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标没死,还会发生靖难之役吗?

黑铁老撕鸡


朱标不死,朱棣就只能认命,断不会发生靖难之役。朱标不死,朱棣发生靖难之役的条件和借口就不会存在。朱元璋也不会在继承人问题上这么纠结,以至于在后期发生第二次对武将的清洗事件。

①朱棣的威望不如朱标。朱标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一个儿子,从小就被朱元璋确定为法定继承人,对未来接班进行培养;朱棣仅仅是朱元璋诸子的一员,从小到大受到的政治待遇就比不上朱标。

②朱棣的实力不如朱标。朱棣的军事实力仅仅局限于北平藩地的军事力量;朱标在兄弟诸王方面,为人友爱,作为兄长对秦、周、晋诸王非常呵护,对朱文正、李文忠、沐英等朱元璋义子非常关心,那么蓝玉等中层将领就不会受到清洗,朱标会受到诸多将领的支持。

③朱棣不具备靖难的借口。朱标即位在对待藩王上就不会面临朱允炆那样的局面,在削藩上也不会发生急功近利的事情,也就难以激化中央政府同诸藩王之间的矛盾。

④朱标在政治资本雄厚。满朝文武方面,父子同用一班文成武将,两个班子一套人马。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冯宗异、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赵庸、王溥、杨宪、傅瓛、康茂才、张兴祖、顾时、孙兴祖、吴桢、耿炳文、邓愈、汤和、刘基、章溢兼、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


安定郡潜夫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即使发动了靖难也毫无机会。

朱允炆能继位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有个好爸爸——朱标。朱标可以说是朱元璋的心头肉,要什么给什么。

但是朱标并没有因此变成我们常说的败家子,他反而是一个非常有能力,并且获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我以前做过一期中国历史上最有太子的排行榜,朱标和李建成是中国历史上权利最大的两个太子。

李建成是可以和李渊分庭抗礼,朱标是完全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出征的时候,朱标基本就是留守后方,承担监国的责任。

明朝建立以后,朱标理所当然的是太子,并且一直到他去世,都在帮朱元璋去处理政务。所以,权利上面,朱标是完全不受限制的。

因为自身有能力,朱元璋又信任,所以朱标的太子(世子)班底太豪华了(下面这段有兴趣的看看,太长了)。

朱元璋对朱标极其爱护,命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并选拔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辅导太子。其中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胜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吴桢、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不再与东宫外另设府僚。

是不是以为自己看错了?基本上把明朝开国初年的大功臣全部搬到了太子府,给朱标出谋划策,基本上就是第二套朝廷班底。

因为朱元璋对朱标绝对信任,而且朱标也有这个能力压制,平衡这些老臣。但是朱允炆不同,朱元璋对他是不放心的。

为了帮他扫除后患,真的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随后靖难的时候,唯一留着的耿炳文还是废物,朱允炆自己用的李景隆更是草包。还是地方上的盛庸,铁铉狠狠的教育了朱棣一番。不然真的是要一路南下推南京了。

当然朱棣最后靖难成功还是绕开盛庸,奇袭南京,不然拖个三年五载,胜负真的未可知。

如果朱标当皇帝,不说别的,就从小给兄弟们的那种压迫感,哪个敢反?就凭当初的太子班底,朱棣还真挡不住。

可惜,没有如果。所以说,寿命是影响王朝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活得长了,阶级固话,吏治崩溃,活的短了,皇位又不稳。

喜欢就关注吧: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砍历史


这个得看看朱棣造反的源头了。

朱元璋大字不识几个,但是不能说他没文化。按照某些史学来说,老朱可是精通几部大作呢。用什么词形容好呢?聪明绝顶。

朱元璋的眼光很独到,他敢立残疾太子朱标,就是算准了这个儿子继位的安全性,否则这个瘫痪的孩子怎能独撑大局?

后来,朱元璋见到了孙子朱允炆,发现这是个有头脑有见解的娃娃,绝对是理想的接班人,那么顺理成章,太子位子由朱标坐牢,将来朱允炆接班,大事定矣。

但是反观呢,朱元璋其他儿子也不乏强干之辈,四子朱棣就是其中之一。燕王好战,而且战功彪炳,按理说并非久居人下之人。朱标对兄弟和睦,可能会压制住朱棣,但是朱允炆不同,他的性格可不像他爹。

看看朱允炆上台后所做的事,到底是急于求成还是贪功冒进?我想,应该都不是。

父亲做了那么多年太子,还没过一天皇帝的瘾呢就“龙御归天”,自己又做了多少年皇太孙?一个不是很安分的孩子,藏着一颗不安分的心,上来就对叔叔们下手————注意,好几位叔叔都和他一样不安分,尤其还有手握重兵的燕王之流,连其他叔叔都可以招募、豢养自己的亲卫队,你个小毛孩子竟敢这么张狂?不造你反才怪。

所以,朱标要是登基,朱棣造反的可能性会降低,甚至归零。但是不排除另一种不和谐音————新皇哥哥腿有残疾,太影响大明国威,你的位置还是由我来坐坐吧!

不是我危言耸听,宁王之乱,一个比燕王差的多的王爷都要造反,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


禁街虎1


朱标作为朱元璋精心培养的太子,如果不是早夭,根本不会有“靖难之役”。

首先,朱标是朱元璋的法定接班人,又是马皇后所生长子。朱元璋早就定下长子继承人的规矩,他那些儿子王爷们是没有异议的。

其次,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什分友爱。弟弟们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这些个弟弟番王中威信很高。



其三,朱标在1377年(朱允炆出生这一年)就开始处理政务了,这年朱标二十二岁。朱元璋下令群臣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每日和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学习办事。”如朱标不早亡,到朱元璋死时(1398年)继位,辅佐父亲处理政务已达二十一年,已经很有经验做一个合格的皇帝了。


其四,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原因是朱允炆削番所至。这时那几个实力较弱的王爷全被削掉,朱棣是最后一个,如不反抗必定被削。但如果朱标未死,这项工作可能在朱元璋活着时就完成了。还有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继承帝位,大肆清除异姓权臣,以谋反罪杀掉大将军蓝玉,如果朱标话着,不会发生蓝玉谋反案,有蓝玉在朱棣根本不敢造反。(蓝玉是朱标太子妃的亲舅舅,常玉春的妻弟)


神舟六


关于朱标之死,引起了一连串的反应。个人感觉,虽不能说朱标不死的话,朱棣一定不会造反;但是,至少朱棣造反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并且即便朱棣造反的话,造反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

朱标和朱棣相比,是有很大优势的。首先,朱标是名正言顺的太子,这是朱棣比不了的,有句话叫“名不正,则言不顺”,朱标继位,朱棣造反无名;另外,朱标在世时,名声很好,不仅能力很强,而且和弟兄们相处很好,得道多助,恐怕朱棣是想也不敢想造反的:还有一点是,朱元璋之所以大杀文臣武将,很大一个原因是为了替朱允炆继位扫清道路,只是没想到最后被朱棣得了个便宜;朱标不死或许朱元璋不会杀蓝玉等大将;蓝玉不死,朱棣很难取胜。

所以,朱标与朱棣相比优势巨大,朱棣想造反或许也不能。即便是朱允炆时,刚一开始,朱允炆也是有很大机会取胜的,奈何朱允炆优柔寡断、妇人之仁,一再错失机会,直至被朱棣所取代。


历史的重量


朱元璋在位时把24个皇子,一个皇孙,封为藩王,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皇室,由于太子朱标早逝,太孙朱允炆继承了皇位,不断膨胀的藩王势力,构成了对皇权的威胁,建文帝听从了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于1399年起兵反抗,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历时四年,朱棣夺得了皇位,可以说“靖难之役”是由于盲目削藩削出来的,那么不削藩是否还会有“靖难之役”呢?应该说这个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毕竟蕃王们会认为,儿子们都还在凭什么孙子做皇帝?心里面肯定是不服的,这也就是建文帝皇位未稳就急急削藩的原因,所以为了争夺皇位也有可能会发生“靖难之役”的,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那么我们一一分析一下,如果朱标不死,会不会还有“靖难之役”发生呢?



朱标生于1355年,是朱元璋的长子,此时正是朱元璋攻克南京城之时,朱元璋对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始终疼爱有加,从小就把他当接班人培养,自立为吴王时就立十岁的朱标为世子,当上皇帝后,立即立朱标为太子,不仅自己悉心教导,还请宋濂等名儒授其经学,朱标也能尽心受教,对大臣对老师都十分恭敬有礼,朱标二十二岁时,朱元璋就不在东官外分设府僚了,每当外出征战时,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理,可以说朱标在朱元璋心里就是唯一的接班人,对其他儿子想都没想过,更没有做第二梯队的准备,朱标对朝臣来说也是唯一的侯选人,二十七年的太子生涯,使他己具有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在大臣中也有了很高的威望,对兄弟们来说,他是皇父器重的长兄,出自马皇后,从小朱标对兄弟们就呵护有加,每当兄弟犯错要受惩罚之时,朱标总是站出来为其求情,兄弟之间的感情相当浓厚,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朱标还活着,是不会有藩王觊觎皇帝宝座的,朱标根正苗红,继承皇位顺理成章,不但会得到兄弟们的拥护,也会得到群臣的拥戴,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决不会产生因争夺皇帝而发生的“靖难之役”这种事情。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来自于削藩,那么如果朱标当皇帝会不会也削藩呢?我认为如果是朱标当皇帝是不会采取削藩措施的,建文帝之所以削藩,是因为自己和藩王差了一辈,感情也没有那么深,在叔叔们面前树立不了绝对的威信,长久下去怕动摇自己的皇权地位,而朱标不产生这个问题,朱标早在二十二岁时,每当朱元璋外出亲征时就开始执政了,朱元璋驾崩时,朱标应该是四十三岁,此时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再加上长期的锤练,再加上对前辈的尊重,对兄弟的友爱,无论是朝臣内外,大家都是心诚口服,朱标继位也是名至所归,即然是上下同心,内外团结,还采取削藩干吗?这不是自找麻烦吗?如果说藩王的存在会对皇权构成威胁,必须用削藩才能保持皇朝的长治久安,那我说朱元璋自己也知道,藩王就是他自己封的,他就认为骨肉不会自相残杀,不愿往更深的层次去想,曾经时任平遥县的训导叶伯巨就向他提醒过这个问题,朱元璋不但不听劝告,反而认为这是挑拨骨肉情感,将其下狱囚死,朱标子承父业,和藩王之间同样是骨肉亲情,也不会再有大臣敢提出削藩的问题,朱标同父亲一样,也不会往更深层的方向去考虑,再加上他性格要温和的多,即然不削藩当然不会有“靖难之役”这种事发生了。



发生“靖难之役”同21岁继位的建文帝年纪太轻,经验不足有关,同几个腐儒老师更有关系,就是那个方孝儒,朱棣只是让他写个文告而己,他就死活不肯写,还自己“申请”灭十族,这是有气节的表现吗?害了自己的家人不说,连带着把自己的学门子弟都害进去了,这种人辅佐建文帝,能成大事吗?还有史书记载建文帝颇象父亲温文尔雅,我看不见得,就其登基不到三个月就急急削藩,先削周王,并将全家押回南京并废为庶人,迁涉云南,继而削齐王,湘王,代王,致使湘王不堪受辱,举家自焚来看,建文帝决非心善之人,即然削藩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进行,方式方法也应以柔为主,怎能不顾亲情霸王硬上弓呢?这是我一家之言,不知大家有何见地?请留言讨论。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在年仅十岁的时候就被封为太子,太子的位置过早的确定,让朱标在朝堂与民间的认可度非常高,加之谨慎好学,办事公正,颇有马皇后的风格,是当时大明帝国所有人的希望。

太子朱标在很早就开始了施政学习,在朱元璋及各位名师的指导下,已经有了一代明君的风范,在众皇子心中的位置,也是威望无比,长兄加储君的地位,让其他皇子早就断了奢念。就算是后来成功篡位的朱棣,对这个兄长也是言听计从,可以说是又爱又怕。

后来的史学家常说,如果没有马皇后与朱标的存在,大明的开国功臣早被朱元璋杀干净了,朱标的性格坚毅仁慈,就算是对待朱元璋那样的铁血父亲,他依然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存在。在打理国事与处理问题上,往往比朱元璋看的更远更深,即使父子间有不同的观点,朱标往往也会据理力争。在他活着的时候,与朱元璋通宵达旦的处理国事成了家常便饭,所以朱元璋才有“劳模皇帝”的美称,殊不知这也有朱标的一半功劳在里面。

但由于朱标生性善良,对朱元璋处理过的事情偶有异议,也使生性暴虐的朱元璋对他多次训斥,孝顺的朱标往往也成了朱元璋的出气筒,常年累月的劳累加上父亲的训斥,让朱标的身体状况渐渐出现了问题。

在一次处理开国功臣的案子上,由于朱标身体状况不佳,朱元璋便派吏部尚书詹徽去帮忙,在朱标不知情的情况下,詹徽领会到了朱元璋的意思,急忙的将案件判完,并对该人的处以极刑,大病初愈的朱标知道情况后,拖着虚弱的身体来到了皇宫,在皇宫内与朱元璋争执起来,朱元璋似乎觉的这个厚爱的儿子过于强势,手伸得太长,于是乎大发雷霆,将朱标严厉的骂了一顿,这使得朱标心情郁结,回到东宫后一病不起,在四个月后终于撒手人寰。

老迈的朱元璋后悔不已,这个他亲手培养出的接班人,竟然先他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差点没被悲痛击倒,由于爱屋及乌,便将朱标的儿子朱允文立为皇太孙,以偿还对太子朱标的愧疚。

本来对太子之位忽然有了想法的朱棣,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弄的极度失望,于是,一颗不安分的心开始了谋划起来,这也是朱棣靖难篡位的起因。





大通辽人


朱标在世,不会有靖难之役。明朝自从建立之初,朱元璋就立下立嫡立长的皇位继承原则,朱标则符合此要求,所以皇位理所当然的归他莫属,其他兄弟不会有任何意见。朱元璋在世时,立的朱标为太子,对其及其宠爱,并选拔功勋道德老成者来辅导太子。并且在外出征战之时有朱标监国,由各大丞相将军辅佐。这在当时朝中以及百姓心目中已经认定朱标为下一任皇帝,无论任何人也不会有天大的胆子敢造反!朱标从小接触儒学经典,宅心仁厚,对臣民尊重,对兄弟疼爱,对父母孝顺,这样得民心者而得天下的皇帝,朱棣也不会有与兄长争夺皇位的想法。况且朱元璋死后留有50万精兵强将,分别由徐辉祖与耿炳文等统帅,皆听朱标发号施令,以朱棣的兵马不足以与之抗衡。朱标对朝廷事务驾轻就熟,也不会贸然实行削藩政策而伤及兄弟利益,朱棣等生活惬意,有权有钱也不会去和朱标争什么皇位,更不会有靖康之变!








南门里老雕


首先得搞清楚“靖难之役”的根源在于“削藩”,而非是针对朱允文本人。但如果朱标不死,削藩可能会进行的比较顺利,且不会引起燕王的叛乱。

朱标为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也是朱元璋的嫡长子,长兄如父,而且朱标的才干,人品在朝中文武的心中很是认可,多有“古之圣贤”之风,朱标如果顺利继承皇位,这个大哥在朱棣心中也应该是位圣君。



如果是朱标进行削藩,朱棣的“靖难”借口也无法成立。朱标站在道义和权威的制高点上,朱棣没有理由,没有勇气,没有优势。朱标在文武面前的威望会让朱棣望尘莫及,这点在他尚未前往北京上任燕王的时候都应该深有体会。


而朱标不死,朱元璋也就没有必要杀蓝玉了,因为蓝玉的死多少是因为朱元璋害怕朱允文镇不住他,实际是为了朱允文扫除障碍而已。但朱标在位结果就不一样了,这位嫡长子跟随徐达,常遇春等名将混迹于兵营沙场已久,在武将里混得相当开,蓝玉也会竭心尽力辅佐这位明君。

蓝玉是个狠角色,放燕王世子回归?是不可能的,想都不用想,久经沙场,嗜血如命的蓝玉不会发慈心,想想洪都保卫战,想想捕鱼儿海的蓝玉,即便朱标念及兄弟之情,蓝玉也不会手软,不得往死里揍朱棣吗?再说此时蓝玉可是国舅爷,都是皇亲国戚,斩了你就算斩了,谁让你叛乱在前。




所以朱标不死,朱棣是不会发动军变的。


棍哥观史


一、朱标的死是个重大意外

朱标,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棣的大哥,朱允炆的父亲。生于公元1355年,于公元1392年英年早逝,时年37岁,多么好的年纪?谁能想到?他这一死,本来很顺理成章的明朝第一代和第二代皇帝权力的交接,就变成了一个迷局。朱元璋没有想到,大臣们没有想到,诸王也就是朱标的兄弟们更没有想到……



所以,这对所有人来说是个天大的意外,大臣们在观望,在猜度朱元璋的心思;诸王们本来已经消停或者说认命的心,又开始起了波澜——父皇百年后位置让大哥坐了也没话说,毕竟那是老大,是嫡长子,平时对兄弟们也不错,可是现在大哥死了,兄弟们就有可能当继承人。于是,在这个重大意外发生后,一种无限的可能和机遇摆在了诸王面前,可以说,已经有人开始了准备。

二、一对最大的矛盾

朱标死后,尽管有人说朱元璋后来不该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不仅历史上几乎找不到这样的例子,而且朱元璋是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威望立朱棣为太子的,而且朱元璋也并不讨厌朱棣,这样也省去了后来的战乱。但是,皇帝对于继承人的选择,从来不以个人喜好为准则,而是要立足当前,着眼于稳定,着眼于大局,着眼于长远。这是一对矛盾。

在当时来说,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储,是有依据的,因为按照立嫡的惯例,嫡长子不在,应传位嫡长子的嫡长子,而朱标的嫡长子朱熊英已经夭亡了。于是顺延到了朱允炆。这样,其实朱标的兄弟们会想,既然能在大哥的儿子里顺延,为何不直接在我们兄弟中顺延?这又是一对矛盾。



但最直接,最大的一对矛盾就是:对于诸王来说,如果不立朱允炆,那你立我们兄弟中的谁?如果立朱允炆,大家心里都不服,必生祸乱。所以,不是不立朱允炆那么简单,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谁也不知道后果。最后,朱元璋立了朱允炆,问题来了。立别人,问题一样会来。

但朱标不死,这些矛盾都将不复存在。

三、假设朱标继位的几个优势

1.打消了诸王造反的念头。从心理上来说,朱标接班当皇帝,不仅毫无争议,而且肯定大大强过朱允炆。毕竟是老大,人望和气场都比朱允炆强,能够震得住诸位藩王。虽然朱棣在性格上比朱标强势,军功比朱标多,打仗能力也比朱标强,但自古能当好君王,靠的并不完全是武功。朱棣与朱允炆挑战,况且赢得并不轻松,几次都是死里逃生,若不是朱允炆那句“勿使朕有杀叔之名。”朱棣早死几回了。如果要挑战正统的嫡长子朱标,结果就更悬乎了。

2.行事比朱允炆更沉稳。不要认为史书上对朱标的很多好评价,就认为朱标也是一个心慈手软的人,即使不早逝也是懦弱的皇帝。从13岁他被立为太子那天起,就接受了为人君的系统教育,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帝王之术。我们来简单看一下教导、辅导、陪伴朱标读书学习的人员班底: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另外,还有冯胜、廖永忠、杨宪、耿炳文、邓愈、汤和、刘基等。再加上朱标天资也很不错,他上台会像21岁的朱允炆那样急躁地施政吗?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朱棣他们敢反吗?有赢的可能吗?能不掂量掂量吗?

3.朱标不死,朱元璋不会把功臣杀那么绝。朱允炆之所以开始占据很大优势,但最后没能打过朱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朱元璋临终前将功臣尤其是武将杀得太绝,导致朱允炆无将可用。而朱元璋之所以这样杀功臣,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怕自己死后,朱允炆震不住这些武将,这也是无奈之举。如果朱标不那么早死,朱元璋会这样做吗?

4.朱标不会轻易削藩。朱允炆削藩,主要是因为藩王威胁到了自己,而且藩王多有不轨之举和不臣之心。而朱标在,这种情况就会好很多。藩王至少不会明目张胆地和朝廷对抗,所以朱标用不着那么急着削藩,即使要削藩,也不会弄成朱允炆那样收不了场。所以,综合以上种种原因,朱标活得长一点并顺利继位,靖难之役就不会发生。但历史不容假设,我们在这里只是作纯粹意义上的分析和探讨罢了。不容改变的史实是,太子朱标偶感风寒并早逝,朱允炆继位并削藩,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并取得了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