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天才琴師的魅力——徐蘭沅(一)


三位天才琴師的魅力——徐蘭沅(一)

左起:徐蘭沅 楊寶忠 王少卿

四十年代初,我正在讀中學,鬼使神差地被京劇的藝術魅力所征服。當時的京劇名家大都年富力強,用今天的語言來說,我成了少年“追星族”。所追的對象不是歌星、舞星,而是菊壇巨星。又由於小學時能拉兩下京胡,很快加入了京胡“追星族。”由於年齡的關係,老一輩大師如梅雨田、孫佐臣、李佩卿等我沒能趕上。但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這一代正活躍在各種場合。徐蘭沅先生雖然因梅蘭芳輟演不上舞臺了,但他仍上電臺說戲傳藝。今天的“追星族”,大都是以能面見崇拜的明星、得到他們的簽名為最大樂事,我則以“踏跡尋蹤”為手段,目睹大師們神奇表演為目的。並試圖悟出一些道理來。過十八歲以後,更重點迷上了王少卿,為他那豐富多彩獨樹一幟的京二胡所傾倒,成了京二胡的“發燒友”。於是,導致我在讀大學時一度為名票孟廣亨、張嵐、陶默庵等充任客座二胡手,成為出進廣播電臺的常客。

1946年夏天,正好蔣介石六十歲、電臺借題舉辦名家清唱,歷時三天。當代名伶名琴手幾乎全部出場,給了我一次目睹琴界英豪大會師的機會,因為我也以陶默庵二胡手身份擠入了這個十分難得的場合,飽覽了全國名手的表演。

現在,時光已向前行駛了四、五十年,京劇確實處在不太景氣的大氣候中。京胡手們似乎試圖突破其為京劇演員伴奏的唯一功能,而向獨奏、演奏方面進行探索。並與電聲、輕音樂、管絃樂聯姻結合,由伴奏者而昇華為演奏家。這些嘗試,不論其成功與否,其志是可嘉的。為了不數典忘租,回過頭來解剖一下三大琴師(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的藝術風格,仍有其現實意義。溫故知新此之謂也。


三位天才琴師的魅力——徐蘭沅(一)

徐蘭沅

眾所周知,徐蘭沅曾給譚鑫培操琴,又是梅蘭芳鼎盛年代的琴師。他會同王少卿,在梅派唱腔設計和音樂處理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今日的京劇錄音寶庫中,梅蘭芳早中期的作品,都由徐蘭沅操琴。1923~1936年,徐蘭沅操琴,王少卿拉京二胡,錄製了大量的唱片。如果不是抗日戰爭,梅先生不輟演,還會有更精彩的作品。

徐蘭沅的藝術風格和拉奏特徵究在何處?徐先生身量不高。屬於偏小的手,但柔軟性極好,我驚異地發現。他持弓法與多數琴師不同,是用中指無名指共同頂馬尾的方法,因此他裡弦的音質和音量特別豐滿有力,他不大提倡用大松弓,他這樣持弓並未影響外弦的力度。快慢節奏,都十分流暢自如,每個音都很飽滿、滋潤、清澈、明亮,無任何疵點或敗筆。老生、小生、青衣都很擅長。

1948年他在北京電臺持琴講課說戲時,拉奏女起解和小開門時,可以發現他寶刀不老和深厚的功力。他運弓有力,指法處理簡潔嚴謹,無任何賣弄、造作,尤其他的彈打,不密不疏、不俗不火。我們還可以從二十年代梅蘭芳前期《六月雪》反二黃中發現,在京二胡尚未出臺情況下,徐蘭沅一把琴伴奏,既清澈飽滿,又厚實流暢。可以欣賞到一代大師年富力強時的超群功力。因此他桃李滿天下。成為琴界當然導師。諸如黃天麟、李德山、費文治、何順信等,無不直接或間接受徐先生的影響。另外徐蘭沅不只琴藝高深,而且精於制琴工藝,四十年代的“竹蘭軒”,就為琴界提供了不少優質京胡,名噪全國。

原載《中國京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