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机为什么不设计安装缓降装置,出事后自动弹开缓慢下降减少伤亡?

花枝俏68


啥缓降装置?降落伞么?


打个比方一架空壳A320空重四十多吨,载完人和货物之后怎么也得五十几吨了吧。然后我们看看伞降一台十几吨的轻型坦克就得这样。而且这坦克还是没人的,如果要是载人降落的话还得弄个火箭反推缓冲设备来减缓落地速度。

像神舟号载人返回的时候,3吨的舱为了保证人员安全,用了1200平方米的巨伞。而客机这吨位...脑补要多大。

即便是给客机上挂伞,也不简单。要考虑到飞机的手里结构点,毕竟飞机在高速运行的,直接开伞的瞬间大阻力很可能导致结构断裂,或者伞绳断裂。飞机开伞之后大概率陷入失控旋转,发动机的强大吸力卷伞怎么办?飞机失控的时候让伞绳打结咋办?


安装伞降设备带来额外的成本、占用的空间、增加的油耗、日常的维保,这些费用怎么算?


2018年总计3800万次航班,事故15次,死亡556人。出事概率250万分之一。而且飞机很多事故都是在起飞或者降落时,这种时候有没有伞都一样。


所以说,如果要为了极小概率的事儿去付出那么庞大的成本是极为不划算的。有人或许会说人命关天,但要学会边际成本的核算。你无限制去增加安全性,那么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没人坐飞机了,甚至坐车的事故率都比飞机高得多,大家还是走路吧。


疯狗的轻武


其实你说的无非就是个降落伞,那么我们来看看是否可行和是否有必要。

首先说可行性。

很多人以为空降兵和飞行员背个降落伞能飘飘悠悠下来,一般人也可以,飞机是不是就更简单了,反正一个按钮的事儿。但是事实上,伞降完全是个技术活,上千米的高空,怎么开伞,怎么避免伞绳缠绕,怎么落地,都不是个简单的事儿。

重装空投就更是个技术活了,要知道现在掌握重装空投技术的国家两只手都能数得过来,至于人车一体空投,目前也只有战斗民族老毛子成功试验过。

但是,别看这次实验成功了,要知道这是14吨重的铁罐头步战车,里面只有三名空降兵,还把所有座椅换成了特制的抗冲击座椅,你换两个普通人进去试试看?

而对于客机,比如波音737-800,机身长40米,宽3.76米,带上100多号人外加一身燃油总共才8吨不到,这么一个薄皮大馅的玩意儿,别说带着一百多号人落地,也别说那么大的降落伞要装哪儿,光开伞那一瞬间的冲击力,就能直接扯碎客机脆弱的机身结构。

下图是747的剖视图,你觉得降落伞装哪儿扯不烂那薄薄的机舱壁?

其再说必要性。

其实,对于航空事故来说,大部分情况下都发生在起降阶段,这么点高度,没等打开降落伞就直接拍地板上了,有没有整体空降都是一样的。而至于空中解体、迷途撞山、冲出跑道,就更不用说了,唯一能用得上的,恐怕就是博南拉杆里那种失速的情况——当然,你还是得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降落伞装哪儿?


深蓝防务


波音737系列是波音最主要的中短程窄体客机了,也承担着国内最主要的空运任务,铁匠君最早一次坐飞机的时候坐的就是波音737客机。你猜它有多重?早期的波音737-300型空重28吨,最大起飞重量50吨,最新的改进型波音747-900提升到了45吨,最大起飞重量更是到了85吨的程度。你觉得加个什么缓冲装置来缓冲动辄七八十吨的客机可行性是多少?

更何况波音737只是普通中短程窄体客机,还有像波音747,空客A380这种大家伙,得挂多大降落伞才能让这种体积和重量的飞机平安落地,而且落地冲击力还不能伤害到乘客。这基本上就是个无理要求。举个例子,美国的M551谢里登坦克有空投能力,但M551只是一款十几吨的轻型坦克,而且空投也多数是以超低空空投为主,而且人员和车辆还得分离避免落地冲击直接对车组乘员造成损伤。而即便是俄国的坦克空投,也多是人员分离,而且用到的降落伞也多的没法数,甚至在落地的一瞬间还会用反冲火箭来削减落地速度。

而且民航客机考虑的是经济效益,起飞之前甚至连载油量都会做事先计算的那种,动辄带多少多大的降落伞+反冲火箭,增加的成本算谁身上?更何况目前为止民航的失事概率远低于其他交通方式,你甚至能想起来的上一个大型空难还是马航MH370,这都是4年前的事了,你怎么说服乘客为万分之一不到的概率买单?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这个可能,之前美国就提出过小飞机整体伞降,大飞机成员舱分离伞降的方案,不过只有前者成功实施,后者到目前为止只是个概念罢了。


铁匠工坊


假如就做一次或几次实验,那绝对没问题,原理和神州飞船回收一样,只不过做的需要更更更大就是了,有多大,很好计算,可是你考虑过成本了吗?一个飞船也就一吨两吨,回收就要数个巨大的降落伞了,还要考虑姿态控制设备,爆炸开伞设备等等,对于商业航空公司的飞机,那是最少40.50吨的东西,大的200多吨,那要设计多大的伞和设备?这些伞和设备要多重?如果真的装了这东西,那还能不能载客了?提高票价?对于重大事故率百万分之零点二几的飞机(请注意,重大事故还不意味着致命事故,致命事故率更低),真的有这必要吗?与其这样还不如干脆取消商业飞机算了😁

西科有一款小型飞机装了你说的这个东西,载客只有四个人,以后您可以乘坐那个专机出行,只要您资金没压力就好😄


漠然


这个国外还真的有人设计过,只是仅限于图纸。

该设计图纸是考虑在出现危险时,所有人聚集于某客舱,并且控制机身与客舱分离,分离后的客舱由降落伞牵引自由下落……

但该设计至今未能应用于实践,可能基于以下考虑吧:

1、着力点选择。上百人,甚至数百人集中空降,厢体的强度及降落伞的挂勾是个问题。安全平稳的下降,这个设计的成本是巨大的。

2、出事往往是起飞及降落时发生,加装缓降装置意义不大。缓降只能保护垂直损伤而不能保护水平冲击损伤。

3、出事概率不大,一般是数百万分之一甚至是千万分之一概率。


皇家师爷


1、现代民航客机很重,动辄几十吨甚至几百吨,即使只是将载客舱缓降,在目前也没有这个技术能力。

2、即使有技术能力,也根本没有必要。这套装置的重量必然极为可观,而飞机的燃料消耗和重量息息相关,世界上绝大多数飞机都是正常退役的,这就意味着这套系统在这些飞机上是毫无作用的,却要为此付出难以计量的巨大额外燃油消耗,这是完全没有任何必要的。

3、同理,飞机相对来说还是很安全的,根据2017年的统计,全球每天平均有10万多次航班飞行,全年有4000万次左右的航班,但2017年并没有民航客机坠毁事故。不过2018年事故则急剧上升,共有15起致命安全事故,死亡556人,但仍是历史上第9安全年。然而和巨大的航班量比起来,致命事故的发生率依然是极低的,为这些低概率的事件,让所有飞机都装上缓降系统,这是极不经济也是完全没有任何必要且不可行的。


徐德文科学频道


我们先看看假设有缓降装置,哪些情况下能起作用吧:

飞机空中解体——缓降装置没用

飞机撞山撞地——缓降装置没用

飞机冲出跑道——缓降装置没用

飞机客舱失压——缓降装置没用

遭遇恐袭劫机——缓降装置没用

。。。。。。

看看这些缓降也没用的情况,占了空难的绝大多数。

只有“哎哟我们在自由落体了,赶紧打开缓降装置”这种情况才有用,而历数各种空难,有缓降装置就能避免悲剧的,恐怕两只手数得过来。


航空二三事


你也说了因为是客机出去基础的设备以及客舱的空间导致客机没有多于的载重能力了,不过目前已经在研究在客机失去动力时该如何缓冲降落


嚓枪走火


其实可以集中在一段位置啊,比如设一个逃生舱等。


幸运星57741556


客机不是火星着陆器,铝合金的机体结构不允许,其次即使安装得上恐怕这种飞机目前的造价恐怕连美国总统转机也要退避三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