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與孫策託孤:雖然人選上有差異,但都把軍政大權分開了

導讀:

在中國古代社會,因嫡長子繼承製盛行的緣故,幼主繼位的情況屢見不鮮。

為了應對這種局面,君主在逝世前任命信任的大臣輔佐年幼繼承人直到繼承人成年的情況就經常出現,並將這種行為叫做託孤。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 託孤這一政治現象屢屢見諸於各種史書、小說、文人筆記之中,與此相關的文章、詩詞不勝枚舉。然而在這些形形色色的託孤故事中,劉備託孤的故事是最為人們所熟知和稱道。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除劉備託孤在三國時期還存在著其他的託孤事例,如孫策託孤就是一個除劉備託孤外與三國時期有關的託孤事例。

劉備與孫策託孤:雖然人選上有差異,但都把軍政大權分開了

劉備託孤



一、劉備託孤與孫策託孤過程的異同

關於劉備託孤過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夏四月癸巳,先主歿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而關於孫策託孤過程,《三國志·吳書·孫策傳》載:

“建安五年,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策陰欲襲許,迎漢帝,密治兵,部署諸將。未發……策單騎出,卒與客遇,客擊傷策。創甚,請張昭等謂曰……至夜卒,時年二十六。”

從這兩段記述中,可以看出,關於劉備託孤一事,不僅過程清楚,而且時間也很清晰。但關於孫策託孤一事,過程雖然清楚,但對於時間卻非常模糊。

據此可以斷定,由於孫策受傷屬於突發事件,且傷情迅速惡化,以致時間太短,史書都未能詳細記錄。由此也可以推測出,正是由於彌留之際過於短暫,致使孫策不得不在身邊僅有張昭一個重臣的情況下,來不及等周瑜到來就行託孤之舉

劉備與孫策託孤:雖然人選上有差異,但都把軍政大權分開了

孫策託孤


與此相對,劉備託孤就顯得非常從容,先是,讓諸葛亮穩定住成都局勢,接著在將遠離蜀漢政治中心,長期擔任犍為太守的李嚴調至身邊,並作為諸葛亮副手共同輔佐劉禪。

“章武二年,先主徵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留鎮永安。”《三國志·蜀書·李嚴傳》

由此可知,從夷陵之戰失敗,退守永安後,劉備就開始考慮自己身後之事。因此,當次年劉備病重時,才能順利的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


二、劉備託孤與孫策託孤時背景與應對

1、劉備託孤時背景與應對

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 年),在成都被圍多日後,劉璋出城投降,於是劉備遂全面佔領益州,初步實現《隆中對》中定下“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但其統治區域並不穩固。首先是孫權因不滿劉備借荊州不還,派呂蒙率軍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接著是曹操平定漢中,遣夏侯淵、張頜屯駐漢中,屢次侵犯益州邊界。之後為鞏固統治區域,劉備於建安二十三年(218 年)出兵進攻漢中,並於次年佔領。

劉備與孫策託孤:雖然人選上有差異,但都把軍政大權分開了

劉備託孤

但沒過多久,荊州就因關羽被孫權偷襲大敗而失去。章武元年(221 年),為奪回荊州,劉備又率大軍沿江順流而下進攻東吳,但卻被陸遜率兵擊敗,不得不徹底放棄荊州,退回巴蜀。與此同時,蜀漢政權因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對於統治區域缺乏有效的治理,不時有叛亂髮生。

“二十三年,盜賊馬秦、高勝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數萬人,到資中縣……又越巂夷率高定遣軍圍新道縣。”

同時由於兩線作戰,消耗了大量益州地區的人力和物力資源,使得益州本地集團的利益受到了損害,從而加深了外來的荊州集團與本地的益州集團間的矛盾。

“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冬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據守。”

故面對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為了保證劉禪能順利繼位,政權能平穩過渡,劉備從蜀漢政權所面臨的局勢和繼承人兩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謀劃。蜀漢政權內外局勢。首先是接受孫權的求和,緩和外部的軍事威脅。

“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

接著為保持政權內部的穩定和平衡,命令丞相諸葛亮率兵屯駐成都郊外,穩定政局。同時又“徵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最後,為緩和政權內部荊州和益州集團內部矛盾,又在託孤一事上安排諸葛亮為主,李嚴為副。

劉備與孫策託孤:雖然人選上有差異,但都把軍政大權分開了

繼承人方面。首先是劉備通過遺詔對進行叮囑劉禪。

《諸葛亮集》載昭烈遺詔,敕後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而……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

其次,明確在遺詔中要求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並將軍政大權全部交由諸葛亮負責,從而避免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的權利爭鬥。

“建興元年,封亮武鄉候,開府治事。傾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最後,早在劉備稱帝前後,就將可能威脅到劉禪繼承的劉封賜死。

“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三國志·蜀書·劉封傳》

同時,通過讓劉禪迎娶張飛長女並立為皇后,確保了最早跟隨劉備的豪強集團能夠全心全意的輔佐劉禪。

劉備與孫策託孤:雖然人選上有差異,但都把軍政大權分開了

劉禪迎娶張飛長女


2、孫策託孤時背景與應對

初平四年(193 年),孫堅戰死,部曲被袁術收編。興平元年(194 年),孫策投奔袁術,並獲得袁術欣賞,得以重新收攏父親舊部。不久,以幫袁術平定江東為名,得到袁術資助及獨立領軍行動的權力,開始其平定江東的征程。

其後經過數年征戰,基本上佔領江東主要郡縣。但由於孫策軍事集團對於江東而言是外來者,所以其勢力尚未能在江東紮下根基。故建安五年(200 年)孫策逝世時,孫策軍事集團在江東地區的統治還很脆弱,地方大族對其政權能否紮根江東多有顧慮,而集團內部同樣對能否在江東立足心存疑慮。

“是時惟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尤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

與此同時,孫策集團面對的是這樣一個外部環境,在北方,曹操忙於與袁紹交戰,無暇顧及南方;而南方呢?,

“黃祖始被策破,魂氣未反,且劉表君臣無兼併之志,雖在上流,何辦規擬吳會……祖郎、嚴虎之徒,禽減已盡,所餘山越,蓋何足慮。”

所以對於孫策而言,在其行託孤之事的這個時間段,所憂慮的主要是如何鞏固孫氏軍事集團在江東統治的問題。為此,孫策進行了如下的安排。

劉備與孫策託孤:雖然人選上有差異,但都把軍政大權分開了

張昭為託孤大臣

首先,任命張昭為託孤大臣,率眾臣一起輔佐孫權,並給予其廢立繼承人的權力,以確保託孤大臣與繼承人間能相互制衡。

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三國志·吳書·張昭傳》

其次,因擔憂在其死後,孫氏集團內部出現分裂,故孫策選擇其弟孫權而非其子孫紹為繼承人,同時又讓其母親吳夫人從旁協助孫權,“及權少年統業,夫人助軍治國,甚有輔益。”以避免因繼承問題而危及孫氏在江東的統治。但由於孫策託孤仍過於倉促,還是留下了一些隱患。

因此,孫策死後不久,先是廬江太守李術意圖自立。

“策亡之後,術不肯事權,而多納其亡叛。”《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隨即定武中郎將、孫策從兄孫暠舉兵反叛。

“策薧,權統事。定武中郎將暠,策之從兄也,屯烏程,整帥吏士,欲取會稽。”《三國志·吳書·虞翻傳》

所幸,孫策對此有所預料,以孫權為繼承人,從而得以迅速消滅叛亂,穩定政局。

最後,孫策在遺言中確立了孫氏集團未來的目標和規劃,避免集團在戰略方向上的混亂。其規劃主要有兩點,第一,如果孫氏集團不能在江東立足,那就應當及時向西進取。

策謂昭曰:“正復不可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三國志·吳書·張昭傳》

第二,倘若能在江東立足,則以穩固江東為主,同時根據時勢進行選擇。

請張昭等謂:“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三國志·吳書·孫策傳》

通過對劉備與孫策託孤背景及相關應對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劉備與孫策作為政權的奠基人,在其託孤之時,都面臨著繼承人年幼,缺乏威望,且內部統治根基不穩的問題。

劉備與孫策託孤:雖然人選上有差異,但都把軍政大權分開了

不過,相比起孫策,劉備託孤之時還面臨著外部的戰爭威脅。同時,雖然孫權與劉禪繼位時都是十七歲,但比起劉禪的孱弱,早早就出仕且常年隨孫策征戰的孫權,無論是經驗還是手段,後者都強於前者。

再加上東吳集團內部宗室實力遠比蜀國內部的宗室實力強大。故劉備需要用李嚴為副來保障集團內部的平衡,而孫策卻不會擔心託孤張昭一人造成局面失衡。

所以,總的來說,劉備面臨著比孫策更為複雜的局面。


三、劉備與孫策託孤人選之異同

根據史書記載,劉備託孤之時,不僅選擇了兩位“託孤”大臣,即諸葛亮和李嚴,而且還確定了兩人的主副關係,而孫策託孤時則僅有張昭一人作為託孤大臣。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區別,主要是源於孫策託孤是意外事件,行事倉促,謀劃安排不夠周密所致。

那麼除了這一差異之外,這兩個事件在託孤大臣人選方面是否還有什麼差異,選擇諸葛亮、李嚴和張昭,而非其他人的原因何在?

劉備與孫策託孤:雖然人選上有差異,但都把軍政大權分開了

根據上文託孤的過程、背景及應對等方面內容的論述以及對劉備與孫策託孤的比較,除了因時間問題所造成託孤人選的不同外,劉備集團和孫策集團所面臨的局勢也是影響人選選擇的重要原因。如前所述,同孫策相比,劉備託孤時不僅要考慮集團內部的問題,還要考慮應對外部軍事威脅的問題。因此才會在託孤時選擇諸葛亮為主,李嚴為副,且一人主政,一人掌軍的模式。

究其原因一來諸葛亮深受劉備信任,且其長於內政,曾長期負責協助劉備處理政務。

“(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二來在蜀漢政權內,諸葛亮是荊州集團的代表人物,屬於外來者。倘若只有諸葛亮一人為“託孤”大臣,劉備擔心在其死後政權內部會出現分裂,故需要一個屬於益州本土集團的人物來平衡和緩和內部局勢。

三來北上伐魏,中興漢室,一直以來都是劉備的夙願和目標。

而在蜀國內部,能夠在其死後繼續推行這一目標,並且有能力整合蜀國內部力量去實施的只有諸葛亮一人,因而只有以諸葛亮為託孤大臣並給予足夠大權達成這一目的。而之所以選擇李嚴為副,協助諸葛亮共同輔佐劉禪,而非其他如吳壹、黃權等人原因有二,一是李嚴的出身有利於平衡和緩和荊州集團與益州集團間的關係。

“李嚴字正方,南陽人也……劉璋以為成都令,富有能名。”《三國志·蜀書·李嚴傳》

作為南陽出身的士人,對於荊州官員來說,他是同鄉;而又由於他入蜀較早,且曾在劉璋手下任重要職務,因而能被益州官員視為同志。二是,相較於諸葛亮和其他益州本地士人來說,李嚴有較為豐富的帶兵經歷和軍事才能,可以很好的輔助諸葛亮應對內外的軍事威脅。

劉備與孫策託孤:雖然人選上有差異,但都把軍政大權分開了

正是基於這兩點原因,李嚴得以成為劉備所選定的託孤大臣人選。

在孫策託孤一事中,表面上孫策僅託孤於張昭一人,故按照通常情況來說,張昭應該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但在實際情況中,張昭僅是以孫權長史的身份輔佐,處理內政,而軍權實際上是掌握在稍後趕來的周瑜手中。

“五年,策薧,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由此可知,周瑜雖無託孤大臣之名,但卻有託孤大臣之實。故孫策託孤的政治結構其實與劉備託孤相同。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其原因有這麼幾點:

首先是相較於周瑜,張昭進入孫策集團的時間較晚。故雖然孫策非常起重張昭,文武之事,一以委之,但對於其父舊部和宗室來說,與孫策親如兄弟的周瑜或許更能值得信任。

“權母曰: ‘公瑾(周瑜字)與伯符(孫策字)同年,小一月耳,我親之如子也。’《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其次,張昭雖曾隨孫策在外征戰和出謀劃策,但相比於長期在外獨自領兵作戰的周瑜來說,其軍事才能較弱,所以由周瑜來領兵更有利於軍隊戰鬥力的保持。

劉備與孫策託孤:雖然人選上有差異,但都把軍政大權分開了

最後,對於孫權而言,鑑於王莽篡漢之事的存在,倘若將軍政大權皆集於張昭一人手中,時間一長,恐有篡位自立的事情發生。所以講軍政大權分開,由周瑜掌軍,張昭主政,可以有效避免篡位之事的出現。

綜上所述,表面上劉備與孫策在託孤人選方面存在差異,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都同樣遵循一人掌軍,一人主政的模式,避免軍政集於一人後可能造成的篡位問題。


結語

託孤作為一種政治現象在中國古代政治生活中長期存在,尤其是像東漢末到三國這樣群雄割據一方的亂世時期。

通過對劉備與孫策託孤事件的比較,可以發現,儘管在託孤的過程、託孤背景及託孤人選上存在差異,但成功的政治家在託孤時最終都會走向通過將軍政大權分別賦予不同重臣的模式,以此來避免大臣篡位自立的情況出現。

同時通過選擇深受信任且正確的託孤人選,可以有效保證政權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平穩過渡也成為一種普遍的模式。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