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後世學習的賽孟嘗報恩

順治元年,山東青州有一名仕喚作齊佰溪,祖上世代經商,家境殷實,佰溪本人喜交天下好友,仗義疏財,有求必應,江湖中人稱其“賽孟嘗”,在當地頗有名氣。

不料想一日門下武士因抱打不平惹上人命官司,齊佰溪助其逃亡而惹禍上身,受到官府通緝,情急之下也逃出青州,一晃數月有餘。

這一天齊佰溪逃至安丘縣,偏逢天降暴雨無法繼續趕路,便在一戶人家的屋簷下避雨,並不敢敲門叨擾。這時門內走出一面相粗獷的農夫,見了齊佰溪非但不驚不恐,反而禮貌有加,看暮色將近便留他過夜。


值得後世學習的賽孟嘗報恩

齊佰溪甚是感激,問其姓名,農夫道:“在下姓李名橋,祖上本是前朝重臣,後家道中落,流落至此。”佰溪驚,又問農夫現以何為生,農夫答:“前些年本還有些家業,只怪我嗜賭如命,將祖上房屋田產輸了乾淨,現守幾分薄田度日”。齊佰溪聽聞本想勸慰幾句,但話未出口又咽了回去。

後從交談中,李橋得知此人正是遠近聞名的齊佰溪,大喜過望,吩咐妻子殺掉家中唯一的下蛋母雞,從鄰家借來燒酒一壺,盡力款待,無不周到。

次日雨停,佰溪告辭,發現馬吃剩下的茅草飼料竟十分潮溼,而且長短不齊,便問李橋何故,李橋說道:“實不相瞞,家裡沒有飼料,昨夜妻子將屋上的茅草取下來將馬餵了。”


值得後世學習的賽孟嘗報恩

佰溪大為感動,當即拿出身上所有錢物以示感謝,李橋連連推辭:“你我雖萍水相逢,卻是君子之交,使錢何故?”佰溪拗不過,留下貼身玉佩一枚,叫李橋日後有事務必前往青州求助,以此物為信。

後齊佰溪門下武士得知主人受到牽連,便自己投案,佰溪家人使些銀兩買通官府,赦免佰溪無罪,佰溪回到青州重新過起錦食無憂的生活。一晃已過多年,李橋之事拋諸腦後。

這一年,天下大旱,正值饑荒,李橋夫婦生活更加困苦,不知如何熬過這艱難日子,夫妻二人一籌莫展之時,忽然看到了當年佰溪留下的玉佩,李橋決心前往青州碰一碰運氣。

到了青州找到齊府,家丁見李橋蓬頭垢面,衣不蔽體,一把將其攔下,不由分說向外驅趕,李橋不與家丁糾纏,說道:“和你家姥爺說安丘李橋求見,”

家丁一怔,平日裡雖只是為齊府看家護院,但有頭有臉的人物也不少見,看這李橋似有來路,不敢怠慢,急忙稟報。

俗話說貴人多忘事,佰溪乍一聽姓名,並未想起是誰,且平日裡來投靠的人數不勝數,早已疲於應付,擺擺手示意家丁將此人攆走,家丁不快,出門推了一把李橋,啐道:“哪來的潑皮無賴,老爺不認得你,滾滾滾!”

李橋先是一驚,氣了個夠嗆,憤憤然的想走,忽然想到那枚玉佩,立即交於家丁,家丁識得此物,懊悔罵錯了人,連連作揖,急忙忙將此物呈給齊佰溪。


值得後世學習的賽孟嘗報恩

佰溪見了此物方才想起當年之事,趕緊從床上爬起來,來不及穿戴整齊,趿拉著一隻鞋跑去相見,見到李橋分外親熱,速速迎進屋來,錦衣玉食,好生款待。

這樣的神仙日子也就過了兩三天,李橋便坐不住了,自己是有吃有喝,瀟灑快活了,家中的妻子飢寒交迫,怎叫人放心的下。

李橋本想討些錢財自回家去,但不知為何,每每話到嘴邊如鯁在喉,無論如何也是說不出口。

又住了幾日,李橋為家中妻子性命擔憂,把心一橫,找到佰溪說道:“多謝齊兄幾日款待,此中恩德李某莫不敢忘,只是家中尚有妻子受凍捱餓,實在放心不下,李某這就告辭回鄉了。”

齊佰溪聽聞,不做過多挽留說道:“李兄放心,此事我心中有數,早已為你安排妥當。”說罷命人呈上些許銀兩錢糧,以做盤纏之用。

李橋萬分感激,行大禮謝之,齊佰溪說道:“不敢當不敢當,莫逆之交是你我緣分,只是今日天色已晚,何不明日一早再行啟程?”李橋並不推辭。

當晚,齊佰溪忽然興致大起,派人邀來一眾賭徒,在家裡開了臨時賭檔,嘈嘈雜雜,好不熱鬧。

李橋聞聲而至,一見桌上牌九骰盅,不免手癢,但拿著佰溪贈送的盤纏上賭桌,豈不寒了佰溪的心?

猶豫不決之時,竟糊里糊塗地被眾人哄推至桌前,齊佰溪並不表態,自顧地玩著手裡的骰盅,李橋見狀,放開手腳和眾人耍了起來。


值得後世學習的賽孟嘗報恩

結果可想而知,不到天明,李橋的盤纏竟輸得一乾二淨,佰溪默不作聲,拂袖離去。李橋羞愧難當,心中不免怨恨起來:什麼賽孟嘗,若是不想救濟何不直說,假仁假義散些銀兩,又以這種方式尋回去,真是卑鄙至極!我李橋果真是瞎了眼!

想到這裡,不等天明,李橋孑然一身不辭而別,發誓此生再不登此門。

李橋一路乞討回到安丘,擔心妻子耐不住苦寒早已亡故,又想到在齊府受的屈辱,家門未至已是淚眼婆娑。但回家中不免吃了一驚,妻子在家穿戴整齊,衣食無憂,銀兩錢糧堆滿草屋,李橋使勁掐了掐自己,感到疼痛方知不是做夢。

詢問妻子後才得知,就在他到齊府的第二天,齊佰溪便命人將錢糧財物一併送至安丘家中,並附有錦囊一個。

李橋拆開錦囊,見內有字條一張,如是說:“李兄休怪,盼兄戒賭,出此下策,所贈錢糧財物兄務必盡數收下,以報當年收留之恩,若日後兄誓不再賭,此錢糧財務足夠兄日後生活之用。”

李橋看後,淚流滿面,自此再沒上過賭桌,日子過得有聲有色,後來人至中年,竟慢慢發跡,富甲一方,但齊家恩情莫不敢忘,多年來親如手足,互敬互助,被後世傳為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