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造不出玻璃,為何考古卻出土了大量“玻璃器皿”?

用戶3708573195


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是最早發明玻璃的地區,中國古代玻璃(曾稱為“璆(qiú)琳”、“琉璃”、“藥玉”、“料”等)的出現時間比它們晚,但並不是造不出玻璃。

我國最早的玻璃屬於含鹼鈣硅酸鹽玻璃,以氧化鉀為助溶劑,是從原始瓷釉發展過來的,後期是以氧化鉛和氧化鉀為主要助溶劑,成為鉛鋇硅酸鹽玻璃和鉀硅酸鹽玻璃。

西周至東漢時期,我國玻璃器的發展比較緩慢,種類單一,使用面並不廣泛,透明度低,製作上追求類似於玉質的特點。如長沙出土的戰國時期玻璃璧,顏色呈米黃色,圓形扁體,中間有圓孔,表面飾以谷紋,形制與紋飾,與當時的玉璧相同,製作規整,精美!


由於我國的鑄造業非常發達,因此玻璃器借用了鑄造的手段。河北滿城漢墓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玻璃盤,就是用澆鑄法成型的經典作品,它的器型規矩、色澤勻淨,但雜質較多。


此後在吸收西方玻璃工藝的基礎上,我國古代的玻璃製作技術也逐漸成熟,出現了不含鋇的高鉛玻璃,器型多仿自當時的瓷器。比如隋代李靜訓墓出土的橢圓形綠玻璃瓶,採用吹製法製成,器壁極薄。經化驗,其質地為高鉛玻璃和鹼玻璃,是中國自己製造的玻璃器,反映了隋代玻璃製造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玻璃茶盞及茶托,系典型的北方瓷碗形狀,因公元9世紀飲茶之風尚未西傳,故茶具應為國產玻璃無疑,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玻璃茶具,也是當時中國玻璃器製造的最高水平。


元明清時出現了官辦的玻璃生產機構,由於當時玻璃器在中國已經較為普及,不在屬於珍貴物品,因此,墓葬中出土不多。現存傳世品大多為高級的工藝陳設品,如故宮藏這件黃色玻璃菊瓣式渣鬥。顏色豔麗而潤澤,色度均勻,造型美觀,小巧,是清代早期玻璃器中的佳作。


相比於國產的玻璃,西方玻璃一般都是鈉鈣玻璃,其助溶劑成分為氧化鈉和氧化鈣,因而與我國自產的玻璃在物理特性上存在強烈的反差。

西方的玻璃器最晚在戰國早期便已經傳入中國,比如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與暢行無阻,西方的玻璃器更是被視為珍寶,源源不斷的進入中國,在考古發掘中,這些玻璃器主要出土於高等級貴族墓和佛教寺院遺址中。

如魏晉南北朝時期,遼寧北票市北燕馮素弗墓出土的鴨形玻璃注,以吹製法製成,造型奇特別緻,是羅馬玻璃器中罕見的珍品。


北周重臣李賢墓出土的玻璃碗,原料純淨,紋飾獨特,是古代玻璃的精品。其材質為鈉鈣玻璃,與波斯薩珊玻璃成分一致;從裝飾風格看,屬於薩珊風格的玻璃器。


這件隋代的玻璃細頸瓶,為無模吹制而成,小巧玲瓏,技術嫻熟。器腹上凸起的圓形飾為薩珊玻璃上的常見裝飾。


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的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吹塑成型,紋飾鐫刻,描金。這種在製成的器形上打磨、刻畫紋樣,再在紋樣上描金的刻花玻璃器,國內罕見,是伊斯蘭玻璃器中的早期作品。


天津市獨樂寺上層塔室出土的這件玻璃瓶,呈半透明狀,經化學分析,屬於鈣鈉玻璃,與西亞地區的玻璃成分相似,是典型的伊斯蘭玻璃製品。


注:文中照片皆為作者四庫全叔拍攝。


四庫全叔


誰說中國古代造不出玻璃,只是相對於瓷器玻璃顯得太不實用就被淘汰了。一個方面是取材,瓷土很多地方都有,而且量大容易獲得。燒造玻璃需要純度較高的二氧化硅,自然界中相對少,而且加工麻煩。另一個方面是實用性上來講,玻璃不比瓷器好用。玻璃容易碎,即使不碎磕個口子也不能用了容易劃到。而且玻璃導熱快,容易燙手。所以漸漸的玻璃就被淘汰掉了


道亦有盜


中國發現最早的玻璃器始於春秋末、戰國初。

這個時期的玻璃器數量少,品種單一,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劍格上的小塊玻璃。戰國早期的玻璃器數量有所增加,仍以蜻蜓眼等小型珠飾為主。

戰國中晚期玻璃器的數量及品種增加,除了珠、管小型裝飾品外,增添了璧、劍飾、印章等典型中國式樣的玻璃器,這個時期一般的士和庶民也可以用玻璃器隨葬。
漢代玻璃器繼承了戰國玻璃器的傳統,數量和品種都有所增加,並開始製造玻璃容器。東漢初年的墓葬中還發現有羅馬玻璃。西漢玻璃器玻璃璧分佈範圍較廣,器形一般大於戰國璧。東漢玻璃器以廣東、廣西墓葬中所發現的較多,以單色玻璃珠為主,還有少量的玻璃耳璫。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玻璃製造和西方玻璃進口到中國的一個重要時期。

根據考古資料,最遲在北魏時期,中國已掌握玻璃吹制技術,可以吹制器形較大的薄壁玻璃容器。玻璃成分也發生了較大變化,漢代常見的鉛鋇玻璃不再出現,代之而起的是不含鋇的高鉛玻璃和鉀玻璃。這時期的玻璃器比較常見的是玻璃珠、環等小型裝飾品

中國唐代玻璃器繼承了隋代的傳統,有高鉛玻璃和鹼玻璃兩種類型。宋代玻璃器數量、品種增多,但質量並沒有超過隋唐產品,以高鉛玻璃和鉀玻璃為主。西方玻璃器仍然受到上層社會的歡迎,尤其在晚唐和宋遼時期,精美的伊斯蘭玻璃器皿曾大量輸入中國。玻璃舍利瓶是唐代玻璃的代表作。葫蘆瓶是宋代最常見的玻璃器。遼代墓葬中也出土有典型的伊斯蘭玻璃。中國還沒有發現早於宋代的玻璃作坊遺址

中國元、明、清時期玻璃生產更加普及。清康熙時清宮設玻璃廠,集中了山東顏神鎮和廣州的優秀工匠,使用西方傳教士和技術人員,引進西歐玻璃製造技術,創造了一大批玻璃新品種。元代和明代的玻璃器生產文獻中都有記載。元時已設立了製造玻璃的官辦作坊,玻璃生產保持有較高的水平。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記載了當時玻璃製作的全過程。明代墓葬中出土的玻璃器不多,僅有玻璃圍棋子和玻璃帶板。

這是由於玻璃器已在民間普及,達官貴人不再珍愛的緣故。

清代玻璃器除清宮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外,已知的民間玻璃產地還有山東博山、廣州、北京和蘇州等地。博山在光緒年間每年向外地輸出玻璃品 7千餘擔,產品有青帘、佩玉、屏風、棋子、念珠、魚瓶、簪珥、葫蘆、硯滴、佛眼等幾十種。有些玻璃珠飾曾出口到東南亞各國,有些珠子還被轉銷到北美洲,受到印第安人的歡迎。清宮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成立,清亡(1911)時止,在長達兩百多年中製造了大量玻璃器。西方傳教士汪執中、紀文等人都曾參與並指導內廷的玻璃生產。康熙時的玻璃器渾樸簡古,已能生產水晶玻璃、灑金藍玻璃和套色玻璃,今故宮博物院藏有 1件帶“康熙御製”刻款的玻璃水丞。乾隆時的玻璃器型華麗,花紋精美,是清代玻璃生產的極盛時代。當時已能生產金星玻璃、纏絲玻璃和三、四種顏色的套色玻璃。

裝飾技法多采用雕刻、描彩、泥金和琺琅彩,代表性的作品有“古月軒”鼻菸壺、纏絲玻璃瓶等。嘉慶以後,清宮玻璃走向下坡路,器物顏色混濁,器型不正,雕刻粗糙,款識潦草。由於清宮玻璃器具有獨特的中國風格,工藝精美,所以深受各國人民的讚賞。歐洲和北美的一些大博物館都收藏有中國清代宮廷玻璃器,尤其是乾隆時期的作品。


藍翼製作金牌經紀人


不要懷疑古人的智商,秦始皇地宮那部馬車無論是埃及中東還是羅馬帝國的馬車都無法相比。雖然琉璃由西域傳入但工藝不輸任何國家,琉琉也主要是由宮廷作坊生產的產量不多一直到清代,原料在中國也很豐富只是現在仿品也多了起來,幾個月前一個朋友拿來一隻琉璃佛精美的工藝讓人愛不釋手,開口十八萬可是那聲音和顏色就不敢讓人恭維了。許多文物是要有緣分的早期琉璃不值錢150元1件古董店的老闆還要賴給我,今天滿大街還難找。


老衲不懷春


兩個原因:一個是絲綢之路傳入,二是春秋戰國時期也產鉛鋇玻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