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攻灭巴蜀,秦国战略上可以获得哪些制胜点?

红红火火讲历史


司马错率领秦军攻破巴蜀后,秦国有了稳固的大粮仓,充实的国力能够担负起长期的对外战争。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国力和军力大增,到了秦惠文王时期在对外扩张方面,曾经面临着先东出攻打韩国还是攻灭巴蜀的战略选择。张仪为代表的主张攻打韩国,而司马错为代表的主张先攻打巴蜀。

最终秦惠文王嬴驷采取了司马错的建议,秦国巧妙的利用了巴国和蜀国的矛盾,先灭了蜀国后来又顺道灭了巴国。至此成都平原尽收秦国囊中,而此时秦国的国土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

本来就拥有富饶关中平原的秦国又多了成都平原这个大粮仓。但是刚开始征服巴蜀后成都平原并没有成为秦国的大粮仓,但是至少为秦国解决了冬初的后顾之忧。



后来李冰主持创造了都江堰这个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再加上秦国征服巴蜀后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成都平原才成为了富饶的天府之国。

成都平原成为秦国的大粮仓后,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秦国的新法也逐步的推广到巴蜀地区,也为秦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

最典型事例的就是后来秦赵的长平之战中,秦赵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决战。经过长达三年的巨大消耗,赵国的赵孝成王不得已启用主战的赵括率领赵军主动攻击秦军以尽快结束战争的泥沼。结果赵国的40多万军队被秦将白起在长平坑杀。



对比之下的秦国,虽然也遭受了巨大的国力消耗,但是相比于赵国还是显得略有从容。秦军外场作战,赵军主场作战的情况下,秦国依然掌握了战略的主动权。这无不得益于秦国拥有巴蜀这个稳固的大后方和大粮仓。

试想当时的秦国如果仅仅只拥有关中平原一个粮仓?那么秦国和赵国的这场战略大决战的结果又会是另外一番风景。因此,可以说从获得巴蜀之地开始的那一刻起,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就开始确立了。


亘古怀念说史


秦国最终能统一天下,司马错伐蜀之计,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司马耕出身高贵,遭遇却很惨,在史书的记载中只留下一个“怨夫”的形象。另一位姓司马的却大不相同,他建功立业,大大推动了历史发展。他就是赫赫有名的秦国大将司马错。

司马错的祖上便是程伯休父,属于司马家族进入秦国的分支,家里好几代担任秦国大臣。到司马错时,秦国刚经历了商鞅变法,国力已大增,在秦惠文王的领导和宰相张仪的辅佐下,准备开始扩张疆土。

公元前316年,秦国南面的巴国(今重庆)和蜀国(今成都),这两个三流国家开战,都向秦国求救。秦惠文王打算趁机攻打蜀国,却怕蜀道艰难,打不下来,又担心东边的韩国入侵秦国,就召集大臣们商议。

丞相张仪主张先打韩国。他说:“韩国地处中原,是咽喉要地。咱们只要和魏国、楚国结盟,三面夹击,很容易就能灭了韩国。然后直接进攻洛阳,把周天子抓起来当人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才是王道。要是不抢占韩国这种咽喉要地,反而去取巴蜀这种边角蛮夷之地,那才叫傻呢。”张仪本来就伶牙俐齿,又是秦惠文王面前的头号红人,这番话说出来,没人敢反对。只有司马错挺身而出,驳斥张仪:“错了,错了。要想富国强兵,必须扩张领土,增加财富。现在咱秦国国土还不够大,老百姓比较穷,想一口吃个胖子是不行的,必须一步一步来,先易后难。蜀国地处偏僻,国家落后,又正好发生了内乱。咱大秦国灭它,就如同豺狼追羊群,一口一口都是肉。而且蜀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灭了它好处大大的,却不会引起天下的震惊,这是闷声发大财啊!相反,你要攻打韩国,还要抓周天子,在天下咽喉之地动手,必然引起诸侯的关注。这事儿本身未必能捞到多少好处,反而落下一个恶名,弄不好关东的诸侯都要来群殴咱。这吃力不讨好的事儿,你做它干啥?”司马错这一番话,把好处、坏处说得一清二楚,秦惠文王当即拍板:“老张,这次你失策了。咱还是攻打蜀国。”于是派司马错和张仪率军伐蜀。

司马错与张仪带领秦军翻越秦岭,杀奔成都而去。蜀国虽然物产丰富,国力却很弱,加上正在和巴国打仗,哪里抵挡得住秦军?秦军一阵砍瓜切菜般地拼杀,蜀国就被灭了。司马错顺手一刀又把巴国也给吞并了。秦国轻而易举,就将今天四川、重庆一带的大片领土收归版图之中。秦国在战国中后期开疆拓土,这算是效率最高的一次吞并,仅仅几个月就把领土扩充了几乎一倍,而且代价轻微。此后,巴蜀之地曾经数次发生叛乱,又是司马错奉命南征,将其一一平息。巴蜀之地成为秦国的大粮仓和重要的兵源地。靠着巴蜀的粮食和壮丁,秦国在此后近百年的战争中拥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秦国最终能统一天下,司马错伐蜀之计,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灭蜀之后,司马错继续统率秦兵,征战东方。公元前295年,他率兵攻打魏国襄城;前291年,率军夺取魏国的轵地(今河南济原南)和韩国的邓地(今河南邓州);前289年,与名将白起一起攻占魏国六十余座城池;前286年,率兵攻打魏国,大败魏军,迫使魏国献出安邑向秦国求和;前280年,司马错率兵从蜀地进攻楚国的黔中地区(今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不但夺取了这块地方,而且迫使楚国割让出汉水以北和上庸之地给秦国,从而把边境线推进到了楚国的首都郢城(今江陵)边上,为两年后白起攻克郢城、迫使楚国迁都奠定了基础。

司马错为将一生,武功赫赫,堪称是大秦统一进程中屈指可数的功臣。而他“先取实利,再图虚名”的战略,则彰显了司马家族不同凡响的眼光。从某种意义上讲,数百年后河内司马家族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也用到了司马错的这种思维。








孤独的修路郎


司马错,战国中后期秦国名将,历经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世。司马错伐蜀是秦统一中国之前的一个重大举措,为秦统一中国打下战略基础。

秦国攻伐巴蜀,是因为当时的苴国向秦国请求救援,以平定巴、蜀两国的动乱。而秦国的相国张仪和大将司马错也因为伐不伐蜀的问题而进行了一场著名的辩论。

张仪认为,蜀国只是偏僻小国,路途遥远,不值得耗费军力财力去争夺,应该去攻伐韩国,进而争夺三川之地和周王室,夺九鼎而挟周天子以号令天下!

张仪剧照

司马错认为,秦国地方小,百姓穷,应该先开疆扩土,广施德政,使人民富足,国家强大,有了这些,再争夺天下就容易得多了。而蜀国现在正是混乱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帮助他们平定动乱的机会侵吞他们,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取得蜀国的地盘钱财,天下人也不会认为秦国不义,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而进攻韩国,会促使楚、魏、韩结盟,使秦国陷入险地,相比之下,进攻蜀国才是上策!

秦惠文王最终接受了司马错的建议。秦定巴蜀

其一可以稳定南部,为东出攻伐六国打下了战略基础。

其二,秦国在巴蜀设置郡守,修建都江堰,整修栈道。并迁徙秦国百姓进入蜀国,扩大生产,发展农业,广开贸易,使成都成为天府之国,这为秦国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供应,可以说是秦国东出统一中国的军事后勤基地,这一点尤为重要。

其三,秦国占据了巴蜀,就有了进攻楚国的有利地位,进攻楚国可以顺长江而下将军队和给养输送到前线,极大的减少了秦军南下攻楚的困难和阻力,也缩短了时间与距离。


管中窥古今


导语:

秦惠文王时期,四川盆地附近存在蜀国、巴国、苴国。蜀国企图吞并苴国,苴国无奈之下求助于秦国。秦惠文王采用司马错将军的意见,先灭巴蜀以充府库。司马错将军不久便攻下巴、蜀、苴三国,并在此地设立郡县。攻灭巴蜀对于秦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巴蜀之地为秦国提供稳定的粮食供应,另一方面,巴蜀之地可以作为灭楚的跳板,同时也为秦国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秦惠文王时,盘踞在四川盆地一带的蜀国进攻苴国,企图一举吞并苴国。苴国无奈之下,往北向秦国求助,往南向巴国求助。兵荒马乱之中,苴王曾经想逃亡秦国向秦求救。苴国大臣劝谏苴王说,秦乃虎狼之国,您去了秦国还能活着回来吗?而且苴国与秦国山高路远,不如先去巴国再做定夺,于是苴王逃往了巴国并派出使者向秦王求助。而正当巴蜀之地发生战乱的时候,韩国却在攻打秦国城池。一时之间,先攻韩还是先灭巴蜀让秦惠文王犯了难。


朝堂之上,秦惠文王询问秦相张仪,韩国攻秦,巴蜀动乱,相国大人可有对策?张仪回答秦王,盟楚魏以伐韩,攻韩而至周,挟天子以令诸侯。巴蜀之地,戎狄之所,劳师而远征,攻之而不克,克之而无所得。张仪主张和魏国和楚国结盟,进而攻打韩国,夺得韩国土地来要挟周天子。他认为,巴蜀之地是戎狄的地方,攻打巴蜀这样的穷山恶水,没有价值。况且千里迢迢攻打巴蜀很难打胜,就算胜了也不能得到什么利益。


但是司马错将军和他的看法完全不同,司马错将军认为战机稍纵即逝,这次好不容易有了攻灭巴蜀的机会,如果放弃再想取得巴蜀就很难了。他向秦惠文王表明了攻打巴蜀的重要意义,取得巴蜀一方面可以使秦国粮食充足,军用物资充足才能攻无不克。另一方面,他认为攻打巴蜀,可以打开楚国的北大门,以巴蜀之地作为灭楚的跳板。巴蜀群山环绕,进可攻退可守,而且粮食充足,这是攻打楚国的最好根据地。一旦楚国被灭,那么秦国在天下就没有对手了。

“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战国策·秦策—》“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

对于张仪和司马错两人意见,秦惠文王会采纳谁的意见呢?


秦惠文王认为,司马错将军的意见更为稳妥。如果此时攻打韩国,势必会引发东方六国的警惕,东方六国会再一次合纵抗秦。而且此时周天子之名还是王命,一旦秦通过攻打韩国要挟周天子,周天子完全可以以勤王之名,要求列国攻打秦国。而巴蜀之地历来被东方六国视为戎狄,如果攻打巴蜀之地,对于东方六国来说无关痛痒,秦完全不必在意东方六国的看法。因此,秦惠文王命令司马错将军领兵和张仪一起出兵攻灭巴蜀。果然,司马错将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巴蜀之地。秦国在巴蜀设立巴郡,从此,巴蜀之地纳入秦国的领土,楚国的门户大开。

那么,司马错攻灭巴蜀,秦国在战略上可以获得那些制胜点呢?

1.提高了秦国粮食供应,增强了国力


巴蜀历来被称为天府之国、鱼米之乡。这里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产地,一旦占据了巴蜀,就等于占据了天下粮仓,那么也就具有了吞并天下的实力。秦国自从占领巴蜀之后,军事实力增加,国力大幅度上升。在秦昭襄王时代的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一线对垒了三年。赵国国内粮食被耗空,无力与秦军对垒,于是只有倾巢而出。而在这个时候,来自巴蜀地区的粮食正好为秦国解决了战场燃眉之急。从粮食的角度来看,秦国和赵国这场关乎命运的大决战,似乎早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已经决定。秦惠文王攻灭巴蜀的计划,为百余年后秦始皇一统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2.巴蜀为秦国提供攻楚的跳板


巴蜀之地与楚国近在咫尺,攻陷了巴蜀,就等于打开了楚国的大门,楚国便犹如刀下鱼肉一般。巴蜀群山环绕,易守难攻,占据巴蜀进可以长驱直入楚国境地,退可以利用秦巴天险据守要塞,既可以攻楚,又可以防止楚国攻秦,可谓一举两得。

3.巴蜀为秦国扩充人力资源


在古代,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粮草和士兵,没有这两样想要赢得战争是不可能的。而巴蜀之,不仅为秦国提供了粮食,而且还为秦国扩充了人力资源。粮草充足,人多势众,打仗才能有底气。秦惠文王攻占巴蜀之后,立即建立巴郡,管辖四川盆地一带。而巴郡成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登记人口,为秦国战争动员做准备。长平之战时期,秦国几乎动用举国力量攻打赵国。秦昭襄王亲自征兵,征兵年下调到14岁,而巴蜀在此时不仅为秦国提供了粮食,还有大量的人力资源。从这一点来看,秦惠文王攻灭巴蜀是十分明智的举动。

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于“司马错攻灭巴蜀,对秦国有哪些战略制胜点?”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和启发。巴蜀之地不仅为秦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储备,还为秦国提供了人力资源和攻楚的跳板,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是一观澜,一个用心写作的历史爱好者,我会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位读者,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支持我!

一观澜


朋友们别抢,这个问题我来答:

秦惠王在面对巴与蜀两国交战,同时向秦求救的时候,犹豫不决。正巧这个关口,韩国也在向秦宣战。

于是乎,朝堂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议论。在利弊,得失,及长远全盘的考量。最终釆取了司马错的建议,“得蜀即得楚”。而这场武将与文臣的谋划,也让相国张仪是心悦诚服,不由的感叹到,司马错将军真乃秦国将帅也!

那么伐蜀究竟好在哪?对秦国的未来又意味着什么?现在逐一分析:

面对山东六国,伐蜀能解决后顾之忧:

秦北与戎狄,义渠接壤;西与巴蜀接攘,而东于韩魏,南又与楚临界。实际上,秦国是处在各国的包围圈中。

秦要实现东出大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后院失火这件事。虽然巴蜀国弱,人口少。毕竟也是潜在威胁。自从秦穆公统一北方大部分游牧部落,但也还有义渠,西蜀等骚拢。

而这些地方不统一,不消灭就像个定时炸弹,永远让人不安心。特别是义渠,反反复复与秦抗斗。这些前车之鉴,不能发生在巴蜀身上。

所以,要想安心进军中原,首先就要解决尾巴上的隐患,彻底扑灭潜在的火星。

伐蜀能为秦国建立起大粮仓:

一直以来,民以食为天,粮食为国之根本。兵士吃不饱饭,怎么去打仗。

而巴蜀地域辽阔,沃野千里,气候温和,自然物产又极是丰富。就是一个天大的后备粮仓。攻下巴蜀,等于为东出的梦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事实证明,当时的眼光是长远的。后来的秦赵长平之战,败就败在赵国无粮。不主动出击也是饿死。试想,赵国有粮,就是坚守不出,双方互耗,结局还难定。

赵国败就败在,没有巴蜀这个大粮仓。

伐蜀使得进军六国又多一条战略线路:

以往秦东出,只能兵出函谷关。列国合纵伐秦,无非也是突破函谷,此关一破,秦国就失去大好地势。

而伐巴蜀的意义就在于:以往只有陆路出击,此后可以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直捣楚国后方,继而由南向北或向东进行包抄。

巴蜀的取得,让秦国在进攻线路,又多了一条重要分支。

“得蜀而得楚”,就是这道理!一旦得楚,就可由下往上,畅通无忧。一旦得楚,秦楚就能连成一片。攻守游刃自如,何其乐哉!

伐蜀不会引起列国的合纵,无忧无险:

在扩张版图上,谁都会眼红。而作为除楚以外的列国,谁也够不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国还落个喝茶看闹热的场面。也就说,在伐蜀的问题上,秦不用担心列国的觊觎,更不用担心合纵。

只有牵扯到共同的利益,一旦处理不当,就会招致麻烦。好比齐湣王灭宋。宋国是与齐,韩,魏,楚都交界。结果齐国一人独吞。招来列国连横共同讨伐,从而被灭。

既无风险,还有诸般好处,秦国又怎能失去大好的机会?

小结:

秦国自从得到巴蜀,国家越发的强大;大后方的修养生息,不光是为秦提供粮仓,也大大增加了秦的财力,劳动力,生产力及兵力。

巴蜀地区为秦的东出,是提供了强劲的保障的。巴蜀的归入,也更加的增添了大秦利剑出鞘,入主中原的信心。没有巴蜀的付出,哪有后来赢稷与赵国的一战定乾坤的杰作,也就不会有赢政的一统江山。而一统的梦想也就遥遥无期,不知何年岁月了!


铭豪谈史


长江黄河中上游尽归秦国,秦国有关中、汉中、巴蜀三处粮仓,这是经济。

军事上,秦攻占巴蜀后,可由长安经武关,汉中经汉水,巴蜀经宜昌三路齐下,攻占楚国郢都(江汉平原),之后以长安荆州一线或经大别山或经南阳盆地攻韩国腹地。


俞之学史


司马错伐蜀并成功占据巴蜀,对秦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以后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首先,占据巴蜀为秦国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战略支撑和后备粮仓。川蜀之地,号称“天府之国”,气候温暖湿润,成都平原更是土地平坦、沃野千里,盛产稻米,可以为秦军东出提供充足的粮食。

其次,巴蜀四周皆为高峻的山脉,为天然之险,易守难攻,攻下巴蜀,使得八百里秦川和四川盆地连成一片,大大拓展了秦国的战略纵深,增加了回旋余地。

第三,“得蜀即得楚”。秦军攻下巴蜀后,可沿长江顺流直下,进攻土地广袤的楚国,且粮草、兵员运输都比较快捷,军费支出少。这为以后秦军灭楚打下了基础。

觉得我的回答还可以的话,点个关注 [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每天了解一点历史


司马错关于进攻巴蜀的问题,曾经和张仪在秦王面前有过争议。张仪主张伐韩国,但司马错主张伐蜀,最终秦王同意了司马错的主张并让其伐蜀,终于平定了蜀地。司马错攻灭蜀地,战略上就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制胜点:一是开拓了疆土,秦国原是小国,通过攻灭蜀地,使秦国的面积扩大,人口增多,赋税和兵源也随之增加;二是当时蜀地作乱,司马错攻灭蜀地,有禁暴正乱之名,属于正义战争,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社会的赞扬;三是攻韩没有必胜的把握,而当时蜀地为戎狄之地,文明程度不高,容易取胜,战胜了蜀地,军队的士气也得到提升。


宗政琼


公元前316年,蜀国和巴国发生战争,都向秦国求救。而此时的秦国,经历了秦孝公的商鞅变法,国力、战斗力大为提升,正处于对外开疆拓土时。

在扩张的战略方向上,张仪主张向东扩,先打韩国,下三川,继而挟天子以令天下。而司马错将军主张先拿下巴蜀,理由是巴蜀土地广阔,而巴和蜀的战斗力很渣,以秦军的战斗力进入,就像犲狼驱赶羊群一样容易。巴和蜀周围并没有强援,用最小的代价就可以取得广阔的土地。

秦惠文王最后决定派司马错和张仪带兵出征巴蜀,秦军迅速击败蜀,继而拿下巴。拿下巴蜀后,秦国领土迅速扩张一倍,而且物产丰富的四川平原,成为秦国可靠的粮草和兵源供应的大后方。东方六国只有楚国与巴蜀接壤,但蜀道之难,派少量兵力很容易就守住,况且今后攻打楚国,秦国又多了一个进攻方向,而后勤供应方面,借助长江航道,省时省力。

秦国之所以在秦惠文王时期之所以能够打破六国联军联合攻击。一是,运用张仪连横破合纵。二是秦军因为商鞅的“耕战”政策形成的强大的战斗力。三是,因为秦国拥有巴蜀源源不断的物资和兵源供应。

商鞅变法是秦国强大的起点,拿下巴蜀,是秦国打天下的转折点,也为以后的秦始皇横扫天下做好物资和人力储备。可以说,秦国拿下巴蜀,是打破战国时期战略格局的开始。





悠悠古今


地理上,对诸侯各国实行包围,阻止了楚国西进的道路;经济上,巴蜀之地乃天府之国,为秦统一天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财力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