶 “岑深吟阴禽林音寻今心”,却侵真混押:孟浩然,世称 “孟襄阳”,是湖北人无疑,可证明是用的湖北方言。做传统诗,大多数人还是乐于用宽韵。

三、词林正韵

清人戈载编纂的一部词韵书,书分三卷,分平、上、去三声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一共是十九个韵部。他的分部,实际上是依据前人作词用韵的情况归纳而来,这就是他所说的 “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戈氏的分韵虽是归纳、审定工作,但其结论却多为后人所接受,论词韵之士多据以为准。戈氏所分的词韵十九部,事实上也是进一步归纳诗韵即 “平水韵”而来。词韵较之诗韵要宽,从宋词这种按谱填词,要求合乐演唱,就要即兴创作,用诗韵显然不现实。

尽管如此,毛泽东 《蝶恋花·答李淑一》上声二十五有与上声六语七虞并用,为此胡适专门请教赵元任问湖南人土语有否通押,回答是否定的。

(二)律

《词源》律,吕也。

阳者为律,阴者为吕,亦称十二律。

律吕:古时正声音之器。相当于现代的调音器。《千字文》:“律吕调阳”,中国古代在音乐上有五音,宫商角徵羽,这是五个全音,再加上两个半音,一个是 4,一个是7,一共七个音。这七音是一个八度的自然音阶,没有音高,也就是没有定调。怎么办?就要用律吕来给它定调,律吕就是定调用的律管和吕管。现在交响乐团演奏前通常用黑管定音,以求音准。十二律吕,科学地介绍,它实际上是把钢琴上 (其它乐器也一样,钢琴的音程比较准确)的两个八度的音程平均分为十二等分,这个在今天可以很方便地用频率分析的方法来得到,而在古代却要困难得多。

一、格律

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这里主要讲的是平仄律。

中国古代的诗歌都讲究用韵,初唐以前还没有出现规范的格律诗,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 《大风歌》悲壮慷慨;曹植的七步诗婉约动情,四声俱备: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近体诗的格律到盛唐时候才趋于严格规范。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虽然是诗,还是非常入乐的。

二、对仗

旧体诗文的词句相对偶。清 沈德潜 《说诗蒣语》卷下:“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本句自为对偶者。”一般多出现在七律中,李商隐:“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两者俱备。王力 《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

但对仗不是死的,我们还是以前人的作品为例。韦应物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其中 “欢笑”是动词, “萧疏”是形容词;杜甫:“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伯仲”,名词;“指挥”动名词。我们还是叫结构相应吧。

三、色彩

我国的古代诗歌,表达美的手法有多种多样,除了运用韵律、节拍、意境等来体现诗歌美之外,色彩的运用也是体现诗歌美的重要手段;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厚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

唐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王维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孟浩然 《宴梅道士山房》: “林卧愁春尽,搴帏览物华。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四、动态

绘画讲究静中有动,电视有动态画面,诗歌何尝不是如此。张九龄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孟浩然 《春晓》、李白 《静夜思》、王之涣 《登鹳雀楼》、贺知章 《回乡偶书》、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韦应物 《滁州西涧》、张继 《枫桥夜泊》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动态诗。

五、音乐

历代古诗 (词)句中提到的音乐 (主要是乐器)给人印象极为深刻。从创作实践来看,就是要努力找到音乐这个切入点。声韵给你和谐美;平仄给你抑扬美;结构给你顿挫美;对仗给你均齐美;色彩给你视觉美;音乐给你听觉美;语言给你抒情美,综合起来我们就把它叫做韵律。美好的韵律诗,读起来都朗朗上口,宛如音乐般给人以享受。写诗重要的、共同的东西有了,比如韵律;然而失去个性,诗歌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

故此,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美是固有的基本元素之一。是表达感情,托物言情,写景言事,韵律和谐,吟诵感人的本来特征。









蜃海楼


平仄的运用是中国古代吟诗的表现。自明末清初以来西方音乐走进中国并流行起来,逐步取代了中国诗词的吟诵。这个现象在晚清至民国时期乃至今日更为突出。长期以来中国流传的是戏曲,诗词吟诵是讲究平仄的。尤其是宋词,词牌对平仄要求很严格,吟诵时要用琵琶古筝等乐器伴奏的,所以中国历史上称诗词为“诗歌”。而西方音乐进入中国后,歌唱及歌曲发展起来,取代了中国诗词的吟诵。诗人都知道,平仄格律有五个音阶,而西方音乐是七个音阶,比中国诗歌多两个半音:,因此唱起来好听。在这种情况下再保留平仄使用显得毫无意义。王力在《诗词格律》中突出讲平仄使用,对此毛主席批评道“诗当然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在此,我还是坚持要少写旧诗,写新诗要放弃平仄格律。



辽海醉仙


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是文艺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而在各种文艺形式中,诗歌是最活泼、最有亲和力的一种。它和散文结合,成为散文诗;和戏剧结合,成为歌剧。它和绘画所使用的工具虽然不同,但是互相渗透和影响的关系却显而易见。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Simonides)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我国的张浮休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东坡则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筱筵说:“朗诵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描述的画面里,谱写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想象的画面里。”都指出了诗与画的密切关系。至于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就更密切了。西方的文艺理论认为诗歌和音乐部属于时间艺术。音乐是借助声音构成的,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而声音的延续即是时间的流动。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篇都可以合乐歌唱。《墨子?公益篇》里“弦诗三百,歌诗三百”的话可以为证。《诗经》风。雅、颂的区分也是由干音乐的不同。诗和乐象一对孪生的妹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诗,不仅作为书面文字呈诸人的视觉,还作为吟诵或歌唱的材料诉诸人的听觉。既然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自然会注意声音的组织,既要用语言所包涵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输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然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是怎样构成的呢,本文拟从汉语的特点入手,结合诗例,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一、节奏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春夏秋冬四季的代序,朝朝暮暮昼夜的交替,月的圆缺,花的开谢,水的波荡,山的起伏,肺的呼吸,心的跳动,担物时扁担的颤悠,打务时手臂的起落,都可以形成节奏。节奏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每当一次新的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使人感到亲切、愉快。颐和园的长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亭子,既可供人休息,又可使人驻足其中细细观赏周围的湖光山色。而在走一段停一停,走一段停一停这种交替重复中,也会感到节奏所带来的快感与美感。一种新的节奏被人熟悉之后。又会产生预期的心理,预期得中也会感到满足。节奏还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差别达到协调、散漫趋向集中。众人一起劳动时喊的号子,队伍行进时喊豹口令,都有这种作用。


469692563


古代诗词讲究平仄对仗,韵律美满,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其想象空间大胆丰富,修辞手法不拘一格,读来让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或意气风发,或伤感心碎。

诗人笔下文章通常都是由情入景,由景生情,又寓情寓理,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很多诗词都是可以谱曲弹唱的,古人踏歌而行,咏吟诵唱,都是作诗诵诗的表现。所以说,古代诗歌是具备音乐之美的。

我们现代音乐的歌词,其实就是从古代诗歌传承演变而来的。他虽然不讲究平仄对仗,但在修饰手法和音律韵脚等方面,与古代诗歌却是想通的。可以说,没有古代诗歌,就没有现代歌词和现代音乐。


山人勇哥


古代诗歌音乐的美在于总能描绘出:人虽不在境中,却能感受其意境之美。如梦如雾,如此清晰又如此朦胧,如此亲近而美好。



天午说风水


这个其实有几点:1.古代诗歌大多对仗工整,2好多句子最后一个字押韵3.节奏感很强,古代所说的,律。


商铺圈


古代诗歌本身就有节奏和韵脚变化要求,吟诵起来具有节奏、韵律美感。另外诗歌配上曲,就能唱和。古代人常常用诗歌互相吟唱、附和表达交流感情。所以说我国古代诗歌具有音乐美。现代人也往往把古代诗歌配以今人歌曲旋律,让古代诗歌焕发新的光芒,被当代人广为传唱,一时成为流行歌曲。周杰伦、王菲、霍尊等均有多首古代诗歌在配曲后成功流行的好歌。


大军154857506


抑扬顿挫声朗朗,

起承转合味长长。

余音袅袅情不断,

飘飘忽忽意远方。


东方白542


中国古代诗歌是作者在经历了生活百态,环境变迁,自然熏陶之后,所创作出来的集人心和天意所创作出来的。它是作者对向往生活的表达。它不对金钱名利,只对内心。


笃闲诗社


博大精深,艺海无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