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都知道杨宝忠先生的京胡琴艺好,可究竟要向他学习什么?

都知道杨宝忠先生的京胡琴艺好,可究竟要向他学习什么?

杨宝忠

杨宝忠在京剧界的名声,有时超过某些演员,当时一些青年人简直听得如醉如痴。可以不夸张地说,有不少人买票听戏是冲着杨宝忠去的。如果戏报上登出:“特请杨宝忠操琴”。肯定可以增加票房收入。

1943年唐山票友马雄先生获老生冠军后,在长安戏院彩喝《宝莲灯》就特约杨宝忠操琴。一段快三眼下来,产生了轰动效应,马雄先生沾光不少。他伴奏时,在下场门台前,占显眼的位置、出场就是碰头好。他答谢致意。他确实为“绿叶”地位的琴师这一行扬眉吐了气。他不只六场通透,而且学贯中西。他的小提琴技艺也是著称的。这在当时琴师中是十分突出的。他的自然条件和徐兰沅正好相反,身材是细高挑儿,他细长的手指,和徐兰沅更不同。他的持弓法是今日最常见的方法,他也不提倡用较松的琴弓。


都知道杨宝忠先生的京胡琴艺好,可究竟要向他学习什么?


杨宝忠堪称京胡艺术的锐意创新者,不只在伴奏套路上新颖别致,而且在音色上产生了质的变化,揉进了小提琴的某些特色。他右手十分自如、放松,左手的长手指,给他创造了极其灵活便利的条件。不只如此,他的胡琴保持得锃亮发光。视觉听觉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但是,杨宝忠京胡的魅力核心究在哪里呢?他在当时《三六九》杂志上,发表过连载文章,叙述他锻炼发展的经历。大多数人常常理解为宗杨宝忠就是重复他的《洪羊洞》《击鼓骂曹》《文昭关》等快节奏套路,再加上变奏“小开门”。这些都拿下来,就具备“杨派”风格了。实际并不尽然,快弓套路只是个表面现象,而核心是杨宝忠的舒展、从容、轻松的风格,以及高人一等的音质、音色。玲珑剔透水晶般的水音。只要留心他的慢弓,就可以了解到他快慢弓都是造诣超人的。


他在《游龙戏凤》中,把平稳不易讨俏的四平调,处理得别具风味,他把一个特简单的“八岔”曲牌,演奏得余味无穷。他为旦角李凤姐伴奏的收腔尾音,拖长很多,柔美滋润至极。凤姐收腔完毕,而琴音仍如涓滑细流。这种功力,从另一角度可以看到杨宝忠的技艺特征。难怪许多著名琴师在谈及杨宝忠时,无不赞其高超功力和艺术造诣。


当然还要看到另外一个方面,徐兰沅杨宝忠时代,京胡中尚无“泛音”出台。琴手们尽量用强音头来避免“泛音、“破音”出现,至于利用“泛音”来达到更强的音响效果的想法和做法尚不流行。正象美声唱法的男声不允许筛破锣嗓音出现一样。而今天,通俗男歌手扯起破锣喉咙独树另一风格,和京胡中的强大泛音几乎同出一辙。这可能是世界大潮流对民族音乐的渗透,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这就不属于杨宝忠京胡魅力范围之中的事了。十年动乱使不少艺术家不幸去世,也包括在天津戏校传艺的杨宝忠大师。我们今天回顾他在京剧音乐方面的重大突破和贡献,也是有深远意义的。

原载《中国京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