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國古代詩歌音樂美?

無逸6


自詩經伊始,並不是詩歌有音樂美,而是中國音樂有很大一部分,起源於詩詞歌曲的語言節律之中。

詩經大部體裁,來源於勞動人民,流傳於田地勞作,日常生活中的吟唱之中。基本屬於詩樂同源,古漢語元音聲調自帶韻律。

詩詞的韻律問題,應該也就是其音樂之美。何謂韻律?於進水 《漢語言韻律詩歌理論綱要》(2010年6月26日 《韻律詩歌》報),編者按中說:“由於所謂的 <自由體新詩 >這種偽詩的存在,為正本清源,恢復傳統,重建詩格,我們不得不把真正的詩歌冠以 <韻律詩歌 >的稱謂。雖不得已之舉,亦當今詩歌革命之需要。”文章提出“韻律是詩歌的核心要求和標誌性象徵”。

《詩經》是四言的民歌體, 《楚辭》是帶有對偶句的騷賦體,兩者都是最早結集的有韻的詩歌。有韻律的詩歌 (這裡主要指傳統詩詞)便於朗誦,而朗誦便於幫助記憶,易於傳播。

詩詞的韻律,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時期的沈約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後的格律詩中得到廣泛應用,主要是講究平聲和仄聲的協調。

二是對偶,在韻文特別是格律詩中,對偶的工巧要求比較嚴格,詩詞中一般是句對,在賦和八股文中還有多句對和段對。

三是押韻,指同韻的字在適當的地方 (停頓之處),有規律地重複。

這三個方面都來自於漢語語音的特點,就是單音節語素佔優勢,有聲調。在詩詞寫作特別是格律詩寫作時平仄、對偶和押韻運用的好,運用的自然,可以使詩作增強音樂感,呈現韻律美;運用得不好,用得過多過濫,就會給人以生拼硬湊之感,甚至以文害義,六朝到初唐的駢體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一)韻

《詞源》 “異音相從謂之和,同音相應謂之韻。”

一、和詩

指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

二、依韻

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

三、用韻

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

四、次韻

亦稱步韻,就是依次用原韻、原字按原次序步韻。

古代詩人間就有唱和或叫倡和,言彼唱而此和,《易》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如沒有韻,或者聲調不協,怎麼去和?

一、一韻到底

傳統詩的律詩和絕句要求一韻到底。一韻到底是指全詩從頭到尾用韻書中同一個韻部的字,中途不轉韻。

李頎 《送魏萬之京》詩:“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關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本詩用歌、河、過、多、跎等字押韻,同在歌韻,一韻到底。

不是一韻到底的則多是民歌 (如 《詩經》和古風,也有部分詞。

二、平水韻

隋朝陸法言的 《切韻》分為 206韻,過細,唐代規定相近的韻可以同用。

南宋平水劉淵,將同用的韻合併,成 107韻,後人漸為 106韻,被稱為平水韻,一般叫“詩韻”。

唐五代湖北近體詩以侵入韻共 29次,其中侵韻獨押 28次,佔96.55%,獨用無疑。另侵真混葉1次。侵韻獨用,但孟浩然《和張判官登萬山亭因贈洪府都督韓公》葉 “岑深吟陰禽林音尋今心”,卻侵真混押:孟浩然,世稱 “孟襄陽”,是湖北人無疑,可證明是用的湖北方言。做傳統詩,大多數人還是樂於用寬韻。

三、詞林正韻

清人戈載編纂的一部詞韻書,書分三卷,分平、上、去三聲為十四部,入聲為五部,一共是十九個韻部。他的分部,實際上是依據前人作詞用韻的情況歸納而來,這就是他所說的 “取古人之名詞參酌而審定”。戈氏的分韻雖是歸納、審定工作,但其結論卻多為後人所接受,論詞韻之士多據以為準。戈氏所分的詞韻十九部,事實上也是進一步歸納詩韻即 “平水韻”而來。詞韻較之詩韻要寬,從宋詞這種按譜填詞,要求合樂演唱,就要即興創作,用詩韻顯然不現實。

儘管如此,毛澤東 《蝶戀花·答李淑一》上聲二十五有與上聲六語七虞並用,為此胡適專門請教趙元任問湖南人土語有否通押,回答是否定的。

(二)律

《詞源》律,呂也。

陽者為律,陰者為呂,亦稱十二律。

律呂:古時正聲音之器。相當於現代的調音器。《千字文》:“律呂調陽”,中國古代在音樂上有五音,宮商角徵羽,這是五個全音,再加上兩個半音,一個是 4,一個是7,一共七個音。這七音是一個八度的自然音階,沒有音高,也就是沒有定調。怎麼辦?就要用律呂來給它定調,律呂就是定調用的律管和呂管。現在交響樂團演奏前通常用黑管定音,以求音準。十二律呂,科學地介紹,它實際上是把鋼琴上 (其它樂器也一樣,鋼琴的音程比較準確)的兩個八度的音程平均分為十二等分,這個在今天可以很方便地用頻率分析的方法來得到,而在古代卻要困難得多。

一、格律

中國古代詩歌獨有的,在創作時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應遵守的準則。這裡主要講的是平仄律。

中國古代的詩歌都講究用韻,初唐以前還沒有出現規範的格律詩,項羽的《垓下歌》和劉邦的 《大風歌》悲壯慷慨;曹植的七步詩婉約動情,四聲俱備: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近體詩的格律到盛唐時候才趨於嚴格規範。被譽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的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雖然是詩,還是非常入樂的。

二、對仗

舊體詩文的詞句相對偶。清 沈德潛 《說詩蒣語》卷下:“對仗固須工整,而亦有一聯中本句自為對偶者。”一般多出現在七律中,李商隱:“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兩者俱備。王力 《龍蟲並雕齋文集·語言與文字》:“對仗,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虛詞對虛詞。”

但對仗不是死的,我們還是以前人的作品為例。韋應物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其中 “歡笑”是動詞, “蕭疏”是形容詞;杜甫:“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伯仲”,名詞;“指揮”動名詞。我們還是叫結構相應吧。

三、色彩

我國的古代詩歌,表達美的手法有多種多樣,除了運用韻律、節拍、意境等來體現詩歌美之外,色彩的運用也是體現詩歌美的重要手段;色彩的組合,給詩歌帶來了濃厚的畫意和鮮明的節奏。

唐杜審言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王維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孟浩然 《宴梅道士山房》: “林臥愁春盡,搴幃覽物華。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

四、動態

繪畫講究靜中有動,電視有動態畫面,詩歌何嘗不是如此。張九齡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孟浩然 《春曉》、李白 《靜夜思》、王之渙 《登鸛雀樓》、賀知章 《回鄉偶書》、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韋應物 《滁州西澗》、張繼 《楓橋夜泊》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動態詩。

五、音樂

歷代古詩 (詞)句中提到的音樂 (主要是樂器)給人印象極為深刻。從創作實踐來看,就是要努力找到音樂這個切入點。聲韻給你和諧美;平仄給你抑揚美;結構給你頓挫美;對仗給你均齊美;色彩給你視覺美;音樂給你聽覺美;語言給你抒情美,綜合起來我們就把它叫做韻律。美好的韻律詩,讀起來都朗朗上口,宛如音樂般給人以享受。寫詩重要的、共同的東西有了,比如韻律;然而失去個性,詩歌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價值。

故此,中國古代詩歌的音樂美是固有的基本元素之一。是表達感情,託物言情,寫景言事,韻律和諧,吟誦感人的本來特徵。









蜃海樓


平仄的運用是中國古代吟詩的表現。自明末清初以來西方音樂走進中國並流行起來,逐步取代了中國詩詞的吟誦。這個現象在晚清至民國時期乃至今日更為突出。長期以來中國流傳的是戲曲,詩詞吟誦是講究平仄的。尤其是宋詞,詞牌對平仄要求很嚴格,吟誦時要用琵琶古箏等樂器伴奏的,所以中國歷史上稱詩詞為“詩歌”。而西方音樂進入中國後,歌唱及歌曲發展起來,取代了中國詩詞的吟誦。詩人都知道,平仄格律有五個音階,而西方音樂是七個音階,比中國詩歌多兩個半音:,因此唱起來好聽。在這種情況下再保留平仄使用顯得毫無意義。王力在《詩詞格律》中突出講平仄使用,對此毛主席批評道“詩當然以新詩為主體,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在此,我還是堅持要少寫舊詩,寫新詩要放棄平仄格律。



遼海醉仙


文學藝術的各種形式互相滲透、互相影響,是文藝史上帶有規律性的現象。而在各種文藝形式中,詩歌是最活潑、最有親和力的一種。它和散文結合,成為散文詩;和戲劇結合,成為歌劇。它和繪畫所使用的工具雖然不同,但是互相滲透和影響的關係卻顯而易見。古希臘抒情詩人西蒙尼德(Simonides)說:“詩為有聲之畫,畫為無聲之詩。”我國的張浮休也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蘇東坡則說:“少陵翰墨無形畫,韓幹丹青不語詩。”筱筵說:“朗誦詩歌會浮現出作者所描述的畫面裡,譜寫詩歌會浮現出作者所想象的畫面裡。”都指出了詩與畫的密切關係。至於詩歌和音樂的關係就更密切了。西方的文藝理論認為詩歌和音樂部屬於時間藝術。音樂是藉助聲音構成的,詩歌也要藉助聲音來吟誦或歌唱,而聲音的延續即是時間的流動。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每一篇都可以合樂歌唱。《墨子?公益篇》裡“弦詩三百,歌詩三百”的話可以為證。《詩經》風。雅、頌的區分也是由幹音樂的不同。詩和樂象一對孿生的妹妹,從誕生之日起就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詩,不僅作為書面文字呈諸人的視覺,還作為吟誦或歌唱的材料訴諸人的聽覺。既然詩歌和音樂的關係如此密切,那麼詩人在寫詩的時候自然會注意聲音的組織,既要用語言所包涵的意義去影響讀者的感輸又要調動語言的聲音去打動讀者的心靈,使詩歌產生音樂的效果。然而中國古典詩歌的音樂美是怎樣構成的呢,本文擬從漢語的特點入手,結合詩例,對這個問題作一番探討。一、節奏合乎規律的重複形成節奏。春夏秋冬四季的代序,朝朝暮暮晝夜的交替,月的圓缺,花的開謝,水的波盪,山的起伏,肺的呼吸,心的跳動,擔物時扁擔的顫悠,打務時手臂的起落,都可以形成節奏。節奏能給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滿足人們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每當一次新的迴環重複的時候,便給人以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見到老朋友一樣,使人感到親切、愉快。頤和園的長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亭子,既可供人休息,又可使人駐足其中細細觀賞周圍的湖光山色。而在走一段停一停,走一段停一停這種交替重複中,也會感到節奏所帶來的快感與美感。一種新的節奏被人熟悉之後。又會產生預期的心理,預期得中也會感到滿足。節奏還可以使個體得到統一、差別達到協調、散漫趨向集中。眾人一起勞動時喊的號子,隊伍行進時喊豹口令,都有這種作用。


469692563


古代詩詞講究平仄對仗,韻律美滿,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其想象空間大膽豐富,修辭手法不拘一格,讀來讓人心曠神怡,如痴如醉,或意氣風發,或傷感心碎。

詩人筆下文章通常都是由情入景,由景生情,又寓情寓理,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很多詩詞都是可以譜曲彈唱的,古人踏歌而行,詠吟誦唱,都是作詩誦詩的表現。所以說,古代詩歌是具備音樂之美的。

我們現代音樂的歌詞,其實就是從古代詩歌傳承演變而來的。他雖然不講究平仄對仗,但在修飾手法和音律韻腳等方面,與古代詩歌卻是想通的。可以說,沒有古代詩歌,就沒有現代歌詞和現代音樂。


山人勇哥


古代詩歌音樂的美在於總能描繪出:人雖不在境中,卻能感受其意境之美。如夢如霧,如此清晰又如此朦朧,如此親近而美好。



天午說風水


這個其實有幾點:1.古代詩歌大多對仗工整,2好多句子最後一個字押韻3.節奏感很強,古代所說的,律。


商鋪圈


古代詩歌本身就有節奏和韻腳變化要求,吟誦起來具有節奏、韻律美感。另外詩歌配上曲,就能唱和。古代人常常用詩歌互相吟唱、附和表達交流感情。所以說我國古代詩歌具有音樂美。現代人也往往把古代詩歌配以今人歌曲旋律,讓古代詩歌煥發新的光芒,被當代人廣為傳唱,一時成為流行歌曲。周杰倫、王菲、霍尊等均有多首古代詩歌在配曲後成功流行的好歌。


大軍154857506


抑揚頓挫聲朗朗,

起承轉合味長長。

餘音嫋嫋情不斷,

飄飄忽忽意遠方。


東方白542


中國古代詩歌是作者在經歷了生活百態,環境變遷,自然薰陶之後,所創作出來的集人心和天意所創作出來的。它是作者對嚮往生活的表達。它不對金錢名利,只對內心。


篤閒詩社


博大精深,藝海無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