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造不出玻璃,为何考古却出土了大量“玻璃器皿”?

用户3708573195


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是最早发明玻璃的地区,中国古代玻璃(曾称为“璆(qiú)琳”、“琉璃”、“药玉”、“料”等)的出现时间比它们晚,但并不是造不出玻璃。

我国最早的玻璃属于含碱钙硅酸盐玻璃,以氧化钾为助溶剂,是从原始瓷釉发展过来的,后期是以氧化铅和氧化钾为主要助溶剂,成为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钾硅酸盐玻璃。

西周至东汉时期,我国玻璃器的发展比较缓慢,种类单一,使用面并不广泛,透明度低,制作上追求类似于玉质的特点。如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玻璃璧,颜色呈米黄色,圆形扁体,中间有圆孔,表面饰以谷纹,形制与纹饰,与当时的玉璧相同,制作规整,精美!


由于我国的铸造业非常发达,因此玻璃器借用了铸造的手段。河北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玻璃盘,就是用浇铸法成型的经典作品,它的器型规矩、色泽匀净,但杂质较多。


此后在吸收西方玻璃工艺的基础上,我国古代的玻璃制作技术也逐渐成熟,出现了不含钡的高铅玻璃,器型多仿自当时的瓷器。比如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椭圆形绿玻璃瓶,采用吹制法制成,器壁极薄。经化验,其质地为高铅玻璃和碱玻璃,是中国自己制造的玻璃器,反映了隋代玻璃制造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玻璃茶盏及茶托,系典型的北方瓷碗形状,因公元9世纪饮茶之风尚未西传,故茶具应为国产玻璃无疑,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玻璃茶具,也是当时中国玻璃器制造的最高水平。


元明清时出现了官办的玻璃生产机构,由于当时玻璃器在中国已经较为普及,不在属于珍贵物品,因此,墓葬中出土不多。现存传世品大多为高级的工艺陈设品,如故宫藏这件黄色玻璃菊瓣式渣斗。颜色艳丽而润泽,色度均匀,造型美观,小巧,是清代早期玻璃器中的佳作。


相比于国产的玻璃,西方玻璃一般都是钠钙玻璃,其助溶剂成分为氧化钠和氧化钙,因而与我国自产的玻璃在物理特性上存在强烈的反差。

西方的玻璃器最晚在战国早期便已经传入中国,比如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畅行无阻,西方的玻璃器更是被视为珍宝,源源不断的进入中国,在考古发掘中,这些玻璃器主要出土于高等级贵族墓和佛教寺院遗址中。

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辽宁北票市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鸭形玻璃注,以吹制法制成,造型奇特别致,是罗马玻璃器中罕见的珍品。


北周重臣李贤墓出土的玻璃碗,原料纯净,纹饰独特,是古代玻璃的精品。其材质为钠钙玻璃,与波斯萨珊玻璃成分一致;从装饰风格看,属于萨珊风格的玻璃器。


这件隋代的玻璃细颈瓶,为无模吹制而成,小巧玲珑,技术娴熟。器腹上凸起的圆形饰为萨珊玻璃上的常见装饰。


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八瓣团花描金蓝琉璃盘,吹塑成型,纹饰镌刻,描金。这种在制成的器形上打磨、刻画纹样,再在纹样上描金的刻花玻璃器,国内罕见,是伊斯兰玻璃器中的早期作品。


天津市独乐寺上层塔室出土的这件玻璃瓶,呈半透明状,经化学分析,属于钙钠玻璃,与西亚地区的玻璃成分相似,是典型的伊斯兰玻璃制品。


注: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四库全叔


谁说中国古代造不出玻璃,只是相对于瓷器玻璃显得太不实用就被淘汰了。一个方面是取材,瓷土很多地方都有,而且量大容易获得。烧造玻璃需要纯度较高的二氧化硅,自然界中相对少,而且加工麻烦。另一个方面是实用性上来讲,玻璃不比瓷器好用。玻璃容易碎,即使不碎磕个口子也不能用了容易划到。而且玻璃导热快,容易烫手。所以渐渐的玻璃就被淘汰掉了


道亦有盗


中国发现最早的玻璃器始于春秋末、战国初。

这个时期的玻璃器数量少,品种单一,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剑格上的小块玻璃。战国早期的玻璃器数量有所增加,仍以蜻蜓眼等小型珠饰为主。

战国中晚期玻璃器的数量及品种增加,除了珠、管小型装饰品外,增添了璧、剑饰、印章等典型中国式样的玻璃器,这个时期一般的士和庶民也可以用玻璃器随葬。
汉代玻璃器继承了战国玻璃器的传统,数量和品种都有所增加,并开始制造玻璃容器。东汉初年的墓葬中还发现有罗马玻璃。西汉玻璃器玻璃璧分布范围较广,器形一般大于战国璧。东汉玻璃器以广东、广西墓葬中所发现的较多,以单色玻璃珠为主,还有少量的玻璃耳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玻璃制造和西方玻璃进口到中国的一个重要时期。

根据考古资料,最迟在北魏时期,中国已掌握玻璃吹制技术,可以吹制器形较大的薄壁玻璃容器。玻璃成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汉代常见的铅钡玻璃不再出现,代之而起的是不含钡的高铅玻璃和钾玻璃。这时期的玻璃器比较常见的是玻璃珠、环等小型装饰品

中国唐代玻璃器继承了隋代的传统,有高铅玻璃和碱玻璃两种类型。宋代玻璃器数量、品种增多,但质量并没有超过隋唐产品,以高铅玻璃和钾玻璃为主。西方玻璃器仍然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尤其在晚唐和宋辽时期,精美的伊斯兰玻璃器皿曾大量输入中国。玻璃舍利瓶是唐代玻璃的代表作。葫芦瓶是宋代最常见的玻璃器。辽代墓葬中也出土有典型的伊斯兰玻璃。中国还没有发现早于宋代的玻璃作坊遗址

中国元、明、清时期玻璃生产更加普及。清康熙时清宫设玻璃厂,集中了山东颜神镇和广州的优秀工匠,使用西方传教士和技术人员,引进西欧玻璃制造技术,创造了一大批玻璃新品种。元代和明代的玻璃器生产文献中都有记载。元时已设立了制造玻璃的官办作坊,玻璃生产保持有较高的水平。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当时玻璃制作的全过程。明代墓葬中出土的玻璃器不多,仅有玻璃围棋子和玻璃带板。

这是由于玻璃器已在民间普及,达官贵人不再珍爱的缘故。

清代玻璃器除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外,已知的民间玻璃产地还有山东博山、广州、北京和苏州等地。博山在光绪年间每年向外地输出玻璃品 7千余担,产品有青帘、佩玉、屏风、棋子、念珠、鱼瓶、簪珥、葫芦、砚滴、佛眼等几十种。有些玻璃珠饰曾出口到东南亚各国,有些珠子还被转销到北美洲,受到印第安人的欢迎。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成立,清亡(1911)时止,在长达两百多年中制造了大量玻璃器。西方传教士汪执中、纪文等人都曾参与并指导内廷的玻璃生产。康熙时的玻璃器浑朴简古,已能生产水晶玻璃、洒金蓝玻璃和套色玻璃,今故宫博物院藏有 1件带“康熙御制”刻款的玻璃水丞。乾隆时的玻璃器型华丽,花纹精美,是清代玻璃生产的极盛时代。当时已能生产金星玻璃、缠丝玻璃和三、四种颜色的套色玻璃。

装饰技法多采用雕刻、描彩、泥金和珐琅彩,代表性的作品有“古月轩”鼻烟壶、缠丝玻璃瓶等。嘉庆以后,清宫玻璃走向下坡路,器物颜色混浊,器型不正,雕刻粗糙,款识潦草。由于清宫玻璃器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工艺精美,所以深受各国人民的赞赏。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大博物馆都收藏有中国清代宫廷玻璃器,尤其是乾隆时期的作品。


蓝翼制作金牌经纪人


不要怀疑古人的智商,秦始皇地宫那部马车无论是埃及中东还是罗马帝国的马车都无法相比。虽然琉璃由西域传入但工艺不输任何国家,琉琉也主要是由宫廷作坊生产的产量不多一直到清代,原料在中国也很丰富只是现在仿品也多了起来,几个月前一个朋友拿来一只琉璃佛精美的工艺让人爱不释手,开口十八万可是那声音和颜色就不敢让人恭维了。许多文物是要有缘分的早期琉璃不值钱150元1件古董店的老板还要赖给我,今天满大街还难找。


老衲不怀春


两个原因:一个是丝绸之路传入,二是春秋战国时期也产铅钡玻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