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戲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

莆仙戲經典劇目(1)——張洽


明代《永樂大典》的“戲文三種”中,收入了早期南戲《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三種。其中《張協狀元》是南宋時溫州九山書會的才人所創作。這是唯一完整保留下來的南宋戲文。

《張協狀元》是中國紇今所發現的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戲曲劇本。因此,被譽為“中國第一戲”,堪稱戲曲的活化石。


此戲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


在清乾隆至光緒年間,莆田縣的“後周”二班、“玉樓春”班均演出過一個劇目《張洽》,其劇目劇情和人物與“戲文三種”中的《張協狀元》基本一致。只是男主人公被稱為“張洽”。

書生張洽辭別寡母赴京城應試,經過五雞山。土地公知道張洽與古廟中的孤女丁素娥有前世姻緣,就驅使山中猛虎咬傷張洽的手臂。張洽被丁素娥救下留在古廟養傷。後由李公、李婆撮合成親。

張洽傷愈,丁素娥傾其所有幫助張洽進京趕考,高中狀元。

樞密使王德用欲招張洽為婿,被張洽拒絕。王德用之女王小姐羞憤自盡。

張洽赴梓州上任,過五雞山時不敢停留,正好又遇見丁素娥。張洽嫌丁素娥貧窮不認其為妻,馬踏丁素娥,揚鞭而去。

樞密使王德用調任梓州通判,經過五雞山留宿古廟時收丁素娥為義女。上任後勸張洽與丁素娥團圓,丁素娥不從,李公趕來相勸。張洽、丁素娥始復舊好。入洞房時丁素娥命婢女重責張洽,以示懲罰。


此戲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


清末民國初期的二十年代,莆田縣“福順班”又相繼演出這個劇目。但是後來班社散夥,劇本遺失。經過莆仙戲老藝人嚇火口述之下,在五十年代,經過整理之後,改名為《張協狀元》,由莆田實驗劇團排演。

此劇結構完整,原本許多重要的情節都被保留下來,且有所豐富。包括場次安排、人物處理、舞臺佈局,以及唱、念、表、舞諸方面,均承襲了早期南戲古樸風趣的情致。


此戲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


在南宋歷史上,確實有個人名叫“張洽”。

此人生於1160年,是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年)進士,字元德,號主一。江西清江人。師承朱熹,為南宋著名的理學家。

此人中第之後,授權滋縣尉。在任時,因實行推排法使民受益,升為袁州司理參軍、和永新縣、池州通判。皆有政績。

宋理宗紹定年間,張洽出任白鹿洞書院山長。宋理宗雖然數次想將其調任重用,卻始終堅辭不就,專心研究理學。使白鹿洞書院得以再次興旺。

宋末,張洽回到家鄉,在臨江創辦“清江書院”,一直到嘉熙元年(1237年)時去世。


此戲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


古代戲曲中的反面人物形象,往往都能在歷史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人物。

不過,莆仙戲中的這個“張洽”與歷史上那個真實的“張洽”,是否存在某種聯繫,還不得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