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有道的“罐王”

中庸有道的“罐王”

永富容器集團主席羅富昌

羅富昌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罐王”:作為中國內地金屬包裝的先鋒者,第一隻青島罐裝啤酒、第一個罐裝健力寶飲料都裝在他提供的產品中。在20世紀的後20年,執中國製罐行業牛耳的他,長袖善舞,將中國內地的金屬包裝產業推動得如火如荼。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其生產的鋁製易拉罐產量佔據國內同類產品總量的半壁江山。

“人們很少去注意一隻空罐子,但罐子的商機正恰好在於其‘空空如也’,因為這樣才能容納下任何產品。”香港中文大學地理系畢業,又是MBA出身的羅富昌深諳中國傳統哲學,對老子的陰陽轉換學說也有自己的理解。“雖然作為容器的罐子是空的,但任何產品也少不了容器,因為‘有容乃大’。”

港產第一代MBA

羅富昌北上神州的種種作為,一直被業內津津樂道。評價中除“眼光精準”、“效率奇高”等詞外,還出現了“雷厲風行”這樣的字眼。不過與他見過面的人,則幾乎都為他儒雅的風度所折服。

原來這位地地道道的香港MBA,又有著長期與美國客商合作背景的“洋派”實業家,自言其活力源泉來自幼時便耳濡目染的中國傳統文化。

祖籍廣東南海的羅富昌,1949年出生在香港的一戶普通人家。

1966年,16歲的羅富昌在金文泰中學完成了6年學業,以當年年紀最小,並且中文、地理兩科全港第一的成績,進入香港中文大學的崇基學院史地系,成為地理專業的大學生。

選擇地理專業,除了相關專業成績好外,更是因為覺得地理可以讓人有更好的宏觀視野,可以看事情更遠一些——羅富昌笑言,從小就對中國的名山大川非常向往,希望有機會能夠遍覽山河,在祖國的風物、神韻中開拓視野,以致“不畏浮雲遮望眼”——羅富昌對中國語言與文化的熱愛與熟稔,自始已見端倪。

大學期間,除勤於本專業外,羅富昌對中國文學、史學投入極大熱忱,並熟讀各類經典與中國通史,從傳統文化擷取精華,啟迪智慧。後來一位採訪過羅富昌的記者對他“拈姓名成筆,蘸儒家為墨,揮灑成章”的機智回答大加讚歎:當被問到從史地學生轉型弄潮商海,羅富昌答曰;“我姓羅,繁體字四維為羅;管子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我亦將此作為我做人之四維,名富昌,我立業於商,在商言商而言,求利,但利不僅為一己之私,更要為社會和祖國綿盡薄力,祝願民富國昌。”能給出這樣的回答,機智、敏捷固然可見一斑,同時也與其一早就開始並持續數十年的積累有關。

大學二年級伊始,羅富昌開始擔任崇基學生雙週報總編輯,之後他還當選崇基學生會外務副會長——在他看來,不僅要從書中汲取智慧,更應積極介入實務中鍛鍊,“集腋成裘”累計經驗。

“對錶達的準確性、以及對事件背景和觀點的演繹,我都有比較高的要求,這可能是在大學時代做報紙留給我的一個影響。”羅富昌說,這個崇基學生雙週報“老總”的位置培養了他以後一貫的嚴謹細緻、按時完成既定任務的工作作風。“學生會的經歷對一個青年也有很多磨練,比如,獨立思考問題,凡事先講自覺,做事要講良心等等。”

雖然文筆流暢自然,但羅富昌卻是一個惜墨如金的人,無論是日常作業還是考試,他的答案通常都以直點中心、簡潔明瞭為主。著名財經作家梁鳳儀和他是同學,羅富昌現在還記得,當時兩人都修了中國歷史課。考試的時候,梁鳳儀不斷舉手要白紙寫更多的內容,他則答到一個小時左右就選擇完捲走人。

“所以當初梁鳳儀去寫小說成了作家,我則選擇從商,成為生意人。”羅富昌說,在大學時代,很多人的行為習慣已經確定,未來職業方向也已經相當明晰。“當然,梁鳳儀現在也是一個很成功的商人。”

但在大學畢業的時候,和很多人相似,羅富昌對於繼續升學還是選擇就業還有些迷茫。他的中學地理老師朱壽權給了他更明確的方向:香港是一個高度商業的社會,一個人的未來發展需要有更多的經濟學的知識。

因為這番話,羅富昌選擇進入當時還相當冷門的工商管理專業,成為香港的第一代MBA,而這個選擇也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1972年,羅富昌獲得香港中文大學MBA學位,在星島日報找到了工作,成為這家香港知名大報——星島日報創辦人胡仙女士的私人財務助理,幾個月之後,又進入怡和洋行這家英資老牌銀行工作,成為其旗下怡富投資的一員。

羅富昌說,在怡富投資工作期間,他親身經歷過上世紀70年代香港金融市場的大動盪,也豐富了金融和資本市場操作的實際經驗,讓他形成一種處變不驚的處事風格。而因為擁有MBA的學識素養,又踏實勤奮,短短几年時間,他就被提升為怡富投資銀行部和債券部的副經理,成為香港的新一代“打工皇帝”。

中庸有道的“罐王”

羅富昌與家人合影

與罐結緣

1977年,香港南順集團董事總經理林順忠慧眼識英雄,說服正在銀行業如魚得水的羅富昌加入他的食品企業,擔任財務總監一職。從此,羅富昌與制罐行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文革”雖然剛剛結束,但青島啤酒已經進入歐美市場,並獲得當地消費者充分認可。歐美客戶在其後不久提出,希望青島啤酒也能提供罐裝產品,而當時無論是內地還是香港,制罐行業還是一片白地,沒有任何一個廠家能夠提供現在人們常見的鋁製易拉罐。

中糧集團、五豐行和南順集團等幾家企業走到一起,決定引進國外易拉罐生產線,合資成立一家制罐企業,以滿足國內和海外企業的市場需求。負責建設這家制罐企業的正是羅富昌。

羅富昌說,在上世紀80年代初,內地和香港的啤酒汽水基本採用玻璃容器,沒有企業使用易拉罐,也沒有企業製造,這裡有廣闊的商機但也有嚴峻的挑戰。但他覺得,既然美觀、實用的易拉罐在歐美能夠被廣泛採用,內地和香港的市場前景也會非常好,為之而努力是一件值得的事情。

制罐行業的原料、設備和產品都要求有比較大的場地,要申請到足夠的土地在當時的香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上世紀70年代末,香港政府推出新政要擴大工業產業的規模,應香港工業用地緊張的現實,提出了發展大埔工業村的計劃。羅富昌抓住這一機遇,為後來成立的美特容器申請到了9萬平方尺的寶貴土地,也讓這家制罐公司成為工業村最早落戶的四家企業之一。

按照幾家投資方的考慮,新建設的制罐企業要麼不搞,要搞就儘可能一步到位。因此,投資方給羅富昌的任務難度相當大:生產線要能夠直接生產兩片鋁製罐,規模要達到每分鐘800只;市場除了針對香港和內地,還要擴展在東南亞和中東的空間;新廠第一年可以虧損,但之後要快速實現盈利。

申請土地、建設廠房、安裝設備,並一直到投產,羅富昌一手主持了美特容器的建設。之後,他又克服了新企業客戶不足的問題,迅速打開市場,讓美特容器的市場接受度和利潤都實現了快速上升。

一方面,面向港澳、東南亞和中東地區市場,另一方面,在香港打好基礎後,以自身積累的資金和技術向內地發展。1985年,羅富昌率領人馬在廣州黃埔開發區建設了美特容器新廠,並在其後創下18個月就營收2000萬美元的投資神話。廣州美特容器是改革開放初期,港資進入廣東最早的工業企業之一,也是黃埔開發區最早建成的企業。這家企業曾經連續5年入選中國十大最佳合資企業,其中兩年更名列全國第一。

這期間,羅富昌本人也獲得了商界的廣泛認可,1988年獲得首屆香港青年工業家獎,成為香港工商界一顆知名的新星。

中庸有道的“罐王”

1982年的羅富昌,攝於香港美特容器

金領創業史

1991年,在做了多年打工皇帝后,羅富昌脫離金領階層選擇創業,創立富特容器有限公司。

制罐行業服務的客戶多為食品飲料企業,產業門檻設定得相當高。同時,這還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產業,在上世紀90年代初,建設一家新公司的成本已經上漲到3000萬美元。雖然長期在企業中擔任高管,為了創辦新廠,羅富昌還是出售了一些資產作為啟動資金。據他回憶,在公司成立的最早兩個月裡,辦公室甚至只有一個秘書和一個會計。

羅富昌在創業後並沒有選擇單幹,而是很快就開始尋找資金和技術上的合作伙伴。為此,他單槍匹馬地飛到美國,尋求與波爾公司合作。波爾公司是美國500強企業,也是全球最大的金屬及塑料容器生產商之一,擁有1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獨具特色的企業理念,其不僅產業遍佈全球,而且擁有制罐領域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

與波爾公司的討論只用了一頓午餐的時間,波爾公司的董事會主席爽快答應與羅富昌合作,並拍著他的肩膀說:“Let’s do it together!”(我們一齊幹吧!)

1992年,羅富昌與波爾公司合資成立富特波爾容器集團有限公司(以上簡稱:富特波爾),並擔任公司董事會主席和首席執行官。

其後,雙方合資成立的富特波爾迅速展開擴張之路。幾年時間就新建和收購了多家制罐行業的相關企業,1996年,羅富昌通過富特波爾以16億港元的出價全資收購老東家——當時在香港上市的美特容器,並對其進行了私有化。

收購美特容器之後,富特波爾擁有的制罐企業再度大幅增長,從7家增長到20家,實現了在內地市場上的初步佈局。此後,在羅富昌的主導下,富特波爾在內地又進行了多次大規模投資,實際投資額超過了4億美元,擁有的制罐企業再增加到25家,這些企業分佈廣泛,全國的14個省市都有其下屬的公司,而且都是生產型的。在當時的輕工業界很少有這樣的大手筆。

在羅富昌的帶領下,富特波爾佔據中國日益上升的制罐市場大半河山。其中,在鋁製易拉罐領域,富特波爾當時曾經佔全國總產能的一半以上,號稱每兩個易拉罐就有一個產自他家。除了易拉罐外,富特波爾還有很多產品,比如食品罐、嘖霧罐以及塑料容器等。可口可樂、青島啤酒、百威啤酒、滅害靈噴霧殺蟲水等品牌的產品,都是裝在羅富昌打造的各種罐子裡。

90年代末,富特波爾和美特容器分別改名為波爾亞太集團有限公司和波爾亞太有限公司,羅富昌擔任了波爾亞太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2001年,羅富昌再次創業。與美國波爾公司分道揚鑣,以個人名義收購了波爾亞太公司在內地和香港的部分業務,宣佈獨資成立永富容器集團。

其後,經過多次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運作,羅富昌建成了完全屬於自己的制罐事業體系。這期間,隨著東亞尤其是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永富容器的發展也不斷加速,在“香港罐王”之後,羅富昌又再次升級,成為名至實歸的“中國罐王”。

中庸有道的“罐王”

永富容器生產線

三十年 幾番新

羅富昌第一個進行深度合作的內地合作方是青島啤酒。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和青島啤酒的合作,羅富昌戲言,自己當年是被青島啤酒公司“騙”了,才有後來的成功。當時青島啤酒在香港的代理五豐行,入資20%,說第一年就可以用4000萬個罐。大家都是衝著一起步就有4000萬個罐才決定投資的。誰知道這個數字三年以後才實現。還好,當時易拉罐市場在內地是從無到有,訂單一來,就排山倒海,其他客戶的需求起得很快、很猛,很快就補充了計劃中預留給青島啤酒那部分。

當時制罐行業獨自一家別無分店,羅富昌很快幫投資方收回了投資,並實現了豐厚盈利。

看到當時很多內地食品包裝很落後,羅富昌堅信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改善,市場對美觀、耐用以及乾淨的罐裝食品將會產生很大需求,而且市場很少有強大的競爭對手,因此,這個行業的前景非常廣闊。

“但這並不是說問題不存在,制罐行業做的是內銷市場,開始並不太受歡迎,因為不但沒有外匯收入,而且要花費外匯進口原料。”羅富昌覺得,內銷對內地的貢獻更大,除產品滿足市場需求外,銷售稅、附加稅等也都支援了國家建設。“但當時政府官員見到我就問,‘可不可以外匯平衡,不要進口原料,要多出口最終產品’。”

羅富昌說在上世紀80年代,為了申請一個營業執照,他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而現在一切變得非常容易。一方面為了減少金融危機的影響,另一方面出於平衡外貿的需要,近年來,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主打內銷市場的他覺得自己現在踩到了經濟發展的新節拍。

實際上,羅富昌也承認自己事業的發展一直和內地經濟息息相關,並且一直受惠於此。

上世紀80年代,羅富昌預測到,伴隨經濟起飛,內地市場對飲料的需求將大幅上升,容器市場需求也將自然迅猛加大。於是,他在1985年創辦了廣州黃埔開發區的第一家企業——廣州美特容器,該公司創下了18個月營收2000萬美元的投資神話。

上世紀90年代,羅富昌又預見到,內陸地區的經濟將會隨沿海地區經濟的起飛而快速跟進,因此進行了一系列併購、整合,繼而在湖北鄂州、北京、陝西西安等地設立了一系列工廠,一手打造出中國最大的制罐企業群。

2000年以後,尤其是最近幾年,在西部大開發的政策下,羅富昌也收到了豐厚的回報。在集團總部香港公司之外,他在廣東江門、黑龍江哈爾濱、湖北武漢與靠近內蒙古的杜爾伯特等地也設立了自己的企業。

他也受到了各地政府的認可。1999年,青島市政府在國慶50週年前夕特別向羅富昌頒發了“琴島獎”。該獎是青島市政府專門為對青島市的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國際友人、華僑和港澳臺同胞設立的最高個人榮譽獎。2006年,他還獲得了由黑龍江政府頒發的“丁香-紫荊”金質獎章,這也是當地對香港人士授予的最高榮譽。

中庸有道的“罐王”

羅富昌(右)與香港前特首曾蔭權(左)合影

再闢新天地

時間到了20世紀初,中國內地經濟,尤其是中西部、東北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各階層消費能力、習慣已悄然鉅變:市場空前繁榮,加上CEPA簽訂後帶來的有利商機推波助瀾,港商北上已遍地開花。要脫穎而出,比拼的是眼光與實力。

這一期間,東北和華北地區的乳業和食品行業快速發展,相關企業包括雀巢、伊利、蒙牛、完達山、光明等知名品牌,各家企業對馬口鐵罐制包裝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要求也越來越高,對金屬包裝製造商的實力、水平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羅富昌看到了這一點:永富容器集團有近三十年的積累,有實力、更有能力在這個市場有所作為。再加上當時中央政府推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扶持政策”的東風相助,羅富昌決定在東北地區進行新的投資。

2004年11月份,黑龍江政府高層率領本省企業到香港舉行黑龍江(香港)活動周進行招商引資。面對香港的眾多企業與媒體,省長張左己表示,黑龍江省可以為香港投資者提供豐富的資源、充裕的能源、地緣便利和人力資源,並且真誠希望龍、港雙方在國有企業改制、產業結構調整和改造,以及對俄經貿方面、現代服務業方面加強合作。

就在黑龍江(香港)活動周的會場,在張左己和香港中聯辦郭莉副主任的見證下,羅富昌和哈爾濱輕工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簽署了合資經營永富容器(哈爾濱)有限公司的協定。協定明確永富容器收購“哈輕”下屬的四家分佈在哈爾濱、雙城及大慶的印鐵製罐國有企業的資產,並在哈爾濱開發區另建新廠。

2005年4月,永富容器(哈爾濱)有限公司舉行了成立典禮。2007年1月,企業正式投產。

經過幾年腳踏實地的運作,永富容器(哈爾濱)有限公司在東北乃至整個乳業與食品圈裡,建立起了良好口碑。

“就是因為黑龍江偏遠,市場才會有好商機。”羅富昌在分享當年選擇投資東北的心得時指出,他看重的並不是東北的人力資源成本低,而是這裡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在他看來,當時認識東北市場的投資者不多,正如“鄧小平南行之前,沒有多少人到珠三角投資,所以競爭對手少而且商機多,鄧小平南行之後投資紛至沓來,競爭多生意難做”一樣;因此作為企業的管理者,要敏感於市場的變化和發展,抱有前瞻性的眼光。一旦做出決定,就要迅速展開計劃。

羅富昌正是憑藉前瞻性的眼光,快速的決斷力以及高效的執行力,在內地市場“南征北戰”。2011年3月,永富容器(福建)分廠正式投產,將為香港明一(福建)生產基地以及高新園區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包裝配套服務。永富容器(福建)分廠從建廠到投產創造了驚人的速度,它的投產標誌著永富容器和香港明一集團戰略合作又邁向了新的一步,永富容器領先的制罐設備及工藝以及高端的設計品質與香港明一卓越的高品質產品相得益彰,雙方的合作將為中國乳粉行業的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推動作用。

中庸有道的“罐王”

1996年,羅富昌與投資夥伴波爾公司主席等高層幹部合影

成功的註解

在羅富昌的理論中,一個企業家的“成功”,在不同的階段往往有不同的含義,並不完全以利潤和規模來衡量:創業階段是效益,成熟階段是文化,但第三階段則是民生。

除了積極投資、報效祖國外,羅富昌一直堅持主持或參與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他擔任的各種頭銜不下百項,比如他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委員會委員、香港中華總商會常務會董事兼培訓委員會主席、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第一副會長,香港貿易發展局理事,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理事,還是中國包裝聯合會的副會長等等在各個社會公職中,兢兢業業履行一個公民,更是企業公民的責任。同時,他也是黑龍江、廣東江門和山東青島市政協的常務政協委員,常年為當地發展獻言獻策。

“投資可促進經濟發展,為更多人提供就業崗位;致力慈善,年年為各種自然災害與需要幫助之人捐款,貢獻自己一份力。”羅富昌如此解讀自己的做人與立業的“成功理想”。而正因為這些熱情與務實,讓他在廣東一省就同時獲得廣州、佛山、江門三市“榮譽市民”稱號,這是非常少有的。

此外,羅富昌曾多次組織內地和香港兩地大學學生的互訪活動,尤其在兩地經濟調研方面,為多所香港與內地的院校提供了有力的資助。

在香港迴歸十週年之際,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委任羅富昌為“太平紳士”。

在商界已馳騁多年的羅富昌,除了做實業,平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讀書,甚至出差都隨時帶著書碟閱讀。已屆“耳順”之年的他,還將自己當做一塊海綿,不斷吸取新知。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正如羅富昌欣賞的這句話,相信在這位眾人眼中的“成功商人”,商人眼中的“儒者”領頭下,他的永富容器集團能日日新、年年新,不斷更上層樓,一睹峰頂之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