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按职称加工资好还是按工龄加工资好?

宅心13


到底是还职称增加工资好,还是按工龄增加工资好,这种话题多半会在专业技术人员比较集中的中小学校老师之间,容易引发讨论和想像。专业技术人员的初、中、高级职称名额比例构成是按在岗在编专业技术人员数额核定的,中小学老师干个二三十年,许多人晋升到中级职称最高等级,就停滞不前了,再也迈不过副高这个槛了。只有少数管理人员或者是资历最深的老教师,才可以在退休前获得这一待遇。这对在一线教学岗位担当骨干、主力的年轻、中年教师来讲,是非常不幸的一件事,也是非常无奈的、非议最多的一件事。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就会说:既然职称名额太少,能不能不按职称晋升工资总额,而改为按工龄增加工资?这种说法,其实提出来的人都会后悔。因为如果按工龄增加工资,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老教师都快退休了,只凭年龄优势、教龄优势,就可以拿到最高的工资,更没有年轻人的活路了。虽然到最后,年轻人熬成老年人之后,也可以拿最高的工资,但在工作能力最强、工作质量最高、工作任务最重的时候,享受不到最好的待遇,最后却因老得不能动了,才享受最高待遇,这也是一种讽刺啊。

其实,按工龄增加工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行的教龄津贴制度。上个世纪定下的几块钱的教龄津贴,到现在都没有变过,低得不能再低了,因而倍受争议。现在,河南等省已经提高了教龄津贴待遇,提升为每月10元并按每个教学年10元的幅度增加,相对来讲稍好一些。

按职称增加工资,最起码还能让大家有努力的动力和信心,只要努力提升职称,年轻人也可以享受高工资待遇。以工资待遇为饵,提高行业专业技术的竞争力,也符合大家的理念。如果真的按工龄提高工资,工资与工龄直接挂钩,大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只要混到年龄就可以拿高工资,那谁还干活?这样也不利于促进竞争力,不利于行业发展啊。


职言管语


拿我自己所在单位为例,我们单位共有25人,80%的员工平均年龄40岁,青年员工很少,所以当你以青年员工的身份身处这个大环境,你会觉得没有奔头,工作就那么回事,每天按时上下班,完成好该完成的工作就是万事大吉,只有在每年年底写工作总结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一年又一年,你依旧是一个模样。相比较在企业的同学朋友来说,我缺少了一种憧憬,一股拼劲,一种学习力。我们单位就是按照工龄调整工资级数,你到岁数了,会按照规定给你增加几十块钱,也影响你的年终奖励。年轻员工坐在一起经常会感慨:熬到年纪了,就什么都有了。单位大部分青年员工基本没有什么学习能力,不会因为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问题而去想办法通过学习来增进能力。这种情况对于我们本身来说,会带来什么弊端?当你想辞职的时候,你发现你除了现有的这些本事,其他什么都不会,还不如继续混日子。这种情况对于领导者来说,会带来什么弊端?当你想用人的时候,发现无人可用。所以,我觉得未来,对于工资的调整方法,可以更人性化一点:

1.针对老员工,着重工龄方面的考量增长工资,鼓励职称学习设置奖励。

2.针对青年员工,着重职称学习方面的考量增长工资,鼓励学习,也能够为企业储备更多的人才。

不同年龄层、不同岗位,按实际情况,通过职称和工龄二者更好的相结合,来激发员工知道学习,落实行动,一个单位的学习气氛浓厚,将会带动无数个家庭,从而影响整个社会。


柳涌


按照在职的人员来说,两种都有片面性,有的人虽然职称比较高,其实也是论资排辈婚“混”上去的,不代表有什么高水平,真实能力和职称完全不对等。而工龄本身就是论资排辈,我刚进厂一年多的时候,厂里经常搞技术比武,我连续几年都是本岗位的技术冠军,那些老师傅也比不过我,但是,人家工龄长,那时候涨工资的时候就是按照年限。退休后倒是应该统一,什么职称在退休后没有任何贡献,工龄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可以对工龄给予适当的考虑,但是不必太厚重,每多一年增加30、50的就可以了。


谨言慎行否则封号


退休人员加工资应该按照工龄来加最合理,退休了还有什么职称,你什么都不是了,就是一个退休人员,在职时你有职称比没职称的多拿很多了,退休的人应该按工龄,工资相差不会太大,如果按职称会相差很大,希望国家不管是企业事业单位都应该按工龄来拿退休费,这样大家都拿的差不多,贫富不会悬殊很大。


我快乐67097459


说实话,我们现在的工资制度脱离了现实,有些人得职称,来得五花八门,有没有能力,有关系就行!也没有按照可以高职低聘!有些人有职称没本事!没人品,没贡献,但,工资却高得离谱,这样的制度只会制造矛盾。让人一点都不想再好好工作!所以,在本来就不公平的现实中,再更加不公平,请问,这样的工资改革换位思考一下,你愿意吗?你不国骂?这是不是就违背了改革的初衷?


用户9816816435580



磨盘石500


当然是按工龄加工资好。君不见,职称评定充斥了大量的违规操作,再给他们涨工资,就是错上加错。而工龄相对公正的多,只要在岗一天,毕竟就是为国家服务。工龄长说明为国家付出的多,为国家付出的多就应该获得国家的更多的工资。特别是那些曾经下过乡的老人(1976年前下乡知青),在下乡期间一些人得了各种疾病,至今还病患缠身,更应该给他们重点的加工资。


dzsdzsdzs


如果两个一定要选一个,就我自己个人经历而言,当然是按职称加工资好。

按职说明你的能力是比别人突出的,同样两个人做一职位,一个给公司带来了盈利,一个只是完成公司规定的工作。如果公司还是给相应的工资,这会打击那个给公司带来盈利的员工。而且能力强就意味可以升职,对于那个每天只知道做好自己工作的也会得到启发,也会激发自己的能力去竞争,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如果是按年龄加薪水,对于公司来说只会养出一群没有创造力的团队。而对于员工本身,也是不好的,一直处在舒适区,也会养成惰性。

所以现在很多公司都会推出奖励制度。公司也是为了给自己创造价值,而员工也能激发自己的潜能。


独特与偏爱


加工资是基于综合因素考虑的,无论是按照职称加工资,还是按照工龄加工资,都有失偏颇,而且职称和工龄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

要想彻底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清什么是职称,什么是工龄,以及在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加工资,而不是孤立去看这个问题。

1、什么是职称?价值何在?

职称最初源于职务名称,原来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标志。

后来随着发展,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评价与所担任的岗位相分离,职称的概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所担任岗位称之为“专业技术职务”,简称职务;而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则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来标识,简称职称。

例入:某人是大学老师,这是职务,而他是副教授,这是职称。

对企业来说,你可以认为职称就是这个岗位的“任职资格”。

2、职称有准入门槛,一般与待遇直接挂钩。

国家级职称评审,主要由原人事部,后来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负责的,毫无疑问更权威,也是通行的标准。

国家的职称评审,按不同的系列去划分种类,如高等学校教师系列、卫生技术人员系列、会计专业人员系列等。职称的级别一般分为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四个级别。有部分系列初级可分设为助理级和员级。

职称的取得主要包括认定、评审、国家统一考试、职业资格对应等方式。换句话说,相关职称取得,是要经过统一考试,以及一定职称需要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是有准入门槛的。

在单位,尤其是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岗位的薪酬待遇往往与职称直接挂钩,比方说,教师的职称就直接与教师工资待遇挂钩,高级和中级职称相差很大。“评上和评不上,一个月差六七百元甚至上千元。“

3、工作年限是职称评审的条件之一。

职称评审要看几个条件,最先看评审专业,有些所学专业与申报专业不一致,将无法参与评审。

申报职称一般都有最低学历要求,还有一些关于工作年限的要求,比方说“从事技术工作满3年”等等,换句话说,能够评上职称,许多本身就有工作年限要求的。

这里有一个概念要澄清,即“工作年限”是“工龄”的法律用语。

工龄分为一般工龄和本企业工龄。一般工龄指职工所有的工作、生产时间。本企业工龄也叫连续工龄,指职工在一个单位连续工作的时间。

所以,如果按照工龄计算工资,要区分是一般工龄还是连续工龄。对于企业员工来说,按照一般工龄肯定比较划算,对于企业来说,按照连续工龄给发工资更为实际。

4、对企业来说,按职称加工资为主要方式之一,但要考虑工龄因素。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怎样才能加工资?主要依据什么加工资?

尤其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要讲效益的,加工资主要考虑的是结果导向,换句话说,谁的贡献大、谁的绩效高,谁就理应加工资,这是最主要考虑的因素。

这里体现的根据是“以绩效付薪”。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不考虑职位和职称的因素,职位不用说,职位高、职位关键其内在价值相对越高,有的把这个叫做职位评估。

这里体现的根据是“以职位付薪”。

除此之外,职称就是任职资格,体现岗位上人的能力和水平,是看一个人胜任力的关键,这是岗位匹配的要求,如果不具备任职资格,那是无法胜任岗位工作的。

这里体现的根据是“以能力付薪”。

综上所述,如何定薪、加薪,主要考虑的就是三个方面的因素:绩效、职位、能力。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涵盖了绝大部分内容,起到主导作用。

原因即在于其导向是能力和贡献,而不是资历。因为资历主要考虑的因素是职位和工作年限,简单来说,干的时间越长,职位越高,资历越老,拿的工资越高。

这种现象在以前的日本企业年功序列制当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即员工一辈子在一家公司终老,不存在被辞退的风险。

不过,也要具体看每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如果想留住老员工,希望老员工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余热,适当的考虑加入“工龄工资”这一项,有助于实现企业用老员工的目的。

因此,最后总结一句话:按职称加工资还是按工龄加工资,都不是最佳选项,而是要综合考虑薪酬给付依据,对员工进行综合性评判,结合职位、贡献、能力、职称和工龄等因素,给到最合理的方案。

我是@喻派职言,今日头条签约作者,以上内容均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和抄袭。

喻派职言


你好,我是小军师一枚,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职称与工龄是薪酬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有一些人想拉开差距有一些人想缩小差距。很多BOSS在面临薪酬调整时都会因为以上两者犯同样的错误,以下为小军师的浅薄:

一、职称在职场的作用:

众所周知,所谓职称是某一领域的专业性,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标志。

如果用价值等式换算的话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入门

所以作为公司来讲,如果是对专业能力要求很高的岗位按职称确定薪资标准也没有错,职称越高的人代表其领域性越强,就值得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薪酬。

其次,中国的很多职称都有严格的工作经验要求,大部分高级职称都需要具备5-8年的工作经验才可以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考试。

这样我们也可以用一个模拟小公式来理解:职业经理人与职称的关系员工(1-2年)

二、工龄在日常工作应用的表现:

工龄,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员工进入公司的时间,通常以年为计算单位。抛开职称不说,广义上来讲,工龄决定劳动者的技能熟练程度。

但在具体的岗位管理过程中,由于工种的不同,没办法用工龄来衡量一个人的劳动价值,例如:装卸工、流水线员工、快餐馆服务员等基础岗位(无岗位歧视意思),这些岗位专业技能要求低,工作内容单一,员工轮换性强,人员招聘较快,(但是今年的新冠疫情会改变部分地区的用工结构,以后再谈)。工龄可以作为该员工在岗位劳动时间及做出贡献的长短,越稳定的员工越值得公司培养,但不是衡量薪酬标准的全部甚至是很小一部分。

例:阿里巴巴每年裁员1000名工作十年以上员工,马云回应称:“这两天跟我讲的最多的是:别人裁员都是直接裁,阿里巴巴裁员是每年向社会输送1000人。如果你没有独特的思考能力,你会认为这是对的”;腾讯马化腾表明:裁掉部分35岁以上中层;

所以,以上所述,大部分行业规则依然是职称=薪酬,但没有任何一个公司可以说明工龄=薪酬,如果坐以待毙,那么工龄只能说明你离被淘汰的时间又近了一步。

在此,提醒所有的BOSS,社会及行业的迭代速度在不断的加快,如果没有好的管理方法,那么不可能留得住人才。按职称增加薪水与按工龄增加薪水只是留住人才的手段,如何均衡两者产生的效应,只能是各个BOSS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总之,企业的根本是发展不是手段。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