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應該怎麼治療?一張圖就讓你能看懂

膽囊息肉的發病率似乎在逐漸升高,特別是很多年輕人在查體做B超檢查的時候偶然發現膽囊息肉,特別是B超報告單上經常會寫著“膽囊息肉樣病變”,在現在“談癌色變”的年代,不少人都會擔心自己的膽囊息肉有發生癌變的風險,而網上也經常誇大“膽囊息肉容易癌變”的說法,那麼膽囊息肉到底該怎樣治療呢?

一、“膽囊息肉樣病變”就是說息肉容易癌變嗎?

膽囊息肉,醫學上又稱之為“膽囊息肉樣病變”,這種說法本身確實容易給患者帶來誤解,所謂“膽囊息肉樣病變”是泛指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狀生長的所有非結石性病變總稱,又稱膽囊隆起樣病變。

很多人會誤把“病變”和“癌變”劃等號,其實二者的含義是不一致的,“病變”所包括的疾病範圍要遠遠超過“癌變“,換句話說,大多數病變其實並不會癌變。在英文中,“病變”所相對應的單詞是“lesion”,或者是“pathological changes”,而“癌變”則是“cancer”,或者是“malignant tumor”,因此,“病變”和“癌變”可千萬不要混為一談。

膽囊息肉應該怎麼治療?一張圖就讓你能看懂

癌細胞猶如讓人體的寄生蟲

二、膽囊息肉是有不同分類的!

通過常規B超檢查出來的膽囊息肉只是個籠統稱謂,一般無法鑑別膽囊息肉的具體性質,醫生要根據膽囊息肉的大小、數量、生長速度、形態、血流信號、有無家族腫瘤史、以及其他影像學檢查才能判斷膽囊息肉的大致性質。

膽囊息肉應該怎麼治療?一張圖就讓你能看懂

一般可以將“膽囊息肉樣病變”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1、膽固醇性息肉,又稱為假性息肉,絕大多數的膽囊息肉屬於這種類型,常為多發性,目前理論上認為此類息肉是不會癌變的,一般也不會產生症狀;

2、炎症性息肉,是膽囊炎反覆發作過程中形成的局部組織增生,大部分合並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囊炎,這種由於與膽囊結石同時存在,因此會產生相應症狀;

3、腺瘤性息肉,又稱為真性息肉,一般為單發性,只有不到5%的膽囊息肉屬於這種類型,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腫瘤性病變,而且伴隨其增大,癌變幾率會逐漸增加。

說到這裡,其實如何準確判斷膽囊息肉的性質才是治療膽囊息肉的關鍵,下面一張圖希望能把複雜問題解釋清楚。

膽囊息肉應該怎麼治療?一張圖就讓你能看懂

1、膽固醇性息肉(假性息肉)不需要手術!

我們在臨床上發現的所謂“膽囊息肉樣病變”絕大部分不是真正的息肉,特別是那些在體檢時偶然發現的“膽囊多發息肉”更不必要過於擔心,因為它其實就是沉積在膽囊壁上的膽固醇結晶而已,我們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膽囊腺瘤性息肉(真性息肉)和長期存在的膽囊慢性炎症所致的炎性息肉。

2、如何判斷膽囊息肉的性質?

常規B超檢查可以判斷膽囊裡的東西是結石還是息肉,但如果要進一步明確息肉的性質,則需要做超聲造影、薄層增強CT或MRI增強掃描了,其中超聲造影是近年來我們比較常用的一種檢查手段,是通過靜脈注射增強造影劑,在彩超下看膽囊息肉的血流和形態,判斷膽囊息肉性質的一種檢查方法。如果某些膽囊息肉性質仍無法確定,可以每3個月複查一次。對於有症狀的膽囊息肉往往是炎性息肉,是否手術要取決於膽囊結石和炎症是否需要手術!

3、膽囊息肉如何進行定期隨訪?

如上圖所示,息肉越小,隨訪的間隔時間就越長,最短間隔6個月,如果生長緩慢,可以每年複查一次B超就可以。

單發膽囊息肉,直徑大於10mm,超聲造影檢查提示為腺瘤性息肉,或者基底寬,有血流信號;炎性息肉合併膽囊結石,有膽囊炎症狀,年齡大於50歲;合併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侷限性膽囊壁增厚(超過4mm)、生長速度較快者(>2mm/隨訪間隔),膽囊惡變發生風險增大。

結語

膽囊息肉中的膽固醇性息肉佔大多數,尤其是年輕人,應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避免其形成;膽囊息肉的治療取決於膽囊息肉的性質,沒有達到手術標準的情況下只需要定期規律複查就可以;對於存在潛在癌變風險,較大的膽囊息肉或觀察期間達到手術指徵的,建議及時做膽囊切除手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