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天才琴师的魅力——徐兰沅(一)


三位天才琴师的魅力——徐兰沅(一)

左起:徐兰沅 杨宝忠 王少卿

四十年代初,我正在读中学,鬼使神差地被京剧的艺术魅力所征服。当时的京剧名家大都年富力强,用今天的语言来说,我成了少年“追星族”。所追的对象不是歌星、舞星,而是菊坛巨星。又由于小学时能拉两下京胡,很快加入了京胡“追星族。”由于年龄的关系,老一辈大师如梅雨田、孙佐臣、李佩卿等我没能赶上。但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这一代正活跃在各种场合。徐兰沅先生虽然因梅兰芳辍演不上舞台了,但他仍上电台说戏传艺。今天的“追星族”,大都是以能面见崇拜的明星、得到他们的签名为最大乐事,我则以“踏迹寻踪”为手段,目睹大师们神奇表演为目的。并试图悟出一些道理来。过十八岁以后,更重点迷上了王少卿,为他那丰富多彩独树一帜的京二胡所倾倒,成了京二胡的“发烧友”。于是,导致我在读大学时一度为名票孟广亨、张岚、陶默庵等充任客座二胡手,成为出进广播电台的常客。

1946年夏天,正好蒋介石六十岁、电台借题举办名家清唱,历时三天。当代名伶名琴手几乎全部出场,给了我一次目睹琴界英豪大会师的机会,因为我也以陶默庵二胡手身份挤入了这个十分难得的场合,饱览了全国名手的表演。

现在,时光已向前行驶了四、五十年,京剧确实处在不太景气的大气候中。京胡手们似乎试图突破其为京剧演员伴奏的唯一功能,而向独奏、演奏方面进行探索。并与电声、轻音乐、管弦乐联姻结合,由伴奏者而升华为演奏家。这些尝试,不论其成功与否,其志是可嘉的。为了不数典忘租,回过头来解剖一下三大琴师(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的艺术风格,仍有其现实意义。温故知新此之谓也。


三位天才琴师的魅力——徐兰沅(一)

徐兰沅

众所周知,徐兰沅曾给谭鑫培操琴,又是梅兰芳鼎盛年代的琴师。他会同王少卿,在梅派唱腔设计和音乐处理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今日的京剧录音宝库中,梅兰芳早中期的作品,都由徐兰沅操琴。1923~1936年,徐兰沅操琴,王少卿拉京二胡,录制了大量的唱片。如果不是抗日战争,梅先生不辍演,还会有更精彩的作品。

徐兰沅的艺术风格和拉奏特征究在何处?徐先生身量不高。属于偏小的手,但柔软性极好,我惊异地发现。他持弓法与多数琴师不同,是用中指无名指共同顶马尾的方法,因此他里弦的音质和音量特别丰满有力,他不大提倡用大松弓,他这样持弓并未影响外弦的力度。快慢节奏,都十分流畅自如,每个音都很饱满、滋润、清澈、明亮,无任何疵点或败笔。老生、小生、青衣都很擅长。

1948年他在北京电台持琴讲课说戏时,拉奏女起解和小开门时,可以发现他宝刀不老和深厚的功力。他运弓有力,指法处理简洁严谨,无任何卖弄、造作,尤其他的弹打,不密不疏、不俗不火。我们还可以从二十年代梅兰芳前期《六月雪》反二黄中发现,在京二胡尚未出台情况下,徐兰沅一把琴伴奏,既清澈饱满,又厚实流畅。可以欣赏到一代大师年富力强时的超群功力。因此他桃李满天下。成为琴界当然导师。诸如黄天麟、李德山、费文治、何顺信等,无不直接或间接受徐先生的影响。另外徐兰沅不只琴艺高深,而且精于制琴工艺,四十年代的“竹兰轩”,就为琴界提供了不少优质京胡,名噪全国。

原载《中国京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