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50岁前额外+50%保额”的重疾险拓展形态分析

关于“50岁前额外+50%保额”的重疾险拓展形态分析


基于爱钻牛角尖的性子,我看待一款保险产品的好坏角度,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横向对比,更多是类似从解剖的角度,纵向挖掘产品的构成结构,各分支的定价原理,价值权重。


早期有写过如:《人一生重疾发生率为72%的算法》,《极致寿险定价模型》,《极致重疾险定价模型》,《从底层逻辑分析高性价比重疾险的组合形态》这类从业余角度探讨精算逻辑的文章。


近来,市场出现了几款有“保障前期重疾保额额外增加一定比例”责任的重疾险,比如康惠保2020版,超级玛丽2020Max,达尔文2号等。


关于“50岁前额外+50%保额”的重疾险拓展形态分析


那么,这种拓展责任成本要多少钱?这个创新的拓展责任到底有没有意义?今天我打算详细分析一下这个形态。


相对而言,这个根据概率形成拓展责任的成本并不难算,咱们废话不多说,开始吧。


关于“50岁前额外+50%保额”的重疾险拓展形态分析


为了方便计算这种拓展定期增额的形态实际成本大约是多少,且鉴于目前主流的定期重疾险保障期是至70周岁;


重疾保额需求重点为30岁至50岁这段期间,我取其中间值,以保单在50岁前保额增加50%这个假设条件来测试。


以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06-2010)》(后面简称“重疾表”)中的25病种经验发生率为预定发生率,


假设预定利率为4%,预定费用率为0,具体算法这里就不展开了,以前写过,直接给出结论:


关于“50岁前额外+50%保额”的重疾险拓展形态分析


以男性,保障终身,20年交为例,“1万保额”列为常规保额为1万的重疾险各年龄的年交保费,


“50岁前1.5万保额”列为假设50岁前保额为1.5倍,50岁后恢复常规1万保额的重疾险的各年龄年缴保费。


关于“50岁前额外+50%保额”的重疾险拓展形态分析


对比两种形态的保费差异,可以看出,在20岁至40岁不同投保年龄,保障终身角度,50岁前保额+50%对应的成本提高在6.1%-10%之间,30岁投保,保费涨幅为8.5%。


关于“50岁前额外+50%保额”的重疾险拓展形态分析


以男性,保障至70岁,20年交为例,“1万保额”列为常规保额为1万的重疾险各年龄的年交保费,


“50岁前1.5万保额”列为假设50岁前保额为1.5倍,50岁后恢复常规1万保额的重疾险的各年龄年缴保费。


关于“50岁前额外+50%保额”的重疾险拓展形态分析


对比两种形态的保费差异,可以看出,在20岁至40岁不同投保年龄,保障至70岁角度,50岁前保额+50%对应的成本提高在10.6%-16%之间,30岁保费涨幅为14.2%。


以上为我通过“重疾表”推算出来的假如50岁前保额+50%的保费成本涨幅。


如果将这个数据套入当下覆盖身故责任+轻症中症+豁免的主流重疾险中,这个拓展责任成本的涨幅大约还要减半。


另外,当下的主流基本还是前十年保额+30%或者是50%这类,所以实际成本更低。


结论就是:


在常规的主流重疾险中加入这个增额拓展责任,平均成本涨幅在10%以内,也就是保费支出只要增加约10%,就可以使50岁前保额增加50%。


这笔买卖看起来是非常划算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就在重疾发生概率的分布趋势,以保监会发布的“重疾险”来看,男女一生各十年期间的累计重疾发生率走势如下图:


关于“50岁前额外+50%保额”的重疾险拓展形态分析


可以看出,在50岁以前重疾的累计发生率都相对而言较低,从50岁开始到80岁这个区间重疾的累计发生率呈大幅比例增加,在80岁之后累计发病率增幅开始放缓。


稍加整理,我们可以得出各年龄段之间的累计重疾发生率,可以更直观的反映这个趋势:


关于“50岁前额外+50%保额”的重疾险拓展形态分析


男性40-49岁的累计重疾发生率为4.43%,而50-59岁的累计重疾发生率为11.69%,对于成本的拉高看可想而知。


由此可以看明白,为什么50岁前保额增加50%那么便宜,同样可以理解为什么保障至70岁对比保障终身会便宜那么多。


弄明白这种拓展责任的成本之后,我们来继续分析它的作用如何?要弄明白其中的逻辑,我需要先简单科普一下重疾险的真实作用。


关于“50岁前额外+50%保额”的重疾险拓展形态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先设身处地的思考一个问题,假如我们发生了重疾,会对我们经济上带来怎么样的影响?我相信大部分人会想得到。


第一个方面: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看病要花的钱,重疾这种大病要花的钱一般都不少,光是这个方面就已经足够压垮很多家庭了,这就是大额医疗费用开支的风险。


第二个方面:就是间接的影响了,很多大病的治疗只是第一步,治愈后元气大伤,为使身体尽量恢复,还有一段时间的护理和调养时间,这个期间短则一两年,长则三五年。


在这个治疗和调养的期间,自己是没办法继续工作创造收入的,是要花钱的,假如自己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则不仅仅自己要花钱,家庭其他成员同样也在等你的钱,这就是失去创收能力的风险。


由这两个方面切入,重疾险的作用分为“医疗费用储备”和“规避失能风险”这两块,在不同年龄层,这两块发挥作用的占比是不一样的。


关于“50岁前额外+50%保额”的重疾险拓展形态分析


这个风险的影响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是完全不同的,在刚组建家庭的阶段影响最大。


在这个阶段,虽然家庭的收入开始慢慢稳定增加,但家庭同样将要面临房屋贷款,抚养子女的费用,赡养父母,维持日常生活开支等一系列长达几十年的开支费用。


关于“50岁前额外+50%保额”的重疾险拓展形态分析


虽然收入开始增加,但更高的支出也随之而来,家庭是没有多少结余的,这个阶段的风险承受能力极弱,即使是看病不用花钱,其他高额的负债,现金流也完全承受不起收入的中断。


在这个阶段,规避失能风险是重疾险最大的作用,且需要的保额很高。


关于“50岁前额外+50%保额”的重疾险拓展形态分析


但随着时间推移,孩子长大,房贷还完,我们的储蓄也越来越多,对应主动收入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越来越小,被动收入的增加,使失能风险的影响也会随之逐步下降。


关于“50岁前额外+50%保额”的重疾险拓展形态分析


医疗费用储备实际上是医疗险的范畴,合理的保险规划前提下,疾病的治疗开支有医保和商业医疗险覆盖,并不会对家庭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打击。


这个前提是做好完善的家庭保险规划,但以目前来看,大部分家庭都并没有做好家庭的风险管理和规划。


另外,除了医保外,商业医疗险目前还不能做到长期保证续保,在未来,我们存在商业医疗险有可能没办法继续买的风险,而且,绝大部分人并没有很好的储蓄和理财方式。


配置重疾险在这个阶段的作用就是提前做好大病医疗的费用储备,从这个角度来看,需要覆盖的额度主要为医保报销后的自费部分和后期调养护理部分,需要的额度就远不及失能风险那么高了。


所以,对于重疾险的保额,我们有前中期高,后期低的需求,这就是基于生命周期最重疾险额度分配的考量,重疾险保额需求和主动型收入曲线的趋势是一致的。


这也是我一直强调关于重疾险真实作用的观点,市场上少有其他从业者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和科普保险配置的思路,姑且算是我个人的主观思路吧,但这种思路合不合理,相信你们自有判断。


所以从性价比角度,对于一般家庭,之前我推荐的重疾险组合是以较高保额保障至70岁的定期消费型重疾险+较低保额保障终身的纯重疾险组合的形式,


这样既能在30岁左右最需要保额的阶段拥有较高的保额,又能压低保费的支出。


关于“50岁前额外+50%保额”的重疾险拓展形态分析


但这也是基于产品可选的妥协结果,市场上的重疾险,当下大部分只有保障至70岁这个选择,极少有更短的保障期可以选;


如果主流的重疾险保障期都可以选择至60岁,至50岁,我更想要的是在这其中再加入定期保障至50岁的保障期。


因为虽然70岁是重疾发病率高峰的分水岭,选择保障至70岁的期限,已经比保障终身便宜了很多,


但前面说到的这一切的经济压力,分水岭大部分都是在50岁,不管是房屋贷款,还是孩子养大了,不同于70岁的发病率节点,50岁是家庭责任的节点


而且,50岁前的重疾发生率并不高,所以,如果是保障至50岁的重疾险,保额的成本也将更低,如果可以选择保障至50岁,才是真正的将钱花在刀刃上,真正的最高性价比。


无奈市场上这种保障期限的产品极少,但现在这类设计“50岁前保额+50%”的形态,则同样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50岁前额外+50%保额”的重疾险拓展形态分析


从生命周期理论角度而言,结合保险配置的核心思路是“

低概率高损失”,这类形态的拓展保障理念切合风险转移的核心思路,是我非常认可的,和减额寿险的概念是类似的。


从消费者角度而言,这类形态意义重大;从保险公司角度,这样的设计,成本也不会提高太多,对产品增加的吸引力而言,是划算的。


我期望,后面这个责任会类似轻中症一样,成为重疾险的主流形态。


这才是保险规划最有意思的地方,科学的规划从来都不是靠话术,而是根据切实的理论依据,配置出近乎两全其美的方案。


另外,在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看到通知说达尔文2号马上就要下架了,嗯,挺正常的,百年人寿作为中型保险公司,都因为这类高性价比产品把偿付能力弄得那么难看,其他那些小的新公司,哪里架得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