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撮合好友王剑虹和瞿秋白结婚,内心痛苦但这何尝不是种幸运

1904年10月12日,丁玲出生于湖南临澧佘市镇高丰村。1922年,丁玲赶往上海,在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彼时,丁玲最要好的朋友王剑虹也在这所学校学习。

王剑虹1903年生于四川酉阳龙潭镇(今属重庆市),比丁玲年长一岁。12岁时母亲去世,父亲为同盟会会员,后曾任孙中山广州国民政府秘书。

丁玲:撮合好友王剑虹和瞿秋白结婚,内心痛苦但这何尝不是种幸运

丁玲

王剑虹深受上海平民女校开明之风的浸染,常常和其他师生到沪东纱厂参加妇女运动工作。当时,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了《妇女之声》杂志,文采斐然的王剑虹积极为《妇女之声》撰写文章。此外,王剑虹还大力协助和组织劳工运动,并投身到妇女解放事业中,思想觉悟和组织才能都得到了极大提升。看到王剑虹的进步,丁玲心中又是惊喜,又是羡慕,暗暗决定自己也要加倍努力。

凭借聪颖好学,加上多位名师指点,丁玲进步很快。在丁玲入读上海平民女校仅仅半年后,一切戛然而止。上海平民女校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只得关门。其实,这所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前后招生也不过三十来人。教员大多为共产党人或社会名流。教师讲学或作报告,都属于义务奉献,不收取任何费用。对此,丁玲内心十分失落,与好友王剑虹互诉衷肠。王剑虹虽对此感到惋惜,却也一时别无他法。后来,丁玲再次与王剑虹商量,二人决定离开上海,到南京闯荡。

丁玲:撮合好友王剑虹和瞿秋白结婚,内心痛苦但这何尝不是种幸运

民国学生

初来乍到,两人背着行囊,挎着书包,沿街寻找落脚之处,最后租到一处价格低廉的住处,欢喜地搬了进去。之后丁玲和王剑虹吃住在—处,每日勤奋自学,互相督促功课,彼此都进步很快。转眼到了第二年。丁玲和王剑虹在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瞿秋白,瞿秋白刚从苏联回国不久,周身散发出一种进步知识青年所特有的气息,见闻广博,谈吐不俗。三人一见如故。渐渐地,瞿秋白成了丁玲和王剑虹住处的常客。瞿秋白出生于1899年,比丁玲两人年长几岁。二人居住的地方虽然略显简陋,却打扫得十分整洁,满桌书籍文章,令瞿秋白对丁玲和王剑虹刮目相看。

丁玲:撮合好友王剑虹和瞿秋白结婚,内心痛苦但这何尝不是种幸运

瞿秋白

三人相聚一处,总有说不完的话题。瞿秋白常与丁玲、王剑虹谈文学,谈人生,也谈社会时事。有一次,瞿秋白询问二人今后的打算,丁玲和王剑虹才感到南京并非长久之地。毕竟,她们既不是学生,也没有职业,整日在出租房里自学,很明显经济来源就是大问题。此外,也没有出路。时隔不久,瞿秋白就离开南京到上海去了。丁玲和王剑虹心中不由一阵怅惘,少了一个可以谈心和互诉衷肠的朋友。一连几天,丁玲心中空落落的,此时才发觉自己已经对瞿秋白生出一种难舍难分的微妙情愫。此时的南京,在丁玲眼里,已物是人非。没有了瞿秋白的南京,便是一座空城。

丁玲:撮合好友王剑虹和瞿秋白结婚,内心痛苦但这何尝不是种幸运

南京老城区

1923年夏天,丁玲和王剑虹又回到了上海,在上海大学中文系旁听。而瞿秋白正是上海大学教务长兼社会科学系主任。上海大学是于右任和邓中夏1923年夏天才刚刚创办的,瞿秋白很有雄心壮志,打算把上海大学办成“南方新文化运动中心”。乱世之中,能再次相见,三人皆不胜欢喜。丁玲见到瞿秋白,虽满腹情思,却不曾倾吐半句。丁玲和王剑虹很快适应了新的校园生活。在上海大学的时光同样是充实而快乐的。更令丁玲惊喜的是,她还在上海大学见到了一些曾经的师生。陈望道在此担任中文系主任,自己一直仰慕的茅盾也在上海大学教授小说研究。

丁玲:撮合好友王剑虹和瞿秋白结婚,内心痛苦但这何尝不是种幸运

丁玲(左)和王剑虹

再次入学,丁玲愈加勤奋,每日忙于功课。一日,丁玲偶然在王剑虹处看到一沓诗稿,少女情思,跃然纸上。丁玲手握诗稿,不由一阵眩晕。此时她才明白,一直以来,钟情于瞿秋白者,并非只有自己一人,王剑虹同样深爱着瞿秋白。一时之间,她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自己犹豫不定时,王剑虹向丁玲表示要回四川老家。王剑虹并不知道丁玲已看过自己的诗稿,此番回四川老家,内心已决定要斩断情丝。毕竟,单相思是让人痛苦的,王剑虹又不愿意当面向瞿秋白表白。看来,王剑虹还不明白“女追男隔层纱”的道理。

丁玲:撮合好友王剑虹和瞿秋白结婚,内心痛苦但这何尝不是种幸运

瞿秋白

在丁玲心中,王剑虹是世上最好的人。丁玲不想与王剑虹分离,更不希望王剑虹带着满腹深情和心事与瞿秋白天各一方。王剑虹和丁玲一样,都是内里情思澎湃,外表不显露分毫的人。丁玲再三思忖后,觉得应该让瞿秋白明白王剑虹的心迹,令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可以使王剑虹顺理成章地留在上海。于是,丁玲拿着王剑虹的诗稿找到瞿秋白。瞿秋白看到诗文中流露出的真挚而炽烈的感情时,惊问诗文是何人所写。得知是王剑虹的手笔后,心中越发惊讶,不由神思恍惚,一时无话,半晌,瞿秋白才醒转过来,询问丁玲的看法。丁玲从瞿秋白的眼眸中读出一种难言的深情。原来一直以来,自己并非单相思,翟秋白对自己有意。

丁玲:撮合好友王剑虹和瞿秋白结婚,内心痛苦但这何尝不是种幸运

民国男女

丁玲踌躇了一番,仍决定成人之美,便坦荡自然地表示自己年纪尚轻,暂时不想考虑爱情与婚姻。丁玲此时的确年轻,也就20岁左右而已。丁玲又说起王剑虹的种种好处,希望瞿秋白能与王剑虹结为伴侣。瞿秋白答应了。在王剑虹饱受单相思的煎熬,决定回老家时,丁玲极力促成了这一对佳侣。但二人真正在一起后,他俩与丁玲相伴的时光也少了许多。

1923年夏天,丁玲度过了人生中一段低落的时光。在上海大学旁听的这段时光,丁玲进步很快。上海大学也是藏龙卧虎之处,汇聚了大批名师,使丁玲和王剑虹有幸受到茅盾和田汉的培养。同时,王剑虹还常常去听瞿秋白讲授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等。

丁玲:撮合好友王剑虹和瞿秋白结婚,内心痛苦但这何尝不是种幸运

上海外滩

王剑虹与翟秋白志同道合,是师生,也是彼此的精神伴侣。1924年1月,王剑虹和瞿秋白结为伉俪。丁玲暗暗告诫自己:从此之后,一切便只能深埋在心底。那一腔不为人知的深情,一段无法言说的爱意,今生再也无法言说,也不必再言说。王剑虹结婚后,便搬了出去,不再与丁玲同住。丁玲素来喜爱热闹,此时形单影只,不免有些落寞。夜深人静时,丁玲常常靠读书写作打发时光,她的处女作《梦珂》便于1923年底发表于《小说月报》。

嫁为人妇后,王剑虹与瞿秋白双栖双飞,二人共同探讨,学问皆有增益。王剑虹悉心照料着瞿秋白的饮食起居,一粥一菜,恬淡足意。翟秋白身体羸弱,不知自何时起,常常咳嗽。王剑虹看在眼里,心中焦急,越发精心照料,每日烹煮三餐,耐心熬药。听说瞿秋白生病了,丁玲带着瞿秋白最喜欢吃的点心,还有一些水果,来看望瞿秋白。几日不见,瞿秋白清瘦了许多,王剑虹也是满面愁容。丁玲不想打扰王剑虹的幸福。因此,她决定离开上海,到北京去求学。然事与愿违,丁玲最终未能进入北京大学,只好暂时在一个补习学校的宿舍安顿下来,每日勤奋自学。

丁玲:撮合好友王剑虹和瞿秋白结婚,内心痛苦但这何尝不是种幸运

鲁迅和瞿秋白

其间,丁玲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家私立图画学校学习绘画。一天,丁玲收到一封来自上海的书信。丁玲激动地撕开信封:虹妹病危,盼速来沪。一时之间,丁玲只觉天旋地转,她勉强在椅子上坐下来,内心不肯接受和相信这样的事实。丁玲想起自己离开上海那天,王剑虹赶来为自己送别,不时轻微地咳嗽着,原来那时王剑虹便已染了肺病,只是大家都疏忽了。待丁玲赶到上海时,王剑虹已经去世,时年23岁。

王剑虹的去世,使丁玲悲恸之余,内心亦有自责:若当初不是自己从中撮合,或许王剑虹就不会和瞿秋白结为夫妇,就不会染上肺病;若王剑虹当初回了四川老家,或许可以嫁作人妇,静守一段平淡流年……丁玲内心对瞿秋白充满怨怼,给瞿秋白写了一封信,表示两人之情已随王剑虹的去世而彻底割断,从此不用再往来了。不知瞿秋白见信后,心中做何感想。

丁玲:撮合好友王剑虹和瞿秋白结婚,内心痛苦但这何尝不是种幸运

丁玲

1924年秋天,王剑虹去世以后,瞿秋白又很快在同年11月7日与杨之华结婚了。幸运的是,杨之华身体健康,一直活到了1973年。1935年2月,瞿秋白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他的肺病日益严重,中央决定派人护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瞿秋白在福建长汀县不幸被捕,在狱中写下《多余的话》,从这篇自传性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得知,瞿秋白在1919年就得了吐血病,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医治。

丁玲:撮合好友王剑虹和瞿秋白结婚,内心痛苦但这何尝不是种幸运

民国风

肺结核的症状之一就有咯血,很明显肺结核患者瞿秋白是不适宜结婚的。这种病致死率相当高,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鲁迅、林徽因都死于肺结核。王剑虹之所以23岁就英年早逝,就是因为同瞿秋白结婚,两口子朝夕相处感染上了肺结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丁玲应该庆幸,她活到了82岁。如果王剑虹这个才女身体健康的话,肯定也会留下不少作品的。另外,就这件事的现代启示来说,婚检相当重要,这对于婚姻双方都是负责人的行为。(彭忠富/整理;参考文献《丁玲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