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臧洪的書信內容為線索,對袁紹與青州黃巾之間關係的一種推測

曹操在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成為兗州牧(朝廷沒有認可,自領的),消滅了從青州而來的號稱百萬的黃巾軍,實力大增。在興平元年(即公元194)年,曹操在打陶謙的時候,陳留太守張邈背叛曹操,迎接呂布進入兗州。在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曹操終於擊敗呂布,圍攻張邈的弟弟張超於雍丘,最後殺死張超以及張邈的家眷。

以臧洪的書信內容為線索,對袁紹與青州黃巾之間關係的一種推測

張超向袁紹所置的東郡太守臧洪求援,臧洪打算出兵解救張超,但是被袁紹阻止,於是反叛袁紹。袁紹圍攻臧洪,同時令陳琳寫書信勸降臧洪,臧洪的回信中有一句“足下譏吾恃黑山以為救,獨不念黃巾之合從邪!”這裡的黃巾該作何解釋呢?小編認為或許指的是青州、徐州黃巾,即袁紹與青州黃巾曾經有過外交關係。下面小編就來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一些淺薄的推論。

袁紹與青州黃巾、黑山軍、公孫瓚的關係

袁紹的謀士沮授曾經和袁紹提出這樣一個戰略:“若舉軍東向,則黃巾可埽;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師北首,則公孫必禽;震脅戎狄,則匈奴立定。”比較透徹地表明瞭袁紹在河北立足所要面臨的敵人。

以臧洪的書信內容為線索,對袁紹與青州黃巾之間關係的一種推測

冀州以東的大規模的黃巾軍,當屬青州、徐州合兵的黃巾軍,就是後來曹操擊敗並吸收為“青州兵”的這一支。青州、徐州黃巾在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起兵。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廢立皇帝,孔融因為不支持的態度被董卓支到受黃巾破壞最嚴重的青州北海國,這個黃巾指的就是青、徐黃巾。《後漢書·孔融傳》中記載“黃巾寇數州”,根據其他史料可知,青、徐黃巾至少活躍於青州、徐州、冀州、兗州,是一支比較強大的勢力,未見與袁紹有明顯的敵對關係。

以臧洪的書信內容為線索,對袁紹與青州黃巾之間關係的一種推測

另外是公孫瓚和黑山軍。公孫瓚在幽州活動,在邊境有長期的作戰經驗,在初期的實力要強於袁紹,也是袁紹的主要對手。黑山軍是活躍於太行山脈的一支帶有山賊性質、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受朝廷的承認。黑山軍與公孫瓚是同盟的關係,一個在袁紹的西方,一個在袁紹的北方和東方。二者都與袁紹有明顯的敵對關係,公孫瓚是袁紹的首要敵人,黑山軍的實力比較弱且鬆散,造成的威脅並不是太大。曹操從河內轉移到東郡,或許是為了協助袁紹對抗黑山軍。臧洪被圍攻的時候,曾希望公孫瓚和黑山軍進攻袁紹援助自己,於是才有“足下(陳琳)譏吾(臧洪)恃黑山以為救,獨不念黃巾之合從邪!”

對《答陳琳書》中“黃巾”的一種解釋

對《答陳琳書》中的“黃巾”的含義,方詩銘先生給出一種解釋,即這裡的“黃巾”就是上句中的黑山軍。黑山軍屬於黃巾餘黨,其首領張燕正是黃巾軍出身。從《答陳琳書》這句話的語氣上來看,當時人對與黑山軍這樣的灰色地帶的軍閥聯合應該是一種鄙視的態度,所以才有“譏”這樣的字眼(陳琳的勸降信小編實在是沒有找到,這裡只是根據語氣的一種猜測)。方詩銘先生認為,袁紹對張燕曾經是一種安撫、羈縻的態度,另外有兩處佐證。《三國志·吳書·孫討逆傳》中記載的孫策與袁術的書信中有“然河北通謀黑山”一句;在《後漢書·袁術傳》中記載為:“然而河北異謀於黑山”,其實意思都是一樣的。

以臧洪的書信內容為線索,對袁紹與青州黃巾之間關係的一種推測

方詩銘先生對黑山軍的分析、論述,以及對當時河北形勢的判斷,給小編很大的啟發,不過關於這一條小編並不太認可。因為無論是從史家的記敘方式,還是沮授、臧洪、孫策這些歷史人物的口語或者書信表達,黑山軍即便是黃巾餘黨,但也與黃巾軍有所區分。黑山軍已經向東漢朝廷投降,得到一個合法的身份,甚至還有舉孝廉這樣的政治權益。黑山軍與漢末群雄一樣,都是割據一方的軍閥,而非以推翻東漢朝廷為目的的流寇(雖然還是受到東漢朝廷的敵意)。而且臧洪希望黑山軍救援自己,怎麼會在與陳琳的書信中將黑山軍與黃巾軍混為一談,並以一種否定的口吻呢?

《答陳琳書》中的“黃巾”或為青、徐黃巾

如果《答陳琳書》中與袁紹聯合的“黃巾”不是黑山軍,那麼會是誰呢?小編猜測應該是上面所說的青州、徐州黃巾。我們來看一看青、徐黃巾的活動。在中平五年青、徐黃巾復起;在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十一月,青州黃巾進攻兗州泰山郡,被泰山太守應劭擊退;然後青州黃巾又北上進入渤海郡,被公孫瓚擊敗;在回軍的時候與孔融發生戰鬥;次年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入侵兗州,被曹操消滅。可以看到,青、徐黃巾最活躍的時間就是在初平二年末到初平三年初。

以臧洪的書信內容為線索,對袁紹與青州黃巾之間關係的一種推測

青州黃巾進入渤海郡,按照《後漢書·公孫瓚傳》中的記載,目的是為了與黑山軍匯合。但是問題來了,從中平五年到初平二年(即公元188年到191年),三年時間裡青州黃巾卻沒有產生這種想法,可見青、徐黃巾北上冀州與黑山軍匯合應該是臨時起意,而非長期的計劃。

以臧洪的書信內容為線索,對袁紹與青州黃巾之間關係的一種推測

再來看一看當時的形勢,初平二年到初平三年,正是袁紹、曹操對抗公孫瓚、黑山軍的時間。初平二年,袁紹與公孫瓚關係破裂。為了討好公孫瓚,袁紹令公孫瓚的從弟公孫範為渤海太守,這跟將渤海郡拱手相讓也沒有太大區別。方詩銘先生認為,袁紹此舉是利用公孫瓚來幫助自己阻擋青州黃巾與黑山軍匯合,不過小編認為還有一種可能。當時袁紹與公孫瓚已經勢同水火,交戰不可避免,就像公孫瓚與黑山軍聯合一樣,袁紹也聯合了聲勢浩大的青州黃巾,許以好處(比如說假裝承諾給青州黃巾放行,青州黃巾進入太行山要橫穿冀州),令其北上到冀州,又將渤海郡送給公孫瓚,希望以青州黃巾來削弱公孫瓚的兵力,就是臧洪所說的“黃巾之合從”。沒想到公孫瓚僅以兩萬人就擊潰規模三十萬的青州黃巾。然後就是雙方正式的直接的接觸——“界橋之戰”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中國歷史地圖集》、《“黑山賊”張燕與袁紹在河北的對峙和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