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三國義子之殤背後的“厚黑學”

導語:讀懂三國故事,看盡中國歷史。談及三國,那可是群雄並起、英雄輩出的時代,今天我們來談談三國史上一位比較尷尬的皇帝之子,通過他的生平我們來窺視“仁德之君”劉備背後的“厚黑學”。

提起蜀國開國皇帝劉備,那可謂是人生逆襲者,“草鞋”出身的劉備比不上宦官之家出身的曹操,官二代出身的孫權,名門望族出身的袁紹,地方豪強家庭董卓,但劉備有自己的營銷之法那就是把自己包裝的高大上,並且根正苗紅。

成功者的背後總是有無數的墊腳石,古語說的好“一將功成萬骨枯”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劉備之義子劉封。

劉封原名寇封乃是寇氏後人,其祖上可是“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幫助劉秀復興漢王朝的重要人物。劉封的母親屬於“長沙劉氏”,和劉備一樣也是漢室遠親,劉封身上也有漢皇室的血脈。祖上的光環開啟了劉封翹首以待而又黯然失色的一生。

淺析三國義子之殤背後的“厚黑學”

“功臣之後+皇室之後”對當時無子的劉備來說,選擇其當嗣子在合適不過了,要知道劉備可是自詡“興復漢室”的人,在講究出身,講究名門望族的東漢時代,劉備可不會隨便找一個人當嗣子。

中國古代為宗法社會,子嗣問題在當時社會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漢末群雄割據,各路諸侯互相攻殺,在各自統治區域展開了人才、將領等各方面軍事的競爭,以擴大自己的優勢,其中子嗣也是重要的一環。

在混戰的年代,君主要時常親自領兵在外征戰,遭遇不測的危險性極大,而此時如果君主遇害,而又無可靠的繼承者,那麼很可能造成集團的內亂與衰亡。因此可靠的子嗣在一定程度上起著穩定軍心的作用。

同時劉備收劉封為義子也是一種政治關係,因為劉封他們家當時也算代表著荊州士族,劉備剛剛“巧領”荊州時候,劉封投誠也是屬於荊州士族的態度,劉備同樣需要以善意回饋他們,收劉封為義子就是很好的謀略,因為初得荊州之時,劉備尚無子嗣,收劉封為子正好可以做自己的繼承人,未來領袖。

通過“收義子”事件可以達到穩定根據地、宣傳漢室正統、收買人心等效果,由此可見劉備的心思之深遠。

淺析三國義子之殤背後的“厚黑學”

做為更名後的劉封,自然倍感榮幸,跟隨父親劉備,征戰南北、鞍前馬後。在劉禪出世之前,劉封一直享受著這尊榮時刻,幻想自己的美好未來。

建安十七年,劉備攻益州劉璋,劉備軍進展順利,很快就逼近成都。劉備令諸葛亮、張飛、趙雲率荊州軍配合主力部隊,而劉封就在這支西征軍中,這支部隊進展得十分順利,史稱“所在戰克”,相繼拿下了益州東部諸郡,很快就與劉備主力在成都城下會師。

建安十九年,劉璋開城投降,益州平定,此時劉備繼續讓劉璋提領益州牧“虛職”以安撫益州地區軍民恐慌之心,同室操戈只為興復漢室的無奈之舉。劉封被封為副軍中郎將,這次行軍使年少的劉封得到了鍛鍊,增長了軍事經驗。此時的劉封也算是初出茅廬、小有名氣。

但是隨著劉禪出生且漸漸長大,在平蜀之後不久來到了成都,此時在劉備心中子嗣問題已經到了急需解決的時候了,

矛盾的種子已然生於其心。

在蜀中休整了數年之後,劉備於建安二十三年,發兵攻打漢中。翌年,劉備軍團斬殺曹魏大將夏侯淵,曹操親自領兵前來與劉備爭奪漢中大戰,而劉封也參與了這場漢中爭奪戰,充當前鋒部隊與敵人廝殺,關於這次戰鬥的情況是劉封的出戰,鼓舞了劉備軍的士氣,惹得曹操大罵。

《三國志·曹彰傳》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太祖在漢中,而劉備棲於山頭,使劉封下挑戰。太祖罵曰:‘買履舍兒,長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黃鬚來,令擊之。”

不久後,曹操兵敗退軍,蜀國佔領漢中,劉封在爭奪漢中的大戰中可謂是屢立戰功,在將士心中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語,而這次大戰卻加重了劉備對劉封的防範之心,禍根之心已然發芽。

劉備在取得漢中後不久,即遣劉封攻打上庸,將其調離漢中。而就在同年秋天,劉備在漢中稱王,劉禪被立為王太子。以此為標誌,繼嗣之爭終以親子劉禪的勝利而告終了。

淺析三國義子之殤背後的“厚黑學”

通過劉禪出身前後和蜀國勢力的不斷強大,對比劉備對義子劉封的態度變化可以看出劉備“腹黑”的一面。

此時蜀國“興復漢室”的宏圖霸業進行的如火如荼,按諸葛亮的“隆中對”來講,光復漢室的大業已經走完前倆步,只待時機有變,奪取天下。若是果真如此,我想劉封也許會成為鎮守一方的邊城之將,終其一生。可是在此時發生了一場可以改變三國曆史進程的戰役,那就是改變三國曆史的轉折點之戰-關羽敗走麥城。隨著關羽戰死,宣告孫劉聯盟破裂,蜀國開始討伐孫權,最終劉備“夷陵大敗”,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由此蜀國由勝變衰。

淺析三國義子之殤背後的“厚黑學”

在三國曆史上,關羽可以說是“戰神”一樣的人物了。他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所以關羽之死一直為人們所惋惜,大多數人把關羽之死罪責到劉封頭上,說劉封不發兵援助關羽導致關羽被殺,劉備最終確實以此罪“揮淚斬劉封”。但是真是劉封見死不救嘛?、劉封被殺真相又是如何呢?

淺析三國義子之殤背後的“厚黑學”

當時關羽兵敗麥城,曾派廖化突圍到上庸求援,劉封卻拒不出兵,最終關羽被東吳呂蒙所殺,荊襄九郡盡歸東吳。其實上庸不發兵馳援關羽有以下幾點原因:

①:兵力不足

劉備擊敗曹操佔領漢中後,派孟達攻打上庸,後又派劉封增援,上庸太守申耽開城投降。當時上庸兵力大約萬餘人,並且新城初得,勢力錯綜複雜,人心不穩。對比東吳軍隊,自呂蒙白衣渡江,陸遜陸續增兵多達3萬人馬,加上荊州後方空虛,吳軍一路勢如破竹獲得財米無數,關羽兵敗麥城後,僅剩300人,又有朱然潘璋東吳大將率領的1萬鐵騎包圍麥城,劉封壓根沒有兵力去解救關羽,劉封不可能傾巢而出帶領上庸所有兵馬去麥城,不算吳軍以逸待勞和勝利之勢,以1萬抵3萬能不能打勝也是未知數,更何況有呂蒙陸遜等東吳大將,對於劉封而言,救援麥城可以說是愛莫能助。

②膽識不足

三國志陳壽評價劉封思防不足以自衛,劉備安排劉封去上庸的用意是遠離政治核心區和制衡孟達的,但劉封反被孟達所制,後來關羽戰敗後,曹丕攻打上庸,劉封又被孟達和申耽兄弟出賣戰敗,可以看出劉封的資質能力相對平庸,僅是性格剛猛,氣力過人,後劉封在被劉備逼死之時也說道:悔不聽子度之言,子度就是孟達。孟達曾勸說劉封降魏,也說明了劉封這個人性格有問題,不僅看不清形勢,更對於忠孝也存在認知偏差。

③力不從心

劉封剛猛有餘,智謀不足,更缺乏對新城上庸的絕對控制,而上庸兵權始終控制在降將新城上庸都尉申耽、申儀倆兄弟手中,而這二人又聽命於孟達,因此劉封遇事必求於孟達,而孟達自持有才,根本沒有把劉備諸葛亮放在眼裡,大有傭兵上庸成一方諸侯之野心。所以關羽兵敗麥城,孟達才做壁上觀,坐看關羽被殺。

三國志雲孟達對劉封所言:東吳兵精將勇,且荊州九郡俱已屬彼,只有麥城乃彈丸之地,又聞曹操督軍四五十萬,屯於摩坡,量我等山城之眾,安能敵的倆家強兵,不可輕敵。以此為推辭。

其實出兵也只是殺到麥城救出關羽,輕騎奇襲即可,又不是奪回荊州,怎麼會與孫曹倆家對敵呢,而上庸兵力尚可,也有能力突擊麥城救出關羽。(自曹操死後,司馬懿建議曹丕五路大軍伐蜀中,第四路便是孟達出上庸兵十萬攻打漢中)。由此可見上庸根基雄厚,所以當時不是劉封不願出兵,實在是劉封指揮不動孟達。

淺析三國義子之殤背後的“厚黑學”

④態度問題

劉封是關羽侄兒,顯然態度出了問題,按照古代忠義觀念來看,劉封必然要出兵增援的,打不打是一回事,打不過是另外一回事。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關羽身死責任無法全部歸咎到劉封身上,但劉封需要承擔部分言論壓力,隨著劉備起全國之力討伐孫吳之時起,劉封的悲劇也是命中註定的。因為他的價值已然喪失殆盡,剩下的是無盡的隱患和對蜀國未來執政者威脅。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

所謂“因此除之”,就是藉機除之,因而無論救不救關羽,劉封之死的真正原因被諸葛亮一語道破,即他與劉禪之間的矛盾,其剛猛的性格,始終是劉禪繼位的潛在威脅,成為動搖劉備集團的不安定因素,這才是劉封之死的主因。

淺析三國義子之殤背後的“厚黑學”

通過三國“小人物”劉封之死,我們可以看出在群雄逐鹿的時代,每個人都是一枚棋子,王室貴族也好、普通士族百姓也罷都不過是帝王爭權奪利的工具罷了。曹操“奸雄”的背後也有文人騷客的美名,劉備的“仁德”背後也是機關算盡。當然了在現代包容開放的社會,這些計謀早已經變成了飯桌上的談資罷了。

對於劉封之死,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