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应该怎么治疗?一张图就让你能看懂

胆囊息肉的发病率似乎在逐渐升高,特别是很多年轻人在查体做B超检查的时候偶然发现胆囊息肉,特别是B超报告单上经常会写着“胆囊息肉样病变”,在现在“谈癌色变”的年代,不少人都会担心自己的胆囊息肉有发生癌变的风险,而网上也经常夸大“胆囊息肉容易癌变”的说法,那么胆囊息肉到底该怎样治疗呢?

一、“胆囊息肉样病变”就是说息肉容易癌变吗?

胆囊息肉,医学上又称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这种说法本身确实容易给患者带来误解,所谓“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

很多人会误把“病变”和“癌变”划等号,其实二者的含义是不一致的,“病变”所包括的疾病范围要远远超过“癌变“,换句话说,大多数病变其实并不会癌变。在英文中,“病变”所相对应的单词是“lesion”,或者是“pathological changes”,而“癌变”则是“cancer”,或者是“malignant tumor”,因此,“病变”和“癌变”可千万不要混为一谈。

胆囊息肉应该怎么治疗?一张图就让你能看懂

癌细胞犹如让人体的寄生虫

二、胆囊息肉是有不同分类的!

通过常规B超检查出来的胆囊息肉只是个笼统称谓,一般无法鉴别胆囊息肉的具体性质,医生要根据胆囊息肉的大小、数量、生长速度、形态、血流信号、有无家族肿瘤史、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才能判断胆囊息肉的大致性质。

胆囊息肉应该怎么治疗?一张图就让你能看懂

一般可以将“胆囊息肉样病变”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胆固醇性息肉,又称为假性息肉,绝大多数的胆囊息肉属于这种类型,常为多发性,目前理论上认为此类息肉是不会癌变的,一般也不会产生症状;

2、炎症性息肉,是胆囊炎反复发作过程中形成的局部组织增生,大部分合并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这种由于与胆囊结石同时存在,因此会产生相应症状;

3、腺瘤性息肉,又称为真性息肉,一般为单发性,只有不到5%的胆囊息肉属于这种类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性病变,而且伴随其增大,癌变几率会逐渐增加。

说到这里,其实如何准确判断胆囊息肉的性质才是治疗胆囊息肉的关键,下面一张图希望能把复杂问题解释清楚。

胆囊息肉应该怎么治疗?一张图就让你能看懂

1、胆固醇性息肉(假性息肉)不需要手术!

我们在临床上发现的所谓“胆囊息肉样病变”绝大部分不是真正的息肉,特别是那些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的“胆囊多发息肉”更不必要过于担心,因为它其实就是沉积在胆囊壁上的胆固醇结晶而已,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胆囊腺瘤性息肉(真性息肉)和长期存在的胆囊慢性炎症所致的炎性息肉。

2、如何判断胆囊息肉的性质?

常规B超检查可以判断胆囊里的东西是结石还是息肉,但如果要进一步明确息肉的性质,则需要做超声造影、薄层增强CT或MRI增强扫描了,其中超声造影是近年来我们比较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是通过静脉注射增强造影剂,在彩超下看胆囊息肉的血流和形态,判断胆囊息肉性质的一种检查方法。如果某些胆囊息肉性质仍无法确定,可以每3个月复查一次。对于有症状的胆囊息肉往往是炎性息肉,是否手术要取决于胆囊结石和炎症是否需要手术!

3、胆囊息肉如何进行定期随访?

如上图所示,息肉越小,随访的间隔时间就越长,最短间隔6个月,如果生长缓慢,可以每年复查一次B超就可以。

单发胆囊息肉,直径大于10mm,超声造影检查提示为腺瘤性息肉,或者基底宽,有血流信号;炎性息肉合并胆囊结石,有胆囊炎症状,年龄大于50岁;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局限性胆囊壁增厚(超过4mm)、生长速度较快者(>2mm/随访间隔),胆囊恶变发生风险增大。

结语

胆囊息肉中的胆固醇性息肉占大多数,尤其是年轻人,应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其形成;胆囊息肉的治疗取决于胆囊息肉的性质,没有达到手术标准的情况下只需要定期规律复查就可以;对于存在潜在癌变风险,较大的胆囊息肉或观察期间达到手术指征的,建议及时做胆囊切除手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