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嘬螺”史,柳州人2万年前就开吃,乾隆、慈禧是死忠粉

螺蛳粉,柳州新时代的美食名片,经过全国各地广大吃货的推广,已经是热销国内外的单品。即便在香港、台湾、美国……你都能看到螺蛳粉的的大名。当你问起柳州的年轻人,他们会非常骄傲地说:“虽然螺蛳粉是最近才风靡起来的,但我们柳州人吃螺蛳已经2万年了!”

中国“嘬螺”史,柳州人2万年前就开吃,乾隆、慈禧是死忠粉

在考古学上,素来有“南有白莲洞,北有山顶洞”之说,早在数万年前,柳州这片土地上就有原始人活动。在距今3.7万年到2万年的中石器时代,白莲洞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简单的工具,随后,这些工具越来越规整,品种也越来越多。大龙潭鲤鱼嘴遗址之中有一层厚厚的螺蛳壳,这些螺蛳壳已经有21000年的历史,并且屁股全部都被敲掉或者“钳”掉了。有趣的是,考古学家们发现,这些螺蛳壳越往下挖个头越大,说明当时螺蛳繁衍的速度已经远远赶不上我们祖先吃的速度,到了最后只剩下了小个头。

小小的螺蛳,无须人工养殖,不管气候变化,繁衍和生存能力极强。在穷苦年代,人们吃不了肉食,螺蛳能够解馋,也给穷人们补充能量。史料之中最早记录螺蛳的是《国语》和《三国志》,里面记载在荒年,国库空虚,百姓们找不到食物,就会去捡螺蛳吃。南北朝时期,北周诗人庾信一边吃螺蛳一边留下了千古名句:“香螺酌美酒,枯蚌籍兰肴。”这是文人们第一次将螺蛳写在自己的诗文中加以赞美。

因为田螺容易捕捉,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不用太多调味料就可以烹调成美味佳肴,对于老百姓而言,这是天赐的美食。在绍兴就有一句俗语,叫作:“啄螺蛳过酒,强盗赶来勿肯走。”可见在饮食相对比较单一,调味料品种较少的古代,螺蛳给贫苦的老百姓带来了无数幸福美味的瞬间。

江南鱼米之乡,水河交错,气候宜人,水草丰茂,几乎每一条小河之中都能捕到螺蛳。江南一代代文人之中有不少美食家,他们总结出螺蛳最为美味的季节便是的清明前后,所谓“清明螺,赛肥鹅”。江南人家会在清明前后捕捉螺蛳,将它们静养在清水之中两日,剪掉尾端,再放点葱、姜、辣椒煮熟,肥美的螺肉,解了无数江南孩童的馋。江南人都是吃螺蛳的高手,不需要筷子也不需要牙签,三个手指头将螺蛳捉起来,轻轻一嘬,鲜嫩美味的螺蛳就落入了口中。

清代的文人厉惕斋在自己的诗中写道:“清明数典悉多多,甚事干卿独嗜螺。”袁枚在《随园食单》之中记载了各处做螺蛳的手法,徽州人将其晒干,叫作青螺,可以拿来做羹汤。而闽南有香螺,“小而鲜,糟食最佳。”

中国“嘬螺”史,柳州人2万年前就开吃,乾隆、慈禧是死忠粉

《舌尖2》曾经一直走到了钱塘江的源头——开化,在那里找到了螺蛳之中的佼佼者,青蛳。青蛳对生活环境要求比较高,水温必须适宜,水也一定要是活水,不能有污染。它身材要比一般的螺蛳细长,肉黑嫩,肠子是青绿色的。青蛳一般会在夏天的傍晚爬出来,人们一般避暑纳凉,一边在河里捉青蛳。水质越好的地方,青蛳的个头就越大,吃起来也更鲜美,当地人喜欢将青蛳和紫苏叶一起炒,清香诱人。

螺蛳一直是平民最爱的美食,古人对吃饭很讲究礼仪,讲究“食不语”,吃饭之时不能发出声音。吃螺蛳肯定是要发出声音的,看起来就十分不雅。而在历史上,喜欢吃螺蛳的还有不少文人雅士、皇亲贵胄。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洞庭湖游历之时,吃遍河鲜美味,对螺蛳念念不忘,觉得是人间美事极品,刘禹锡曾经在自己的诗中如此写道:“白银盘中一青螺。”将螺蛳完全写成了一道高级菜。

螺蛳还是乾隆和慈禧都十分喜欢吃的一道菜,他们常常在正餐之外单点,因为吃得太多,常常弄得肠胃不适。

中国“嘬螺”史,柳州人2万年前就开吃,乾隆、慈禧是死忠粉

青蛳

那么现在大红大紫的螺蛳粉又有怎样的历史呢?在不久之前,有一位酷爱螺蛳粉的韩国网民在网上发起了一项活动,希望韩国人能够支持螺蛳粉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螺蛳粉早就进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但它其实只有短短30年的历史,从柳州的地摊小吃变成了人人追捧的网红美食。

螺蛳粉是柳州的第一小吃,柳州人早餐就开始吃螺蛳粉,外地人一来这里就找制作螺蛳粉的名店,一定要尝一尝这闻着臭、吃着香的美食。

螺蛳粉起源于20世纪7、80年代,有人说这起源于解放南路一家杂货店,店员们每天上班要学习,等到课后已经9点,肚子很饿,于是就带着些干粉去隔壁的小摊子上去煮粉,而这个小摊主营炒螺丝,人们就用煮螺丝的汤水烫粉,这种偶然间的搭配让所有人痴迷,后来店家慢慢改良,并且经过了广泛的传播,也就成了我们今天所吃的螺蛳粉了。

今天的柳州人依旧当螺蛳为一宝,不仅仅是做螺蛳粉,还有很多做法:煮、炒、煲、烤等等。

中国“嘬螺”史,柳州人2万年前就开吃,乾隆、慈禧是死忠粉

这就是小小的螺蛳,在百姓们最为困难的时候,给了它们一丝生机。在高官皇帝们吃腻了山珍海味之时,也可以尝一尝这山中小鲜。无人不爱嘬螺蛳,现在春天到来,这清明时节的美味还会远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