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按職稱加工資好還是按工齡加工資好?

宅心13


到底是還職稱增加工資好,還是按工齡增加工資好,這種話題多半會在專業技術人員比較集中的中小學校老師之間,容易引發討論和想像。專業技術人員的初、中、高級職稱名額比例構成是按在崗在編專業技術人員數額核定的,中小學老師幹個二三十年,許多人晉升到中級職稱最高等級,就停滯不前了,再也邁不過副高這個檻了。只有少數管理人員或者是資歷最深的老教師,才可以在退休前獲得這一待遇。這對在一線教學崗位擔當骨幹、主力的年輕、中年教師來講,是非常不幸的一件事,也是非常無奈的、非議最多的一件事。

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就會說:既然職稱名額太少,能不能不按職稱晉升工資總額,而改為按工齡增加工資?這種說法,其實提出來的人都會後悔。因為如果按工齡增加工資,會造成更大的不公平。老教師都快退休了,只憑年齡優勢、教齡優勢,就可以拿到最高的工資,更沒有年輕人的活路了。雖然到最後,年輕人熬成老年人之後,也可以拿最高的工資,但在工作能力最強、工作質量最高、工作任務最重的時候,享受不到最好的待遇,最後卻因老得不能動了,才享受最高待遇,這也是一種諷刺啊。

其實,按工齡增加工資,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行的教齡津貼制度。上個世紀定下的幾塊錢的教齡津貼,到現在都沒有變過,低得不能再低了,因而倍受爭議。現在,河南等省已經提高了教齡津貼待遇,提升為每月10元並按每個教學年10元的幅度增加,相對來講稍好一些。

按職稱增加工資,最起碼還能讓大家有努力的動力和信心,只要努力提升職稱,年輕人也可以享受高工資待遇。以工資待遇為餌,提高行業專業技術的競爭力,也符合大家的理念。如果真的按工齡提高工資,工資與工齡直接掛鉤,大家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只要混到年齡就可以拿高工資,那誰還幹活?這樣也不利於促進競爭力,不利於行業發展啊。


職言管語


拿我自己所在單位為例,我們單位共有25人,80%的員工平均年齡40歲,青年員工很少,所以當你以青年員工的身份身處這個大環境,你會覺得沒有奔頭,工作就那麼回事,每天按時上下班,完成好該完成的工作就是萬事大吉,只有在每年年底寫工作總結的時候,你才會發現,一年又一年,你依舊是一個模樣。相比較在企業的同學朋友來說,我缺少了一種憧憬,一股拼勁,一種學習力。我們單位就是按照工齡調整工資級數,你到歲數了,會按照規定給你增加幾十塊錢,也影響你的年終獎勵。年輕員工坐在一起經常會感慨:熬到年紀了,就什麼都有了。單位大部分青年員工基本沒有什麼學習能力,不會因為自己在工作過程中發現了問題而去想辦法通過學習來增進能力。這種情況對於我們本身來說,會帶來什麼弊端?當你想辭職的時候,你發現你除了現有的這些本事,其他什麼都不會,還不如繼續混日子。這種情況對於領導者來說,會帶來什麼弊端?當你想用人的時候,發現無人可用。所以,我覺得未來,對於工資的調整方法,可以更人性化一點:

1.針對老員工,著重工齡方面的考量增長工資,鼓勵職稱學習設置獎勵。

2.針對青年員工,著重職稱學習方面的考量增長工資,鼓勵學習,也能夠為企業儲備更多的人才。

不同年齡層、不同崗位,按實際情況,通過職稱和工齡二者更好的相結合,來激發員工知道學習,落實行動,一個單位的學習氣氛濃厚,將會帶動無數個家庭,從而影響整個社會。


柳湧


按照在職的人員來說,兩種都有片面性,有的人雖然職稱比較高,其實也是論資排輩婚“混”上去的,不代表有什麼高水平,真實能力和職稱完全不對等。而工齡本身就是論資排輩,我剛進廠一年多的時候,廠裡經常搞技術比武,我連續幾年都是本崗位的技術冠軍,那些老師傅也比不過我,但是,人家工齡長,那時候漲工資的時候就是按照年限。退休後倒是應該統一,什麼職稱在退休後沒有任何貢獻,工齡也沒有什麼意義了,可以對工齡給予適當的考慮,但是不必太厚重,每多一年增加30、50的就可以了。


謹言慎行否則封號


退休人員加工資應該按照工齡來加最合理,退休了還有什麼職稱,你什麼都不是了,就是一個退休人員,在職時你有職稱比沒職稱的多拿很多了,退休的人應該按工齡,工資相差不會太大,如果按職稱會相差很大,希望國家不管是企業事業單位都應該按工齡來拿退休費,這樣大家都拿的差不多,貧富不會懸殊很大。


我快樂67097459


說實話,我們現在的工資制度脫離了現實,有些人得職稱,來得五花八門,有沒有能力,有關係就行!也沒有按照可以高職低聘!有些人有職稱沒本事!沒人品,沒貢獻,但,工資卻高得離譜,這樣的制度只會製造矛盾。讓人一點都不想再好好工作!所以,在本來就不公平的現實中,再更加不公平,請問,這樣的工資改革換位思考一下,你願意嗎?你不國罵?這是不是就違背了改革的初衷?


用戶9816816435580



磨盤石500


當然是按工齡加工資好。君不見,職稱評定充斥了大量的違規操作,再給他們漲工資,就是錯上加錯。而工齡相對公正的多,只要在崗一天,畢竟就是為國家服務。工齡長說明為國家付出的多,為國家付出的多就應該獲得國家的更多的工資。特別是那些曾經下過鄉的老人(1976年前下鄉知青),在下鄉期間一些人得了各種疾病,至今還病患纏身,更應該給他們重點的加工資。


dzsdzsdzs


如果兩個一定要選一個,就我自己個人經歷而言,當然是按職稱加工資好。

按職說明你的能力是比別人突出的,同樣兩個人做一職位,一個給公司帶來了盈利,一個只是完成公司規定的工作。如果公司還是給相應的工資,這會打擊那個給公司帶來盈利的員工。而且能力強就意味可以升職,對於那個每天只知道做好自己工作的也會得到啟發,也會激發自己的能力去競爭,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如果是按年齡加薪水,對於公司來說只會養出一群沒有創造力的團隊。而對於員工本身,也是不好的,一直處在舒適區,也會養成惰性。

所以現在很多公司都會推出獎勵制度。公司也是為了給自己創造價值,而員工也能激發自己的潛能。


獨特與偏愛


加工資是基於綜合因素考慮的,無論是按照職稱加工資,還是按照工齡加工資,都有失偏頗,而且職稱和工齡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內在關係。

要想徹底搞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認清什麼是職稱,什麼是工齡,以及在具備什麼樣的條件下可以加工資,而不是孤立去看這個問題。

1、什麼是職稱?價值何在?

職稱最初源於職務名稱,原來是指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級稱號,是反映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工作能力的標誌。

後來隨著發展,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評價與所擔任的崗位相分離,職稱的概念也相應發生了變化。所擔任崗位稱之為“專業技術職務”,簡稱職務;而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則以“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來標識,簡稱職稱。

例入:某人是大學老師,這是職務,而他是副教授,這是職稱。

對企業來說,你可以認為職稱就是這個崗位的“任職資格”。

2、職稱有準入門檻,一般與待遇直接掛鉤。

國家級職稱評審,主要由原人事部,後來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組織負責的,毫無疑問更權威,也是通行的標準。

國家的職稱評審,按不同的系列去劃分種類,如高等學校教師系列、衛生技術人員系列、會計專業人員系列等。職稱的級別一般分為正高級、副高級、中級、初級四個級別。有部分系列初級可分設為助理級和員級。

職稱的取得主要包括認定、評審、國家統一考試、職業資格對應等方式。換句話說,相關職稱取得,是要經過統一考試,以及一定職稱需要在專業期刊發表論文,是有準入門檻的。

在單位,尤其是在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崗位的薪酬待遇往往與職稱直接掛鉤,比方說,教師的職稱就直接與教師工資待遇掛鉤,高級和中級職稱相差很大。“評上和評不上,一個月差六七百元甚至上千元。“

3、工作年限是職稱評審的條件之一。

職稱評審要看幾個條件,最先看評審專業,有些所學專業與申報專業不一致,將無法參與評審。

申報職稱一般都有最低學歷要求,還有一些關於工作年限的要求,比方說“從事技術工作滿3年”等等,換句話說,能夠評上職稱,許多本身就有工作年限要求的。

這裡有一個概念要澄清,即“工作年限”是“工齡”的法律用語。

工齡分為一般工齡和本企業工齡。一般工齡指職工所有的工作、生產時間。本企業工齡也叫連續工齡,指職工在一個單位連續工作的時間。

所以,如果按照工齡計算工資,要區分是一般工齡還是連續工齡。對於企業員工來說,按照一般工齡肯定比較划算,對於企業來說,按照連續工齡給發工資更為實際。

4、對企業來說,按職稱加工資為主要方式之一,但要考慮工齡因素。

對於企業來說,員工怎樣才能加工資?主要依據什麼加工資?

尤其對於民營企業來說,是要講效益的,加工資主要考慮的是結果導向,換句話說,誰的貢獻大、誰的績效高,誰就理應加工資,這是最主要考慮的因素。

這裡體現的根據是“以績效付薪”。

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不考慮職位和職稱的因素,職位不用說,職位高、職位關鍵其內在價值相對越高,有的把這個叫做職位評估。

這裡體現的根據是“以職位付薪”。

除此之外,職稱就是任職資格,體現崗位上人的能力和水平,是看一個人勝任力的關鍵,這是崗位匹配的要求,如果不具備任職資格,那是無法勝任崗位工作的。

這裡體現的根據是“以能力付薪”。

綜上所述,如何定薪、加薪,主要考慮的就是三個方面的因素:績效、職位、能力。這三個方面的因素涵蓋了絕大部分內容,起到主導作用。

原因即在於其導向是能力和貢獻,而不是資歷。因為資歷主要考慮的因素是職位和工作年限,簡單來說,乾的時間越長,職位越高,資歷越老,拿的工資越高。

這種現象在以前的日本企業年功序列制當中,體現的最為明顯。即員工一輩子在一家公司終老,不存在被辭退的風險。

不過,也要具體看每個企業的經營理念,如果想留住老員工,希望老員工發揮更大的價值和餘熱,適當的考慮加入“工齡工資”這一項,有助於實現企業用老員工的目的。

因此,最後總結一句話:按職稱加工資還是按工齡加工資,都不是最佳選項,而是要綜合考慮薪酬給付依據,對員工進行綜合性評判,結合職位、貢獻、能力、職稱和工齡等因素,給到最合理的方案。

我是@喻派職言,今日頭條簽約作者,以上內容均為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和抄襲。

喻派職言


你好,我是小軍師一枚,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職稱與工齡是薪酬結構的必要組成部分,有一些人想拉開差距有一些人想縮小差距。很多BOSS在面臨薪酬調整時都會因為以上兩者犯同樣的錯誤,以下為小軍師的淺薄:

一、職稱在職場的作用:

眾所周知,所謂職稱是某一領域的專業性,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級稱號,是反映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工作能力的標誌。

如果用價值等式換算的話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入門

所以作為公司來講,如果是對專業能力要求很高的崗位按職稱確定薪資標準也沒有錯,職稱越高的人代表其領域性越強,就值得獲得比其他人更多的薪酬。

其次,中國的很多職稱都有嚴格的工作經驗要求,大部分高級職稱都需要具備5-8年的工作經驗才可以參加相關的職業技能考試。

這樣我們也可以用一個模擬小公式來理解:職業經理人與職稱的關係員工(1-2年)

二、工齡在日常工作應用的表現:

工齡,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員工進入公司的時間,通常以年為計算單位。拋開職稱不說,廣義上來講,工齡決定勞動者的技能熟練程度。

但在具體的崗位管理過程中,由於工種的不同,沒辦法用工齡來衡量一個人的勞動價值,例如:裝卸工、流水線員工、快餐館服務員等基礎崗位(無崗位歧視意思),這些崗位專業技能要求低,工作內容單一,員工輪換性強,人員招聘較快,(但是今年的新冠疫情會改變部分地區的用工結構,以後再談)。工齡可以作為該員工在崗位勞動時間及做出貢獻的長短,越穩定的員工越值得公司培養,但不是衡量薪酬標準的全部甚至是很小一部分。

例:阿里巴巴每年裁員1000名工作十年以上員工,馬雲回應稱:“這兩天跟我講的最多的是:別人裁員都是直接裁,阿里巴巴裁員是每年向社會輸送1000人。如果你沒有獨特的思考能力,你會認為這是對的”;騰訊馬化騰表明:裁掉部分35歲以上中層;

所以,以上所述,大部分行業規則依然是職稱=薪酬,但沒有任何一個公司可以說明工齡=薪酬,如果坐以待斃,那麼工齡只能說明你離被淘汰的時間又近了一步。

在此,提醒所有的BOSS,社會及行業的迭代速度在不斷的加快,如果沒有好的管理方法,那麼不可能留得住人才。按職稱增加薪水與按工齡增加薪水只是留住人才的手段,如何均衡兩者產生的效應,只能是各個BOSS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總之,企業的根本是發展不是手段。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