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遜威:《生死恨》都借鑑了哪些傳統戲的元素?

何遜威:《生死恨》都借鑑了哪些傳統戲的元素?


《生死恨》是梅蘭芳大師中期代表作之一。此劇初稿由齊如山根據明代董應翰《易鞋記》傳奇改編。後由許姬傳執筆整理並更名《生死恨》。1936年2月26日初演於上海天蟾舞臺。其思想性及藝術成就早已有定論,不脛而走。近觀京劇表演藝術家李慧芳老師及梅派再傳弟子李勝素女士的演出以及梅葆玖先生根據梅大師1936年演出音配像,欣賞及學習之餘,深感大師在推陳出新,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所做的貢獻。就其創作淺談體會。

“被擄”原本舞臺是沒有的,此場增加了韓玉娘倉皇奔逃,中箭被俘,有唱有做,近似傳統戲《長坂坡》糜夫人中箭場面。梅大師早年曾多次與武生宗師楊小樓合演《長坂坡》,堪稱珠聯壁合,韓玉娘中箭自然駕輕就熟。

“鬻婚”劇中人瞿士錫續娶,脫胎於《硃砂痣》中“借紅燈觀嬌娘……”一場,但在唱腔藝術、人物安排中又有不同,而以韓玉娘為主,其中西皮二六已為梅派主要唱段之一,廣泛流傳。


“夜遁”韓玉娘逃出尼庵,唱快板,邊唱邊走園場,借用《御碑亭》孟月華的“滑步”,身段美妙而輕盈,不落熟套,確是高手創造。

“夜訴”為該劇重點場次,由徐蘭沅先生設計,幕內起叫頭二簧導板,接唱散板,回龍,慢板,原板,散板,整套唱腔,新穎別緻,過去舞臺上沒有人用過,唱腔由徐蘭沅,王少卿先生反覆精心設計,膾炙人口,風靡至今。參照老戲《逍遙津》,雖然漢獻帝與韓玉娘身份不同,但悲涼感慨的意境似有相同處,再加上旦角富貴衣,藉助三孃教子的紡車,以及孤燈等道具,更烘托出劇中人淒涼的身世,形象高大而有分量。塑造了一個古代愛國女性形象。

“夢幻”舞臺上夜訴、夢幻為一場,韓玉娘夢中見程鵬舉接其上任,悲喜交加,歡慰登程,場面奏萬年歡曲牌,借鑑於崑曲《痴夢》表演藝術。梅大師崑曲功底深厚,表演細膩,得未曾有。(此場韓玉娘切忌“揉眼”,否則即失去夢幻意境)“遇尋”韓玉娘遇趙尋,又參照《武家坡》,《汾河灣》的舞臺調度,當拿到程鵬舉鞋後所唱“拋血淚魂夢繞肝腸痛斷”,不但唱腔優美,唱詞頗具文學藝術價值。

“重圓”韓玉娘臨終所唱反四平及散板,很能表達劇中人臨危時如泣如訴的情感,舞臺設計又參照了譚派名劇《洪羊洞》楊六郎臨終時的催人淚下的情景,感人至深。


1947年應名導演費穆邀請,1948年6月27日於上海正式開拍我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生死恨》,由於電影拍攝與舞臺不同,又經許姬傳先生根據舊本重新整理、潤色,即今之新本《生死恨》,其中電影中尚有“磨房”一場,唱西皮原板“自從為奴在番營,蓬首垢面受苦辛,買賣奴隸家國恨,任他宰割比畜生,皮鞭打來鮮血淋,一死艱難且偷生,王師北伐何日進,父母的冤仇海樣深”。可惜由於影片結構,接片時刪去,也未留有音響。

總觀上述,梅派藝術博大精深,功底深厚,並涉及京劇各行當,融京昆藝術於一爐。此外梅大師早期與楊小樓,譚鑫培等合作,對他以後創造梅派藝術影響很大,新老觀眾,內外行均能接受及肯定,並不斷聽取意見,不斷改進,這種對藝術的忠誠及創作手法和精神仍值得我們學習。

《生死恨》問世已67年,仍能成為梅派代表作,並受到廣大觀眾歡迎,其因素甚多,本人認為上述原因是主要的。

中國京劇 2003-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