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近代山東工商業的開端

20世紀初,青州地區同全國一樣,先後經歷了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失敗、八國聯軍侵華、中日甲午戰爭等重大事變,帝國主義在發動軍事侵略的同時,不斷加深經濟掠奪和文化滲透,國家主權不斷喪失,清朝政府內憂外困。面臨帝國主義入侵、封建統治腐敗、人民群眾生活困苦等嚴峻形勢,一些有識之士思考著救國之道,廣大民眾醞釀著革命風暴。

德國修建膠濟鐵路

西方列強借機加快對中國的侵略步伐,並確定了各自的勢力範圍。山東被德國列為自己的勢力範圍。為加強對山東的控制,德國修建了膠濟鐵路。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德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界條約》,攫取了在山東修建鐵路的權利。

按照條約規定,中國允許德國在山東修建兩條鐵路,一條由膠澳經濰縣、青州到濟南,另一條由膠澳經沂州、萊蕪到濟南。後來,實際上只修建了經由青州的膠濟鐵路。鐵路的修建完全由德國人承攬負責,從1899年9月開工,分段施工。到1902年修至濰縣,1903年鋪軌到青州,設益都火車站,1904年6月,修到濟南,全線通車。膠濟鐵路的修建,對山東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對青州也不例外。

從客觀上說,鐵路通車方便了旅客出行和貨物運輸。益都火車站的設立,使青州交通樞紐的地位更加突出,成為重要的旅客集散地和物資轉運站,輻射南至臨沂山區、北到魯北平原的廣大地區。同時,也帶動了青州工商業的發展,青州城和益都境內的金嶺鎮、普通、譚坊、堯溝等鎮村,都很快發展為輻射周邊的商業中心。

但是,德國人修建鐵路從根本上講並不是為了繁榮中國經濟,為人民造福,完全是為侵略和掠奪服務的。德國正是藉助鐵路把侵略勢力進一步向內地延伸。首先,它為外國傳教士進入內地提供了方便,西方宗教把傳教據點從沿海的青島、煙臺轉移的青州、濟南等地,青州的外國宗教勢力迅速發展。其次,它為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侵略打開了通道。德商“德士古”洋行在青州設立分店,青島客商來青州開設“悅來公司”和“永聚棧”,許多德國人來往於青州等地。大批洋貨如腳踏車、火柴、捲菸等充斥市場,當地的土特產品被廉價運走,進一步破壞了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賴以生存的自然經濟,紛紛破產、流浪,加劇了社會矛盾。第三,他還方便了外國人對沿線資源的控制,中國地方政府的權益大量喪失。《膠澳租界條約》規定,德國人有鐵路沿線30裡內的礦產開採權。德國人發現當時歸屬青州益都的金嶺鎮有大片優質鐵礦,品位達75%,1905年便派出5名德國工程師探測化驗,不久便正式開採。

清朝政府的“新政”

清朝政權內憂外困,封建統治搖搖欲墜。掌權的慈禧太后為維護自己的統治,博取列強歡心,應付國內危機,被迫實行“變法”、“維新”。1901年1月,發佈了籌辦“新政”的上諭,隨後,陸續頒佈了整頓吏治、調整官制、改訂刑律、廢除科舉、舉辦學堂、編練新軍、獎勵實業等法令。

山東巡撫袁世凱也在全省大力推行“新政”,以期“求強”、“求富”。青州府在“新政”中逐步進行了一些變革,但同全國一樣,“變革”的根本目的是延續清王朝的統治,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新政”收效甚微。

時任青州知府的是馮汝騤,字星巖,河南祥符人。馮汝騤是進士出身,做過翰林,擔任過軍機章京,出知四川順慶府,起用山東青州知府,在政界有好的官聲。他從內心希望國家富強,因此對“新政”積極推行。馮汝騤任青州知府三年,曾妥善處理了博山鬧稅事件。後出任浙江巡撫、江西巡撫,辛亥革命中自殺。他還是很有名氣的書畫家。時任益都知縣的是李祖年,字搢臣,號紀堂,江蘇武進人,光緒間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八年,出任益都縣知縣,禁賭緝盜,積穀備荒,政績顯著,主持完成並刊印《益都縣圖志》。後官至汾州知府。辛亥革命後,曾任山西財政廳廳長。工書,善畫。李祖年思想比較開明,對“新政”也大力推行。

“新政”的內容雖然涉及各個方面,但在青州最有成效的當屬教育變革。

“維新”教育變革的主要內容是“廢科舉、設學堂”。1903年,清政府頒佈了一個《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在京師設大學堂,省設高等學堂,府設中學堂,縣設小學堂。在此之前一年,青州知府馮汝騤就提前行動,在松林書院故址創設青州府官立中學堂,這是山東最早的官立中學堂。當年招收新生1個班18人,到1906年擴充為4個班,學生95人。同年,青州駐防滿營都統吳延年將海岱書院改辦為海岱中學堂,聘宋傳典任英文教習。此外,還設有青州府私立中學堂1處,校址在城裡太公廟(今青州一中西),由地方士紳籌資創辦,1906年首招新生兩個班,48人。1912年,民國肇建,府治取消,青州府官立中學堂改稱青州中學校。1913年,被命名為省立第十五中學。1914年,在全省中學大調整時,定名為省立第十中學,即今天的青州一中前身。

1903年,益都知縣李祖年在東關王沂公故宅創辦益都縣立高等小學堂,當年招生60人。之後,初等小學堂亦陸續開辦。至1907年,益都縣境內共有小學堂25處。其中,益都縣有高等小學堂1處,學生75人,初等小學堂20處,學生274人;青州駐防滿營設有初等小學堂4處,學生240人。宣統年間,見於文字資料者尚有朱良鎮育才初等小學堂1處,青州駐防滿營高等小學堂4處及最後一代協領創於北城的女子學堂1處。

清末教育變革中,青州非常重視師範教育和實業教育。“辦理學堂,首重師範”。清政府於實行“新政”之初,即將師範的籌設列入“官治”範圍,“為地方官和學務官員之專責”。1903年,益都知縣李祖年即在益都縣創立最早的官立高等小學堂內,附設有師範一班,學生8人。之後,府、縣兩級又先後在縣城內創辦師範兩處。1904年,在府文廟故址創辦益都縣立師範傳習所(亦稱單級師範),招收貢生、秀才及塾師入學,學制半年、一年不等,結業後充任初等小學堂教習。設學務監督1人,由知縣兼任,另設所長1人,主持學務。1905年,於夥巷街設立青州府師範學堂。最初,租賃民房,後遷天齊廟,最後於青州試院(今青州二中)改建新校舍。青州府師範學堂以培養高等小學堂教習為主要目標,在府屬各縣範圍內招生。遵《奏定學堂章程》,學制5年。課程設置,與普通中學堂大致相同,唯特別增設教育學,其每週授課時數僅次於經學。首任學堂學監樊春林,後來,監督由知府鮑心增兼任,副監督趙汝弼,學監為趙承元。民國後,青州師範與登州、萊州等地師範學校合併,建立省立第四師範學校。

1903年,益都知縣李祖年把旌賢書院改建為“青州府官立中等蠶桑實業學堂”,這是山東實業教育之始,也是山東農業教育之首。1909年,遵《實業學堂章程》改稱中等農業學堂。是年,共有三屆學生160餘人畢業。這些學校採用西方先進的班級教學方法,增設數學、理化、外文等學科,為現代教育奠定了基礎。

清政府“新政”的又一重要內容是編練新軍。清朝的陸海軍在甲午戰爭中失敗後,文臣武將紛紛獻策,認為舊軍“討內匪則可,御外侮則不能”,清軍不僅急需改善裝備,井且要改革軍制,全盤西化,才能解決問題。因此,必須裁舊軍和仿西法編練新軍。於是清廷先命胡玉芬在天津小站練武定軍,不久袁世凱接管武定軍後改新建陸軍。同時,對全國的八旗兵和綠營兵也進行改造。從1901年起,青州駐防旗兵也開始更換軍制,並按德國步兵操典進行演練。《益都縣圖志·武備志》記載,青州駐防滿營:

光緒辛丑,改演操統領人數、陣名:統領噶嚕岱,總領六百五十名;幫統德恆,領馬隊二百五十名;幫統增林,領步隊四百名。成一字陣、成大牌、成小牌、成半哨、左右散開、四行陣、一百防陣。續添二百五十名,為九百名。薩勒哈畚,領馬隊四百名;延年領步隊五百名。光緒三十一年,調操濰縣三百名。光緒三十二年,調操保定府一百名。

以上記載說明青州駐防營在新軍的練兵原則和體制下,更換武器,改變戰術,實行馬步聯軍演練新操。馬隊由薩勒哈魯帶領,步隊由吳延年帶領。前後大約用了5年的時間,完成了由騎射向新軍(馬步聯軍營)的軍制演變。當時全國新軍分為五鎮,第五鎮駐山東,下轄第十七標駐濰縣,標下轄營。青州駐防滿營共900人,當為營的編制。1905年,青州駐防滿營調300名士兵到濰縣參加閱兵。為培養軍事人才,清政府命各省設立武備學堂。1906年,青州駐防滿營設有武備小學堂1處。1907年,學生為48人。此後,駐防滿營又遵照部令在海岱學堂設八旗翻譯學堂1處,學生64人。課程設有讀書(詩書古文)、講經(滿漢文四書)、習字(滿、漢字)等。

清末“新政”中,最主要的政治變革內容是“預備立憲”和地方自治。1905年,清政府打出“預備立憲”的招牌,但直到1908年才開始詔令各省成立諮議局,並提出9年預備立憲的計劃。山東省成立諮議局,選出議員100人,其中青州府9人,另加青州駐防專額2人,共11人。至於“新政”中的地方自治,更是雷聲大、雨點小,在青州沒有什麼反映。清朝末年的“新政”,由於朝廷並不真心讓權,政治變革收效甚微,主張立憲的人灰心喪氣,於是全國人民反抗清政府的鬥爭便走向了資產階級革命。

青州~近代山東工商業的開端

清朝末年實行“新政”,放鬆了對新式工業的控制,為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一些方便條件。青州府與益都縣在地方官員馮汝騤、曹稟明、李祖年等人主持下,設立了習藝所、工藝局等機構,倡導發展實業。府習藝所於1905年九月初一日開辦,由知府曹稟明創辦,於府倉廒地段舊有房舍改建,共有工作房間45間。專門招收充軍流徒以及各種犯人入所工作。到1907年,知府黃曾源又重修葺整理,房間擴充為57間。官立工藝局,於1904年三月由益都知縣李祖年開辦,利用宋傳典宅西院,共有房129間。另李祖年等人還創辦了縣習藝所、閱報處等機構。創辦習藝所和工藝局,主要目的是“振興實業、造就生徒”,培訓技術人員,為發展實業服務,推動民族工商業的發展。

在新思潮的推動下,青州領西方文明之先聲,湧現了許多興辦公司、建立工廠的實業家。1900年,由意大利傳教士庫爾德策劃,宋傳典等人籌資,在城裡設立欄杆房。學習西方技藝,開始花邊生產。1908年,開辦“宋傳典公司”,獨立經營,直接與英國商人交易。1910年,宋傳典同教友孫思吉、苑景濤、賈星坦四人集資,成立“德昌花邊社”。把花邊生產放到廣大農村,傳授技藝、發放原料和進行銷售,盈利很大。花邊生產不斷擴大,銷路從英國、意大利逐步擴大到整個西歐和南美地區。宋傳典除經營花邊外,還經營棉花、花生、核桃等土產品的出口和自行車、呢絨、棉布等工業品的進口。後來,又打開美國市場,從事發網生產,規模越來越大。

青州的剪刀生產和菜刀生產素負盛名,有“大三剪子”、“任家菜刀”等品牌。清末民初,青州剪刀生產發展迅速,剪刀生產作坊有20餘家,“大三”有三家,另外,還有東增號、德豐號、三合順、德聚成等商號。年產剪刀10萬把以上。大多銷往北京、山西、內蒙以及東北地區,也有部分產品銷往海外。青州菜刀,以“任家”菜刀最為知名。光緒五年(1879年),鐵匠任長庚,總結同行業菜刀生產中“多次鍛打、分段淬火、加厚刀背、變直為弧”的新工藝,生產出清鋼利刃、不卷不崩的上好菜刀,成為知名品牌。光緒年間,生產規模擴大,產品銷往華北、東北各地。

青州的紡織業,尤其是蠶絲業有數千年的發展史,到清末又有快速的發展。清朝推行“新政”後,盛產蠶絲的青州地區繅絲廠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成為山東的重要繅絲業中心。相繼出現了車站的永聚棧、鈴木,北關的益記、源盛,東關的元亨義、立興福,以及城裡的益立東、益泰昌、信義、興業、元吉、聚成、公興泰號等絲廠。規模最大的繅絲工廠是1909年成立的裕祥福,擁有資本20萬元。開辦最早、設備最為先進的是元亨義絲廠。該廠故址在青州東關十字口北路西,初創於1887年,由經理康殿德主持創辦。經營數十年,到20世紀初達到頂峰。絲廠設有機器房、繅絲車間、倒框車間、握絲室、木工房等,從業人員近300人。出廠的繭絲,多數銷往上海、天津、北京等地。該廠在1932年破產,原因是難以與設備先進的日本鈴木絲廠競爭。

20世紀初,“新政”開創了青州近代工業的先聲,益都商會成立。不久,相繼成立蠶種製造所、東益火柴公司、電燈公司、岱東鐵工廠等。青州逐漸成為山東東部的重要工業城市。

(《青州通史·第一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