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擁有智者相扶,又有猛將相助,為何到最後還是未得天下?

天耀東方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開國需狠,治國要仁”,如果劉備生在和平年代,那麼他或許是一個不錯的君主,但亂世顯然更適合曹操這樣的奸雄。

劉備的仁義是出了名的,因仁義之名,他吸引了眾多忠臣良將為自己所用,更甚至不惜放下架子三顧茅廬請比自己小了二十幾歲的諸葛亮出山輔佐他,這種禮賢下士的品格真的是讓人不服也不行。


但是,當時的曹操和孫權也以自身獨特的人格魅力匯聚了大量的人才為自己所用,甚至實力還遠遠超出了劉備,所以在這一點上劉備並不佔據任何的優勢。雖然當時的局勢號稱魏蜀吳三國鼎立,但實際上蜀國的存在感並不強。

其次,歷史上但凡建立不世功業的,沒有一個不是狠人。如果內心不夠狠,只會因為一時的心軟斷送大好局勢。


比如楚漢爭霸的時候項羽曾經拿劉邦的父親威脅過劉邦,但是劉邦竟然不為所動,而且還說出了“如果你做成肉丸,能不能分我一個”這樣的話來。雖然不得不承認這樣的行為很無恥,但劉邦的狠終究幫助他建立了大漢王朝。

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不也是因為“玄武門”之變骨肉相殘,逼退父皇,最終才上位的嗎,如果李世民不夠狠,那麼歷史上恐怕就沒有唐太宗了。

但劉備在這方面,顯然就差了許多,關羽敗走麥城,以身殉國以後,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不顧眾人的勸阻不惜一切和東吳開戰,不僅錯失了聯合東吳共同抗曹的大好時機,更因為被東吳大敗,徹底傷了元氣,從此一蹶不振。

再一個,就是劉備死後,繼承皇位的是那著名的扶不起的阿斗,一個國家想要崛起,除了能臣良將的輔佐以外,統治者本身也非常重要,而劉禪又是出了名的不思進取,昏庸無能,自然再無力角逐天下大勢。


輕侃古今


劉備未得天下的原因,試分析如下。

一,劉備有無可能得天下?應該說還是曾經有過的。

在三國中,劉備是最晚發展起來的。他在西川立住腳時,曹魏已基本統一北方,成為中原霸主。東吳也已佔據江東六郡,成為一方強大的難以撼動的勢力。


但是,在天才軍事家諸葛亮的謀劃和指揮下,在劉備和眾將士的努力下,蜀漢政權橫空出世,蓬勃發展,在漢中之戰中,斬殺了曹魏名將夏侯淵,擊退了曹操親自統帥的四十萬大軍的進攻。

在這個時候,如果蜀漢不貿然發功對外戰爭,而是集中精力於國內建設,積極發展生產,廣泛招攬人才,加強軍隊建設,:鞏固吳蜀聯盟,經歷若干年之後,兵精糧足,再全面統籌戰略,有計劃地出兵北伐,那麼,憑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憑五虎將的無敵神威,奪取中原,統一天下,是有成功的可能的。

二,痛失荊州。


劉備要爭天下,必須據有荊州。因為從川漢向北,向關中,發展困難重重。而荊州毗連中原,憑凌大江,無論是戰略進攻,還是謀求政治經濟人才利益,都十分有利。丟失荊州,蜀漢就象一隻鷹被關在了籠子裡,再怎麼雄摯,也無法再博擊九天。

可是,荊州竟丟失了。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就史料看,事先並未經過全面統籌計劃,也並未經過劉備和諸葛亮的指示,而是關羽自己決定發動的。在發動襄樊之戰的同時,他粗暴地拒絕了孫權的和親提議,破壞了吳蜀聯盟,等於是兩面樹敵。他雖然取得了水淹七軍的勝利,卻在魏、吳兩國的夾擊下全軍覆沒,丟失了荊州。

蜀漢這顆剛剛升起的‘光輝萬丈的太陽,還沒到中天,就在荊州丟失的一瞬間向下沉落了。

三,夷陵慘敗。

為了給關羽報仇,劉備唯一一次沒有接受諸葛亮的意見,傾全國兵力,悍然發動了徵吳之戰。

劉備當然以為此去必能大獲全勝,滅吳殺掉孫權給關羽報仇。

諸葛亮怏怏不樂有不安的預感,但他也沒完全料到久經沙場的劉備,竟會被一個默默無聞的年青後生打得丟盔棄甲,一敗塗地。

然而,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火燒連堂八百里,蜀軍幾乎全軍復沒。

劉備的爭奪天下的希望,也被這把火給基本燒沒了。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的“隆中對”就為劉備規劃好了人生,事業,即天下三分,兩路北伐,聯合孫權,北拒曹操,立足荊州,謀取西川。

而後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果然最後三分天下,劉備佔一角,成立蜀漢,但也因為綜合能力有限,劉備只能做到偏角一隅,卻不能統一天下,提問者提問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分析。

一,劉備出身寒微,在亂世中,艱難的尋找出路,曹操和孫權因為家族顯赫,出仕即是“巔峰”。以至於劉備在亂世中沒有站得先機。

劉備出身寒微,在亂世中,艱難的尋找出路。

劉備自幼父親早亡,家道中落,和母親依靠賣涼蓆而生,直到劉備15歲的時候,才有機會系統地學習,讀書,到了劉備二十來歲的時候,靠著自己的叔叔和朋友的接濟,劉備拉起了一個百十人的隊伍,欣然去參加討伐黃巾軍的隊伍。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

可是,毫無實戰經驗的劉備,在一次黃巾軍大規模的反衝鋒下,自己率領的人馬全軍覆滅。劉備也是死裡逃生,撿回了一條命,劉備終於才明白戰爭的殘酷,再後來劉備因為屢立戰功,就被提撥為安喜尉。

由於劉備出身低微,又沒有靠山,所以使的劉備每走一步都舉步維艱。劉備這種艱難的經歷有很多,譬如,被呂布佔徐州,被劉表的手下追手,被孫權算計。這一件件事情的背後隱藏這劉備找尋出路的“編年史”。

曹操和孫權因為家族顯赫,出仕即是“巔峰”

曹操出生於官宦世家,祖父是東漢末年大宦官曹騰,父親是太尉曹嵩,由於家族的顯赫以及庇護,曹操的仕途之路順風順水,二十來歲,就擔任了洛陽北部尉,後續,曹操又作為外戚集團首領何進大將軍的幕僚,直接參與國家大事,就這樣,曹操的權勢,威望在漢庭中舉足輕重。

孫權十五歲的時候就出任一縣之長,但因為自己的兄長孫策身死,由在毫無準備的情形下,孫權就成了江東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雖然孫權初掌大權,但是孫權竟表現出了與自己年齡不相符的穩重,城府。很快就適應了新角色。把江東地區治理的井井有條。

從上文不難看出,劉備因為沒有顯赫的身份,已經落後於曹操和孫權二人,沒有站得先機,大大限制了劉備的發展之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的遠。

二,綜合國力比拼,一魏,二吳,三蜀,劉備所處的蜀國全面處於下風。

魏國佔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在三國中人口最多,耕田面積大,又處於中原地區,土地肥沃,馬場眾多,馬步兵在當時的三國軍隊中是獨佔鰲頭的,曹魏在冊人口有443萬,外加屯戶、兵戶、吏戶、隱戶、佃客、部曲等人群總和起來有1300萬之多。

吳國佔四個州,分別為揚州、荊州一部分、廣州、交州,在三國人口中排名第二,處於丘陵地區,依靠長江天險,易守難攻,又因為處於長江水域,所以造船業發達,水軍居多,在三國的水軍中排行第一,東吳在冊人口256萬,外加屯戶、兵戶、吏戶、隱戶、佃客、部曲等人群總和起來有550萬人,

最後一個蜀漢,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在三國中人口最少,處於盆地地區,山多,路險,人口稀少,蜀漢在冊人口108萬人,外加屯戶、兵戶、吏戶、隱戶、佃客、部曲,外加少數名族等人群總和起來有400萬人。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吳氏,子禪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為魯王,理為梁王。

蜀漢對比魏國和吳國,面積沒有這兩個國家大,人口也沒有他們多,陸軍和水軍也不佔優勢,所以難以對兩國發起行之有效的進攻。

三,三個國家相互制約,相互平衡,國與國之間時而戰爭,時而聯盟。

孫權可以因為自保和劉備結為同盟抵禦曹操,也可以為了荊州與劉備撕破臉皮,發動戰爭。孫權殺了關羽,為求自保,又向曹操俯首稱臣,所以在三方就在利益中相互穿插,搞平衡,誰也不可能一家獨大,誰也做不到一支獨秀。

這三方發生最大規模的戰爭是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這兩戰之後都是平衡了三方實力、尤其是夷陵之戰使的蜀國近幾十年在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四,劉備乃外來戶,不受益州的士族待見和支持。

劉備依靠軍事手段奪取了益州,被益州的士族所不恥,尤其以劉巴和黃權最甚。

劉巴,少年素有才名,荊州劉表屢次推舉,他都推辭不願出仕,曹操下荊州時期,劉巴歸順曹操,後荊州四郡為劉備所得,劉巴脫離荊州入蜀,後來劉璋招劉備入蜀,劉巴堅決反對,但是劉璋沒有聽劉巴的忠言,劉巴於是稱病回家,等到劉備率兵攻來的時候,劉巴是堅決的主戰派。

黃權和劉巴一樣,他也是忠心耿耿維護劉璋,從一開始就敵對劉備,當別駕張松勸誡劉璋迎接劉備入蜀的時候,黃權就極力反對,但是劉璋不聽,派法正去迎接劉備去了,而將黃權外放為廣漢長。

三國志·卷四十三·蜀書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黃權字公衡,巴西閬中人也。少為郡吏,州牧劉璋召為主簿。時別駕張松建議,宜迎先主,使伐張魯。權諫曰:“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閉境,以待河清。”璋不聽,竟遣使迎先主,出權為廣漢長。

所以說作為外來戶的劉備既然佔得益州,但卻並沒有得到人心,沒有蜀人的“三軍聽令”,劉備想統一天下只是一句空話。

多年以後,鄧艾區區上萬人馬偷襲成都成功,也從側面說明蜀漢沒有得到蜀地人心,蜀人不願為戰。

總結:劉備即使擁有智者相扶,又有猛將相助,但因為劉備缺乏先機,國力軍力相比於其它兩國之間差之“千里”,所佔之地的士族官員不肯為之所戰,以致於劉備只能三分天下,統一天下終究成了黃粱美夢。


向日葵愛歷史


劉備之所以難以平定天下,是有深刻的原因的,政權基石不穩,戰略空間狹窄,社會治理乏善可陳,戰爭連年不斷,難敵曹魏和東吳。這是歷史的必然。

之所以後人總認為劉備應該平定天下,恢復漢室,是因為評論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往往容易受到《三國演義》的誘導而演義化。這也難怪,人們對三國人物的認識,大都是看《三國演義》知曉的。有幾人是先讀陳壽的史書《三國志》,而後才知羅貫中的小說呢?因此,在中國人的眼裡,三國人物往往是文學形象模糊了歷史形象。

文學化的三國演義

比如劉備劉皇叔,若論皇室宗親,劉皇叔要與漢獻帝攀親戚,那得從三百年前西漢景帝的兒子的兒子算起,後人受羅氏演義感染,以為劉備真就是漢獻帝的叔叔,劉備統一漢王朝也成了理所應當的責任,這就是文學模糊歷史。羅貫中要樹立一統天下的正宗形象,按照儒家文化邏輯,給劉備套上皇室宗親的頭銜,也誤導了人們,以為劉備完全有可能一統天下。

劉備被塑造成漢室後人

劉備大半生只是個"漂泊將軍",征戰二十多年還沒有自己的割據之地,到赤壁戰後方借得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的半個荊州,最終仍被東吳搶了回去,至死僅擁有益州這麼一天下。雖有智者相扶、勇者相助,無奈天時、地利、人和皆有不濟,何以一統天下呢?能佔據荊州、進取西川已經達到了政權極限。

桃園結義

東漢王朝在公元220年曹魏政權建立之後宣告滅亡,此時北方士族以及百姓對於復興漢室早已沒有期待。同時,曹魏政權實行有利於士族階層發展的九品中正制,連益州的士族都盼著曹魏能過來解放他們。孫權歷經三代經營,後期治理國家都是依靠江東士族的擁護,政權固若金湯。因此,劉備、諸葛亮雖能,卻阻擋不了天下大勢。

戰將關羽

其次,當初劉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策,理想的大略是在佔據益、荊二州之後,兩路北伐。後來那半個荊州喪於關公之手,迫使劉備出三峽玩命,終於死在白帝城。再後來,諸葛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都無法實行隆中對策的地理之利,在失去荊州的形勢下單線北伐,只落得功敗垂成。

諸葛亮壯志難酬

蜀漢政權最大的缺陷就是一直沒有完成政權的本地化改造。因為打進益州的都是荊襄出身,所以蜀漢政權的荊襄集團與本土集團的鬥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從蜀漢四相(諸葛亮、蔣琬、費幃、董允)可以看出,沒有一個本土才俊,全是荊襄集團出身,致使其政權無法鞏固。在蜀人眼裡,蜀漢政權就是一個外來政權。

政權基石不穩,難成大業

基於以上幾方面的原因,劉備絕無可能一統天下。


湘水餘脈


這決定於劉備的性格。劉備其實比曹操還狂傲,就好像飢漢子吃飽了飯以後的感覺,奶奶的,我怕過誰。還有劉備見異思遷,因太需要人才,只要誰有名氣就用誰,也就偏離了隆中決策的方向。比如用龐統取西川,劉備是吃了大虧,耽誤時間還陷入圍困。直接用諸葛亮取西川,龐統守荊州不是兩全其美。。。終是有諸葛亮之才的人太少了,要他有分身之術,一個在荊州,一個在成都,一個在漢中,可幫劉備一統天下。你看看劉備集團謀臣所謂的傑出人士,龐統,法正,劉巴有何成就,法正雖助劉備取得了漢中,但歷時長久,軍民累垮,還驕橫不法,難道諸葛亮去就取不了漢中,定會省時省力。。。武將關羽以名氣鎮荊州。但在關健時刻要了劉備的命,丟失荊州後使劉備一敗塗地。張飛趙雲為蜀漢竭盡全力,馬超閒置,黃忠英雄暮年,魏延到是頗有功勞。為關張報仇,劉備兵敗夷陵,蜀漢損失百分之六十以上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還拿什麼一統天下,要不是諸葛亮的智慧和能力,蜀漢三年就玩完。





劉坤忠120


在三國演義當中,劉備這個形象,歷來都是非常忠厚仁愛,非常的富有智慧。從桃園三結義,到赤壁之戰,再到白帝城託孤,劉備的一生,總是被後世的人們哀嘆。

不過,看完三國演義之後,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疑問。

水鏡先生曾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個都得到了,最後怎麼反倒是以失敗收場呢?

在三國演義當中,劉備麾下的人才,似乎遠比曹操和孫權更厲害。文有臥龍鳳雛,武有關羽張飛趙雲之流,皆是不世出的大才。

為什麼劉備有這些人的輔佐,最後仍是會失敗,沒能恢復漢家天下呢?

1.演義不是正史,小說對劉備有所誇大

三國演義這本書,對於中國人的影響實在太大。即便是沒上過學的孩子,很多也都聽說過這本書的名頭。

但是,正是因為這本書的名頭過大,才導致很多人忘了一件事:三國演義只是一本小說,和真正的正史其實差別還是很大的。

三國演義,是從劉備和漢家正統的角度出發,一向有崇劉抑曹的嫌疑

而在真正的歷史上,劉備麾下的文臣武將,其實都不如曹操。

三國演義當中,幾乎將劉備麾下的幾個文臣和將領,無限制的誇大。如此一來,才顯得劉備麾下人才的質量更高。但實際上,劉備麾下除了最優秀的這幾人外,其餘只能算是平平。從整體來看,真的遠不如曹操。

曹操麾下,出色的武將要遠比劉備多很多。文官方面,因為曹操早年得到了潁川士族的支持,後來一統北方後,又贏得了北方大士族集團的支持,更是遠遠超過劉備。而且曹魏政權從中期以後,開始實行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選拔和傳承上,遠不是劉備的蜀漢能比的。

正是因為這種原因的存在,才導致三國後期魏國依然人才濟濟。反觀蜀漢這邊,等劉關張這些老一輩都逝世後,基本上沒有什麼能拿得出手的人來。

這樣的蜀漢,滅亡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劉備起家太晚

三國當中,魏蜀吳三個國家。曹魏一統北方,東吳佔領東南,蜀漢偏安西南。

這三個政權,就數劉備起家最晚!

曹操打官渡之戰的時候,劉備還在四處漂泊,連一塊根據地都沒有。孫權則是子承父業,當年老爹和哥哥,早已在江東替他打下了穩定的基礎。

所以,赤壁一戰的時候,曹操幾乎已經完全統一了北方,東吳也勉強全佔東南。唯有劉備,只擁有荊州極小的一部分。

一步慢,步步慢。

赤壁一戰後,劉備雖然發展很快,後來又入主益州,徹底形成了三國之勢。但這個時候,三足鼎立之勢已成,劉備再也沒有機會亂中取利。只能聯合東吳,和曹魏正面抗衡。

正是因為起家太晚,才導致劉備集團,在三國當中實力最弱,最後被滅也就理所應當了。

3.西南當時人口太少,綜合實力不行

如今的四川巴蜀一帶,雖然稱得上是天府之國,物產豐富。但是在三國時期,那裡卻是不折不扣的不毛之地。

在先秦兩漢時期,曹操所在的北方,才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七成以上的人口,也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而南方,當時還沒有被完全開發,是中原人眼中的蠻夷之地。直到百年之後,西晉滅亡,一場衣冠南渡,才讓中原的世家大族遷移到南方,中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才開始漸漸南移。

但在三國的時候,那裡實在不是什麼好地方。

實際上,單從人口來看,就算蜀漢和東吳加起來,也比不過曹魏。在古代,人口就是最重要的本錢。沒有人口,萬事皆休。

正是因為這樣,才使得蜀漢綜合實力最弱。沒有人口,沒有兵源,就算劉備和諸葛亮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有機會翻盤了。

在劉備的一生當中,確實也曾有過機會,但早年卻一一錯過了。等到劉備在西南雄踞一方的時候,三國之勢已成,他又實力最弱,自然也就沒了勝利的本錢,只能讓後人徒增傷感了。


深藍妖火


個人認為,劉備是否有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五虎上將,並不是能不能得到天下的主要因素。

論人才,劉備有,曹操有,東吳更有,誰的智囊團,武將營都不差。

看看三家的陣營吧

劉備:諸葛亮、龐統、法正、領銜智囊團,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領銜武將營

曹操:郭嘉、程昱、荀攸、賈詡、荀彧、司馬懿領銜智囊團,夏侯惇夏侯淵、許褚、張遼、徐晃、張郃領銜武將營

孫權:周瑜、魯肅、陸遜領銜智囊團,太史慈、程普、黃蓋、甘寧、蔣欽領銜武將營

整體看來,這三家都所謂人才濟濟,將星雲集。

所以如果只說劉備有高人相助就可以得天下,是十分片面的想法。

那麼,是什麼導致劉備不能統一天下呢?

異地創業,沒有根基

縱觀劉備、曹操、孫權,曹操和孫權都是本土創業,而劉備則是唯一一個異地創業者。

孫權不用多說,孫氏家族歷代在吳郡做官,經營江東頗久,看看這些為圍繞在孫氏集團周圍的骨幹智囊,我們不難發現他們之間盤根錯節的關係。孫策和周瑜是好朋友,且因為大小喬的關係,二人又成為連襟。周瑜和魯肅是發小,周瑜當初起兵投靠孫策時,魯肅家裡有兩個糧倉,魯肅說一個是我的,另一個送給你,可見二人關係有多麼親密。陸遜是孫權的女婿。再加上孫氏父子三人,孫堅、孫策、孫權皆是人傑,所以孫氏父子在江東廣獲當地大族、名仕人心。

曹操也是本土創業,他身後站著廣大的潁川名士,荀彧、荀攸、陳群、郭嘉、戲志才等等,都是潁川名士,因此可見,曹操也深受潁川大族的支持,根基頗深

而獨獨劉備沒有,劉備起兵是在河北涿縣,後先後投靠過遼東的公孫瓚,徐州的陶謙、許都的曹操、荊州的劉表等等,劉備從東漢末期一直到入主益州,差不多橫誇了整個漢朝地圖,劉備在益州,是不擇不扣的外來軍閥。在益州,劉備沒有盤根錯節的關係,沒有這麼多名仕、當地望族去支持他,這也是為什麼入主成都後,諸葛亮立刻著手製定《蜀科》更改益州現行的法律法典,就是為了整治當地大族,穩定民心。要知道,在漢朝那個時期,名仕就是大V,望族就是利益集團,沒有名仕的支持,就得不到輿論上的傾斜,百姓就不知所以然;沒有望族的支持,就沒有利益集團的協助,沒有打仗的錢和糧。

所以,如果光靠幾個武藝超群,能上陣殺敵的武將,劉備是沒有爭天下的資本的。必須要獲得益州當地人的支持才行。當然,這也是劉備、諸葛亮一直沒能做到的。蜀地的名仕自始至終都看不上劉備這些外來戶,大名仕劉巴寧可得罪張飛,也不和張飛說一句話。如果不是有諸葛亮這個荊州大名仕坐鎮,別說劉備爭天下了,可能連益州都穩定不了。

劉備沒有把益州當成一個國家,沒有像治理一個國家那樣去統治益州

我們通過翻看曹操、孫權的傳記,可以看到,二人為了如何治理領地,改善治下百姓的生活,都有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方法。而劉備卻沒有。是諸葛亮興屯田,修水利,鼓勵異族通婚等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恢復經濟,恢復人口。

有人可能說,劉備沒有政治頭腦。其實我認為不是沒有,是他的心沒在益州。劉備自始至終認為,他應該取代曹操,統治漢室正統,佔領中原,而益州在他的心裡始終是偏遠地區,只不過是他挺進中原的一塊跳板。

所以,他得了益州後很快就發動了漢中之戰,漢中之戰後,又很快發動了夷陵之戰,不考慮民生、國力是否有能力連續發動大戰,一味任性徵戰。可見劉備雖然建國,卻也沒有把益州真正當成國家來治理。

而根據陳壽的《三國志》卷33《蜀書三·後主傳》:

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

史官是專門編撰歷史的官職,中國曆代皆設有這個職位,魏國有,吳國也有,獨蜀國沒有。既然蜀國已經建國,為何不立史官?個人妄測,是劉備始終心繫中原,想著北伐中原,光復漢室,繼承正統。所以根本沒把益州的蜀國當國來看,因此才不設史官。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統治者,他沒有把自己的領地當成國家,循序漸進的治理,而只是當成一個殖民地來不停的消耗,他又怎麼可能有爭奪天下的實力呢?

純屬個人意淫,絕無抹黑劉備的意思,我也是很喜歡劉皇叔的。各位劉粉勿噴


始終先生


在三國曆史上,曹操,孫權和劉備三方勢力中,劉備的人氣應該是最高的,後人也是最希望他得天下的。

但是,劉備最後並沒有統一三國,反而蜀漢是第一個滅亡的國家。

這是因為劉備的蜀漢雖然有許多歷史名人,但綜合實力比曹魏和東吳差距太大。

劉備自從起兵以來,是經歷了長期的顛沛流離,先後投靠過曹操,袁紹,公孫瓚,陶謙和劉表。

最後在諸葛亮等人的輔佐下,佔據了荊州,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

為了實現統一天下,光復大漢的夢想。

劉備把眼光放在了益州和漢中。

益州劉璋作為一方諸侯,不僅懦弱無能,而且非常昏聵。

讓劉備意識到自己有機會取益州,於是在收買了益州別駕張松後,極力推薦劉備入川抵禦張魯。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劉備和劉璋反目,最終佔領了益州。

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當地豪紳的支持。

黃忠,李嚴,魏延,黃權,法正等人,都是在益州投靠了劉備。

在打敗曹操,佔領漢中以後,劉備的勢力範圍達到了頂峰。

文有諸葛亮,法正,黃權,李嚴。

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和黃忠五虎上將。

可以說非常有機會進軍中原,南下讓孫權屈服。

可是,這個時候出現了變故,關羽在襄樊之戰中,被呂蒙偷襲了大後方荊州。

關羽無奈之下撤兵,在臨朐附近被呂蒙部下馬忠俘虜,並斬首。

劉備作為起家基地的荊州,就這樣成為孫權的西大門。

劉備得到益州和漢中,卻失去了荊州,得不償失。

這個時候的劉備困在益州之地,沒有一個用兵前沿站,只有自保的能力。


他已經不具備爭奪天下的實力,除非重新奪回荊州。

劉備確實這麼做了,他發動了夷陵之戰,卻損兵折將,自己也因為憂鬱而死。

所以,劉備有著一盤好棋,卻被曹操和孫權聯手打了個滿盤皆輸。

加上當時曹操和孫權麾下的文臣武將有不少,雖然不能和劉備的五虎上將相比,但也差距不大。

曹操一方謀士有程煜,荀彧,賈詡和司馬懿等人。


武將有曹仁,曹真,曹洪,夏侯淵,夏侯惇和五子良將。

哪一個都是能獨當一面的人物。

孫權這邊雖然沒有曹操的豪華陣容。

但謀士有張昭,顧雍,諸葛瑾,嚴峻,呂範,主治。

武將有程普,韓當,周泰,呂蒙,陸遜,甘寧,太史慈。

劉備即使沒有失去荊州,想要打敗曹操和孫權,難度也不是一般的高。

所以,總結劉備用一句話最合適。


雖得其勢,不得其時。

—End—



冷月鉤沉


劉備,有德有智之長者。沒統一國家怨他自已,原因只有一個——義氣用事!

二弟雲長意外失荊州,命也丟了。其實沒傷根本,趙雲七進七出後輕鬆得很,淨給他當衛隊長了,完全可取雲長而替之,曲線奪回失地。沒想到備傷心過度失去理智。非要幹孫吳。當時,曹操一直防劉備做大,因備乃漢景帝后代。

如果當時劉備丟荊州失雲長後,對曹假稱臣,捊一捊曹鬍子,稱與東吳勢不兩立,讓操多睡睡覺。同時走夫人路線,親去東吳孫家,以女婿身份哭他三天,備擅長哭哇,聯合多路出兵幹掉曹操,以漢室大業為重,回頭再收拾殺二弟之元兇,帝業可成。

怎耐備不顧一切,直接找孫吳報仇,被火燒連營,困死白帝城!操聞之竊喜,天下定矣。君子報仇10年不晚,百年都不晚,只要時機成熟,把曹操靠沒他,孫權靠沒他,我就不信了。

桃園結義不算百分百成就劉備,但桃園結義百分百斷了劉備統一大業!這就是義氣用事,非帝王份上事!多說一句,帝王份上事,必使民族統一,領土完整,百姓安居樂業,君王用國之重器——兵甲,報失弟之仇,不祥也!


地水火風234



曹操統一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都沒有統一天下,一無所有的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四處打游擊最後三分天下都不錯了,劉備頂著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的空帽子四處招搖企圖尋找機會出人頭地,但無論是曹操的天時地利還是孫權的地利人和劉備都沒有,眼看著打天下跟劉備都沒什麼關係了,但是後來還是憑藉諸葛亮的計謀三分天下。


本來劉備形勢不錯但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攻打東吳報仇還失敗了,蜀國已經不復從前,劉備最好的時候都沒有打下天下更不要說失去了荊州以後了,曹操統一北方地盤最大人才最多攻打東吳都失敗了,統一天下哪有那麼簡單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