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我們為什麼必須要用英語學英語

再談我們為什麼必須要用英語學英語


從“佩刀”式戰鬥機和“小孩任性”英語表達說起


一、“英語字面”,“中文意思和“英語意思”:此“忘”非彼“忘”,此“記”非彼“記”


我們學習英語過程中有沒有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算你現在學習的某個英語印象很好很深刻,但是過一段時間你回頭又偶然看到這句當初學得很好,或者教得很好的的英語時,你竟然“忘得一乾二淨”了:啊!我學過這句英語嗎?我教過這句英語嗎?

但是,雖然都是“忘記”或者有“忘”又有“記”,卻是此“忘”卻非彼“忘”:我的“忘”和你的“忘”兩者之間有一個本質上的區別,我你“記”和我“記”同樣存在本質差別。這是因為,我們學習或教英語其實是有三樣你可能沒有足夠重視的東西:英語字面、中文意思和英語意思。我們之間的“忘記”,或者有“忘”有“記”,正是在這“英語字面”、“中文意思”和“英語意思”之間的“忘”或“記”。

我再重複一遍免得大家記不住(忘記):在我們的英語學過過程中,有至少三樣東西是存在“忘”或“記”現象的。那就是:學英語至少有“英語字面”、“中文意思”和“英語意思”這三樣東西,三樣你可能沒我很好注意的東西。

下面我把泛泛而談的學英語“忘記”細細分析一下。

你所說的“忘”,實際是指:只“記得”只用中文學習“學會”的那個“英語字面”的“中文意思”,而所學英語的那個“英語字面”則是已經給徹徹底底地“忘”得一乾二淨了,記不記得,想不起來了。你想想,學英語是隻有“英語字面”記憶和“中文意思”記憶,而沒有“英語意思”記憶,一個只“記得”“中文意思”,不“記得”“英語字面”的英語學習,一旦“實戰”起來,多麼可怕?你總不能用“中文意思”跟對方交談“英語意思”的呀,這個時候的跟人口語交談時雙方會有多尷尬!沒有用英語學習,在“英語字面”和“中文意思”之外還有一個“英語意思”是多麼的慘。

而我的“忘”則和你的“忘”恰恰相反:我僅僅是指一下想不起來那個“英語字面”了,但是,但是,那個我一直用英語學英語得來的“英語意思”絕對不會“忘”,也就是依然可以“記”得的,等到實際交流時用它的“英語意思”就可以總來繼續跟人交流,或者在“忘記”那個“英語字面”是來“救場”。我們是用那個英語的“英語意思”來跟人交流,不一定只是用那個英語“英語字面”,說出那個“英語字面”才能跟人溝通。這點非常關鍵,用“英語意思”跟人交流實際上它說的就是我們非常重要的英語語言能力:英語交流能力。

也就是說,我們此刻學英語,必須是要用英語學英語。用英語學英語也就意味著既要學習和記憶那英語的“英語字面”,記住它最好,還要學習那英語的“英語意思”,而不是隻學只記那英語的“中文意思”。否則,等到你有機會跟人交談,相談甚歡時,你突然“忘詞”:忘記”英語字面”,導致交流突然中斷,該有多麻煩。

再談我們為什麼必須要用英語學英語


二、實例說明上述三者的“忘”和“記”

1、我們先說說:“佩刀”式戰鬥機

大家如果對上世紀50年代爆發的抗美援朝戰爭,美國人叫朝鮮戰爭有所瞭解的話。一定知道當時中美空軍之間在著名的“米格走廊”上空用來對抗的戰鬥機。中方是蘇制米格,也就是後來的殲5噴氣式飛機,而美國的主力戰機叫的是很好聽的中文名字,叫“佩刀式”戰鬥機。

我不知道這飛機名字是該翻譯成“佩刀”好還是“佩劍”才好(因為英語單詞裡並沒有嚴格區分),反正兩個名字在中文都叫得很響亮,很威風。它的英語是sabre:US Air force Sabrejets fighter plane used in Korean War,光從字面看,根本沒有中文響噹噹的感覺,不過它一定是一個讓你很頭疼,不容易記住的英語單詞。三天過後你試試,除了還“記得”它的“中文意思”(佩刀佩劍),還能想起它的“英語字面”嗎?還能把它用起來跟人交流嗎?

英語Sabre的“英語字面”僅僅只是“中文意思”“佩刀”“佩劍”嗎?只用中文學英語的人肯定是隻能這樣的。那麼,你這種只用中文學英語,只學和只記它的“英語字面”和“中文意思”,沒有學也沒有記它的“英語意思”的英語學習,你將來的英語交流會很慘。

而我是用英語學英語,所以還會學它的“英語解釋”,也就是它的“英語意思”來替代它的“中文意思”“佩刀佩劍”:

Well,it's a sword,a long knife,it's curved on its body,with a wide back and a one-edge blade.It used to be a weapon for soldiers fighting on horses.

再談我們為什麼必須要用英語學英語


美國“佩刀”式戰鬥機的“英語字面”:US Air force Sabrejet fighter plane.

美國“佩刀”式戰鬥機的“英語意思”:Sabre:US Air force Sabrejets fighter plane used in Korean War,sabre means a sword,or a long knife.

現在“實戰”問題來了:

還是在美國讀書,有一次跟以為美國曆史學教授小心翼翼地討論起那場戰爭。

在講到雙方使用的戰鬥機時,得,忘詞了,“忘記”“英語字面”Sabrejet了。本來記得好好的英語單詞(英語字面Sabrejet),給徹底想不起來了。怎麼辦?

“佩刀戰鬥機”的英語單詞,也就是“英語字面”可以忘記了,可是可以用英語說它的“英語意思”是不會“忘記”的。於是,就跟教授這麼溝通:Well,sorry,I can't remember that word,but what I mean is it's the jet fighter plane.It has a name somewhat like a sword,a sword something jet fightet plane used in the Korean War.

教授“聽懂”了,他“幫”我把那個“英語字面”說出來了:Well,you mean the Sabrejet?

Yes,yes,that's it.That's what I mean.

教授“幫”我回憶起了那個“英語字面”。這說明了什麼?

這就是當初不只是用中文學英語,不是指記英語的“中文意思”和只記憶“英語字面”,而是用“英語意思”理解和記憶“英語字面”帶來的“救場”效果。

不用英語學英語,我們能自由溝通交流嗎?他不懂中文,我總不能說:Well,you know,I mean it's the 佩刀,佩劍 war plane in Korean War,你的明白?

再談我們為什麼必須要用英語學英語


2. 再說一個例子:熊孩子“任性”

昨天不經意又翻到了我教大家學過的一句英語。

前段時間美國總統特朗普經歷了一場impeachment彈劾風波。那位一直覬覦他的總統寶座的前總統候選人拜登說過一句話。他說特朗普是個什麼東西知道嗎?一個只會玩Tweet,threat and tantrums的總統罷了。中文意思就是“玩推文,搞威脅和像小孩一樣懂不懂就躺地上耍賴的熊孩子。

其中,說到他是個“任性”的熊孩子時,拜登用了一個英語單詞:tantrums

tantrums算是個“英語字面”夠生僻的詞了,可是,它的“英語意思”一點不生僻。

Tantruns是它“英語字面”,而“任性,動不動就躺地上耍賴”是“中文意思”。

只用中文學英語的人一般學英語也就學到這個地步:只學“英語字面”,只記“中文意思”。這就是典型的用中文學英語的傳統模式,大不了再加幾句依然是用中文學英語式的附帶有“中文意思”的“英語字面”英語例句。但是,舉的例子再多,它還是隻學“英語字面”,只記“中文意思”,也就是tantrums這個“英語字面”你永遠只懂它的“中文意思”:任性。學習的本質沒有改變呀。

再談我們為什麼必須要用英語學英語


就這麼一個“英語字面”很“生僻”的英語單詞,前幾天偶爾再把它再翻出來時,要表達“中文意思”“任性”時,竟然一時想不起來它的“英語字面”怎麼寫了。要知道,這可是我自己親自教過的英語啊,連我自己過後都如此生疏不已,學過它的學生情況如何可想而知。

然而,就是這個“英語字面”讓我想不起來的英語單詞,我表達它的“英語意思”一點不受任何影響:因為我當初是用英語學英語的。我完全可以表達:

Well,you know.I mean it's like a boy or a kid who throws himself on the floor or on the ground and cries because his father refuses to buy him a toy or something he wants in a shop,because he can't get what he wants from his dad in a shop.

這就是“英語字面”to throw,or to have tantrums的“英語意思”,再也不是它的“中文意思”:耍賴任性。

如果當初我學習這個單詞只是努力如裡它的“英語字面”tantrums or throw tantrums,又只記它的“中文意思”:任性時,書到用時方恨少,我是絕對不可能用它的“英語意思”跟人交流它的“英語字面”的。

我們可以想象:在你十年八年不可逆的生命和時間裡,你的英語學習做到學一個英語單詞,你可以既學它的“英語字面”,又學又記它的“英語意思”。那麼幾百,幾千甚至上萬個英語單詞你都能做到跟學一個單詞同樣的要求,你想想,你的英語最終會變得何等可怕?

現在知道,為什麼學英語不學則已,要學必須用英語學英語了嗎?要學就必須“音形義”都是英語的,要學必須學它的“英語字面”,更要學它的“英語意思”了。

或許有人說:你舉的這些例子未免有點極端、特例了吧?

極端特例不是我們要考慮的東西,我們從中思考的是這些特例極端中所折射出帶有普遍性的現象。這才是我們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的本質。

最後,一個人在社會上用十年八年生命打拼,最後不說成為“富翁”,或“中產”,卻連“窮光蛋”都依然擺脫不了。這樣的拼搏有意義嗎?或者說是不是我們拼搏的方向出了問題?

同樣,我們用十年八年不可逆的生命和時間學習英語,到頭來別說成了“英語富翁”,或者起碼也是“英語中產”,到頭來一看,自己依然還是個“英語窮光蛋”,什麼回報也沒有。人生有幾個這樣不可逆的生命讓你如此血本無歸?

我們只有一次十年八年不可逆的生命做“投資本錢”學習英語,你該怎麼投?你投到股市裡,多少都不夠你浪費,你投到房地產,你早就事“英語富翁”了。

是投資的理念和方向決定我們投資的回報,不是有本錢隨便一扔就“財源滾滾來”的。

所以,我說有的人甚至很多人學英語,從小學初中一直到大學研究生,手裡有十年八年不可逆的生命“本錢”學英語,在“股市投資”,用中文學英語,到頭來十年八年“血本無歸”。然而,不知悔改,又從自己身上“借”十年八年“從頭再學英語”,可是,他卻依然把這“本錢”扔“股市”裡:你所說的成人重新學英語,只不過是把前面走過並走錯的道路再走一遍而已,它的結果會有什麼不同嗎?你還沒走,結果就已經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