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智慧:正確評價成敗功過,是準確覆盤,持續進步的基礎

中國有兩句老話:“人定勝天”,“命中註定”,一個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一個則強調環境命運。這兩種說法雖然過於極端,但持這兩種觀念的人卻並非少數。

中國還有幾句老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盡人事,聽天命”,“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這些話裡透露著人們達觀、豁達的智慧,成敗是作為主觀的人和客觀的環境交互作用形成的,過分強調某一方面會有失偏頗。

但是人心多變,人性複雜,所以人在評價自己或他人成敗功過的時候,往往會很“雙標”。人們傾向於把他人的成功歸因於客觀,失敗歸因於主觀;而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主觀,失敗歸因於客觀。

這樣的歸因傾向,讓作出評價的人“心裡舒服”,而被評價的人難免“心裡不舒服”。


歷史智慧:正確評價成敗功過,是準確覆盤,持續進步的基礎

我們講個小故事。

楚漢相爭,劉邦和項羽對峙的時候,韓信率軍北上,進攻陳餘控制的趙地。趙國有個名叫李左車的厲害人物,他建議陳餘採取堅壁清野,以逸待勞的戰術,正面拖住韓信大軍的同時,派奇兵切斷韓信糧道,漢軍斷糧軍心不穩,那麼漢軍不戰自潰。可惜陳餘剛愎自用,不聽李左車的建議。結果韓信擺出背水戰法,置之死地而後生,打敗陳餘。

韓信知道陳餘之所以戰敗是因為沒有采納李左車的正確建議,因而十分敬佩李左車,就如何進一步征服燕地,齊地向李左車徵詢意見。李左車非常謙虛的說到: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今臣敗亡之虜,何足以權大事乎?


李左車的話是很容易理解的,一個戰敗的將軍,一個亡國的大夫,有什麼資格向獲勝的人建言獻策?這不是不知羞恥,大言不慚嗎?刻薄的人甚至會說,你那麼牛,怎麼會戰敗?你那麼有想法,怎麼會被俘?你那麼厲害,怎麼保不住國土?

可是韓信絕非庸人,他對李左車說:僕聞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於不用,聽與不聽也。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為擒矣。

歷史智慧:正確評價成敗功過,是準確覆盤,持續進步的基礎

都說韓信情商低,但這句話說得頗顯情商。百里奚是春秋時期大謀士,早期懷才不遇顛沛流離,滿腔才華不能施展,曾在虞國供職,虞國滅亡後,輾轉到秦國,收到秦穆公倚重,幫助秦穆公稱霸。這個類比完美的契合了李左車的境遇,李左車智勇雙全,無奈陳餘不聽他的,導致戰敗亡國,這實在不能說是李左車無能。韓信沒有因為自己是勝者就趾高氣昂,非常顧及李左車的面子,甚至明說如果陳餘採納李左車計謀,現在成為俘虜的就是自己。這就等於說,韓信承認在計謀方面,自己是自愧不如的,是真心向李左車求教,而不是存心諷刺挖苦。

李左車見韓信勝而不驕,於是向他提出先聲奪人的計謀,韓信採納了他的計策,後來征服了燕地和齊地。

如果我們把場景轉化一下,假想當韓信勝利後,李左車求見韓信,向韓信進獻征服燕地和齊地的計謀。韓信對李左車說: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你乃敗亡之虜,何足以權大事乎?

李左車自己說:僕聞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於不用,聽與不聽也。誠令成安君聽取我計,若信者亦已為擒矣。


歷史智慧:正確評價成敗功過,是準確覆盤,持續進步的基礎

這樣的場景恐怕是更常見的吧!

李左車作為敗方俘虜,並沒有為圖自保而忙於自我表現,韓信作為勝方,也沒有趾高氣昂反而虛心請教,這兩個人都是常人難及的。

可現實生活中,勝利的人卻總是趾高氣昂,失敗的人則失去了所有話語權。人們會把勝者捧上天,把敗者踩下地。哪裡會有人想到百里奚的典故!

反過來講,當我們評價失敗的人時,能不能做到如韓信一般呢?不把人一幫打死,客觀分析成敗原因,虛心請教,認真覆盤,這才是能持續成功的基礎。

如果我們成功時一味的強調自身而忽視形勢,就會形成盲目自信,剛愎自用的壞習慣;而失敗時一味的找客觀因素做理由,則會養成推諉責任的習慣,因而難以真正總結經驗教訓,阻礙自我進化。

別人成功時,我們一味強調客觀原因,認為只是運氣使然,那麼我們很難看到別人的長處,因而很難虛心學習進步;別人失敗時,我們一味強調主觀原因,認為就是他們能力不行,那麼我們就難以學會正確分析局勢,喪失判斷力。

想成為更好的人,我們就要學著“逆反”常人的歸因傾向。當自己成功時,不妨多想想客觀因素,當自己失敗時,多找找自身不足;當他人成功時,不妨多找找他人的獨特之處,他人失敗時,多想想他所處的形勢,增強自己的判斷力!

韓信與李左車的這段對話,其實也飽含哲理。

歷史智慧:正確評價成敗功過,是準確覆盤,持續進步的基礎

李左車所謂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不足以說大事,這種思維實際上是固化的;韓信所謂非愚於虞而智於秦,在於聽與不聽也,這種思維是成長性的。

思維固化是可怕的,當一個人失敗時,就覺得自己是沒用的人,幹啥啥不行,當一個人成功時,就覺得自己無所不能,能征服世界。這種固化的思維,會嚴重阻礙個人的進步。

成長思維則強調變化,環境會變化,人也會變化。同樣一件事,今天做失敗了,明天做可能就會成功;自己做失敗了,別人做可能就會成功。因為變化在,就不能統一下定結論。因為變化是絕對的,不變才是相對的,既然變化是絕對的,我們就要時刻關注變化,適應變化,也讓自己不斷進化才能持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