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人被判安乐死,如果注射药物后没有死咋办?下场依旧凄惨


犯人被判安乐死,如果注射药物后没有死咋办?下场依旧凄惨

引言:

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记载:“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犯人被判安乐死,如果注射药物后没有死咋办?下场依旧凄惨

《刑赏忠厚之至论》

想必大家一定看过《烈日灼心》这部电影吧,里面有一个场景至今都让人念念不忘:犯人在处以死刑的时候实行“安乐死”这个画面,免去了血腥的场面,让犯人安然的离开人世。

为什么说这个画面一直让人念念不忘呢,主要是这种处以死刑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被使用,更不要说是在电影情节中使用了,所以许多人对这种死刑方式感到非常得好奇,为什么死刑的方式会加入“安乐死”的形式呢?为什么会设置这样的一种形式呢?



刑罚从古至今都存在,也越来越人性化

死刑处罚犯人的形式在我国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古代的行刑方式与现代相比种类更加的繁多也非常的复杂,行刑的手段也比现代的更加残酷。在《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上曾经刊登过的《中国古代死刑行刑种类考》

中提及到,古代社会处以死刑的方式有非常多种,比如:凌迟、斩首、车裂、弃市等形式,这些死刑不仅仅是为了惩罚犯错的人,还带着一种羞辱家族的性质,更是为了警告旁人莫要学习其行为。

犯人被判安乐死,如果注射药物后没有死咋办?下场依旧凄惨

古代举重行刑

现在社会处以死刑都是秘密进行而在古代是让民众在观看下进行。古代君王会在每个月设置一天的时间进行犯人处决,这样将犯人聚集在一起进行处以死刑,既可以节约时间也可以节约人力,当天会吸引非常多的民众前来观看,这样

“杀鸡儆猴”的行为就会教化非常多的民众不敢从事这种行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像这种惨绝人寰的处死方式慢慢淡化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更多的形式变成了枪决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期才出现了“安乐死”这种处以死刑的方式。在外国很多国家,比如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已经开始使用“安乐死”这种处以死刑的方式,并且这种方式还可以在身患不治之症的患者身上使用,前提是经过本人和家属的提起诉求。

犯人被判安乐死,如果注射药物后没有死咋办?下场依旧凄惨

安乐死

所谓的安乐死其实就是一种药剂,里面的成分包含镇静剂以及含有氰化物的剧毒物质或者是让血液凝结速度加速的凝血剂的混合物,通过注射这种药物让人安静的死去。

安乐死在我国也可以进行使用,但是“安乐死”的安乐是真正的安乐吗?

其实并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所说的“安乐死”其实也会产生非常大的痛苦。枪决的时候让我们感到画面十分的血腥,犯人也会承担非常大的心里压力,在实施“安乐死”的时候犯人承受的心理压力和接受枪决的时候所产生的心理压力是差不多。

在实施枪决的时候,犯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是非常巨大的,但是他们仅仅只需要一秒钟的时间便可以解脱,基本上是感受不到什么痛苦的。但是在安乐死的过程中,是比较缓慢的,再注射进药物之后,犯人要慢慢感受到药物所让身体产生的变化,虽然这个过程中感受不到皮肉之苦,但是对于精神上的压力可以说是非常人可以忍受的。

犯人被判安乐死,如果注射药物后没有死咋办?下场依旧凄惨

安乐死

并且犯人们的身体素质以及身体内的抗药性都是不一样的,所在在注射安乐死药物的时候用量也是十分考究的。在注射过程中发现药物注射量较小不足以让犯人死亡,这种情况可以说是百万分之一,但是可能性还是存在的,那么你知道犯人在注射完药物之后没有死亡会采取什么措施吗?

有的人也许会说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没死就直接出狱了。

这种假设当然是能不成立的,犯人如果在注射完药物之后没有死亡,那么他的下场会非常的惨。和执行枪决一样,如果开一枪人没有打死就会接着补上第二枪,安乐死也是一样,如果发现第一针没有将你送到“西天”那么就会在来一针,而第二针的用量也是非常人能够承受。并且犯人这个时候的心理是非常恐惧的,没有人在死亡面前还能镇静自如,更何况从鬼门关转悠了两圈。

结语

犯人被判安乐死,如果注射药物后没有死咋办?下场依旧凄惨

安乐死

犯人既然犯了罪过,就一定要接受相应的处罚,相比枪决,“安乐死”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君子式的处死方式了。但是,死刑往往都是施加给一些罪无可恕的人的,我们只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不触碰那根高压线,这种情况是不会碰见的。

《刑赏忠厚之至论》

《中国古代死刑行刑种类考》

【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死刑》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