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员的演唱与琴师的伴奏风格统一、相得益彰

京剧演员的演唱与琴师的伴奏风格统一、相得益彰


在京剧艺术中,演员的演唱与琴师的伴奏,各自风格的形成是统一的,相互风格的影响是统一的。

没有优秀表演大师,好琴师也空怀绝技:没有好琴师,表演大师也不得施展。

经典京剧艺术品的形成,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就是京剧表演大师和京胡伴奏大师。这是戏曲京剧的一大特点。 

从各大流派名角与名琴师的比较中,可以得出更多的感悟。 

“梅派”大师梅兰芳的唱腔风格的“十六字令”是:典雅端庄、圆润大方、雍容华贵、简练凝 重。而梅先生早年的琴师徐兰沅的伴奏风格的“十六字令”是:平稳大方、圆润浓厚、饱满纯净、章法严谨。

从这一对比中,我们看出,梅兰芳演唱风格与徐兰沅的伴奏风格是同一的:演唱的“典雅”得 力于伴奏的“大方”,演唱的“端庄”得力于伴奏的“平稳”,演唱的“雍容华贵”得力于伴奏的 “饱满纯净”,演唱的“简练凝重”得力于伴奏的“章法严谨”。我们还可以看出,梅兰芳演唱风 格的形成和徐兰沅伴奏风格的形成是统一的:演唱的“端庄”要求伴奏的“平稳”,伴奏越是“平稳”,演唱越“端庄”;演唱的“凝重”必然要求伴奏的“严谨”,伴奏越是“严谨”,演唱越是 “凝重”。这种“同一”性与 “统一” 性,如果再从“演”“伴”的艺术关联中进行思考,可以 近一步地认识到琴师为丰富、发展演唱风格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梅派”的代表剧目很多,例如,《霸王别姬》《宇宙锋》《贵妃醉酒》《生死恨》《穆桂英 挂帅》《太真外传》《凤还巢》等等。梅兰芳早年的琴师徐兰沅先生是和梅先生合作最长的琴师。徐先生少年时先是学演员,演的是武小花脸,因患关节炎而改习京胡。徐先生从小就喜欢京胡,人 又聪明勤奋,很快就掌握了京胡的演奏技巧。到了青年时代他开始为京剧老生泰斗谭鑫培先生操 琴,直到谭先生病故之后才与梅兰芳先生合作,共28年。徐先生不但是位京胡大师,而且六场通透。所谓“六场通透”就是指对文场的乐器如京胡、月琴、三弦,以及武场的打击乐器司鼓、大锣 和小锣都能通晓。徐先生的鼓尤其打得好。此外,徐先生还是个戏曲教育家,他培养了不少好琴  师,例如,马连良的琴师李慕良等。徐先生又是个戏曲音乐家,他创作了不少新的唱腔和曲牌。例如,《生死恨》《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等等,还编过许多现代戏的唱腔。他还著书描述他的操琴生涯,书名为《徐兰沅操琴生活》,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

梅兰芳先生的另一位琴师王少卿先生,早年为父亲王凤卿先生操琴。王凤卿是“通天教主”王瑶卿先生的弟弟。王瑶卿京剧艺术造诣最全面也最广,但是因为嗓音不好很早就退出舞台从事教 学。四大名旦都受过王瑶卿的教导,所以被尊称为“通天教主”。王少卿后来为梅兰芳先生拉二 胡,是京剧二胡的创始人,小名叫“王二片”。徐兰沅先生退休后,王少卿先生就替代徐先生为梅 先生拉京胡。王少卿先生的操琴风格是:平稳有力,饱满扎实,柔中带刚,满弓满调。大体而言,徐兰沅先生比较谨守传统,而王少卿先生有创新改革精神。王先生创作了不少“梅派”剧中的花过门,丰富了伴奏的旋律。但很可惜的是王先生在艺术上比较藏私,他不愿意把自己的操琴艺术和技巧传给别人,在他家里看不到胡琴,更看不到他练琴。根据他家里的保姆透露:王先生都是每天凌晨两点以后,夜深人静时才练琴。如果要想学他的琴艺,只能看他的舞台伴奏和现场演出。


梅先生有两位大师操琴,真是如鱼得水。他们的合作是珠联璧合,“梅派”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与这两位琴师的贡献,功不可没。

梅兰芳的唱腔经过徐、王两位先生多年的研究与创作,形成了“梅派”特有的伴奏方法:运用繁简交替的手法。 

换一个角度,再看看程派程砚秋和他的琴师周长华、唐在圻之间风格互动的关系。

程砚秋演唱风格的“十六字令”是:幽咽婉转,深沉悲壮,若断若续,节奏鲜明。每句的字头多半加重音唱出,他共鸣的方式多用脑后音和喉音,这是其他派演唱比较少用的方法。这种演唱法和程先生自身的嗓音条件有直接关系。因为程先生倒嗓后,嗓子没有亮音,很难演唱像其他派别那 样高亢激昂的唱腔,所以他另辟蹊径改用婉转低回方式来演唱,这样的演唱方式适合表现悲伤的情 绪。程派的剧目多半是悲剧。他的代表作有《锁麟囊》、《窦娥冤》、《鸳鸯冢》、《春闺梦》、《荒山泪》、《文姬归汉》、《青霜剑》等。

如果从张君秋的角度去看,演唱风格和伴奏风格更有一比。

张君秋先生的唱腔风格,继承了梅、程、荀、尚的演唱特点和精华,又吸收了其他传统戏曲如 京韵大鼓的曲调,融合成一体形成“张派”特殊的风格。“张派”艺术以演唱为主,在唱腔的创新方面特别突出。“张派”唱腔的风格是:儒雅大方,华丽甜美,迂回跌宕,声情并茂,旋律新颖别致。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唱段,流传甚广。张派的代表剧目很多,例如,《望江亭》、《西厢记》、《状元媒》、《诗文会》、《楚宫恨》、《春秋配》等。

张君秋先生的琴师何顺信先生,两人合作时间最长,大约有50年,对“张派”艺术的形成与贡献也最大。何先生创作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独特伴奏方法。他每一出戏的唱腔伴奏与过门很少重复,从不一曲多用。简而言之,他为每一出戏都新编不同的唱腔与过门间奏音乐。例如,《女起解》和《祭塔》这两出戏中唱的【二黄慢板】虽是相同的板式,但是何先生编了两套不同的过门间奏音乐。不像其他流派的戏,经常是戏虽不同但依旧采用相同的过门间奏音乐。何先生擅长于融合其他传统戏曲音乐来为京剧编唱腔和过门,给“张派”增加了色彩变化和时代感,同时也形成“张派”特有的伴奏体系。由此可见,京剧演唱和京胡伴奏,是形成京剧风格流派的两大“支柱产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