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真誠的儀式,就是形式

東漢後期,山東青州人趙宣號稱“大孝子”。東漢強調以孝治天下,儒家規定的給父母守孝三年在當時特別流行。

趙宣在給去世的父母守孝三年後,出奇制勝,宣稱守孝三年遠遠不夠,乾脆就住在墓道里。要命的是,這一住就是二十年。

二十年裡,趙宣名動天下,青州刺史陳蕃初到,聞聽趙宣的孝名,急忙去拜訪。

二人就在墓道里相見,趙宣眼圈通紅,聲稱是今天才哭完。

陳刺史感動得雙手直顫,握住趙宣的手,要給他大官做。

沒有真誠的儀式,就是形式

趙宣也激動得要命,喊道:“你們快出來感謝陳大人。”

話音才落,就有五個不到二十歲的兒女跑出來,紛紛跪在陳蕃腳下。

陳蕃愣了,問:“這些是什麼人?”

趙宣說:“他們是我的兒女。”

陳蕃勃然大怒:你這畜生,在墓道里都幹了什麼!

儒家規定,守孝期間不允許有性生活,趙宣在二十年裡卻生了五個孩子,由此可知,這孫子根本就不是在真心實意地守孝。

守孝,是一種儀式。所謂“儀式”必須發自真誠地遵循規矩和執行形式。沒有了真誠,儀式就成了形式。形式必須去學習,在內心是求不來的。但儀式,卻不必向外求索,只要真誠,儀式自然就會出現。你若用心孝順你的父母,還怕沒有儀式?你若用心愛你的愛人,還怕沒有儀式?你若用心愛天下人,還怕沒有儀式?

儀式,要求我們用心;形式,只要求我們外表做得好看,二者看似相似,其實涇渭分明。

我們要有儀式感,而不是形式感。

沒有真誠的儀式,就是形式

有人說,有些儀式是不重要的,這話是正確的,因為不重要的儀式就是形式。而有些儀式是絕對重要的,因為通過儀式,可以修煉我們的心。

孔子說,祭神鬼就要內心發自真誠地相信有神鬼在,這就是儀式感;如果你祭祀神鬼,內心卻不相信神鬼,那就是形式。

形式,最好一點都不要有,浪費時間。儀式,一定要有,當你用心了,真理就會在儀式中自然呈現。

沒有真誠的儀式,就是形式

鄭朝朔問:“至善亦須有從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便是,更於事物上怎生求?且試說幾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親,如何而為溫清之節,如何而為奉養之宜,須求個是當,方是至善。所以有學問思辨之功。”

先生曰:“若只是溫清之節、奉養之宜,可一日二日講之而盡,用得甚學問思辨?惟於溫凊時,也只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奉養時,也只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此則非有學問思辨之功,將不免於毫釐千里之繆。所以雖在聖人,猶加‘精一’之訓。若只是那些儀節求得是當,便謂至善,即如今扮戲子,扮得許多溫凊奉養的儀節是當,亦可謂之至善矣。”

愛於是日又有省。

沒有真誠的儀式,就是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