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明明不待見張昭,卻爲何沒將其處死,一個因素至關重要!

張昭,是一位為東吳集團的草創、建立都立下大功的著名謀士,也是東吳集團的士人領袖。他數十年的興衰榮辱,都是同孫氏兄弟的命運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的。孫策的個人魅力和知遇之恩深深打動了張昭,使得張昭死心塌地為孫氏家族貢獻一生,在孫策時期如魚得水。也正因為如此,在孫權繼位以後,張昭才會盡心盡力,全力輔佐。但是,由於身受託孤之恩,張昭的心態逐漸發生了變化。

孫權明明不待見張昭,卻為何沒將其處死,一個因素至關重要!

在孫權的面前,張昭的那種“顧命大臣”的優越感體現的比較明顯。正是因為這種優越感的心態,才把張昭自己給束縛住了。在張昭的心裡,他就像是孫權的“仲父”,孫權就是自己的一個孩子,需要自己經常提醒、督促,這樣才能完成孫策的遺願,確保孫權不至於偏離自己所定下的作為君主的標準。一旦出現張昭自己認為不對的地方,張昭動輒以“遺詔顧命之言”來震懾孫權,逼其改正。

孫權明明不待見張昭,卻為何沒將其處死,一個因素至關重要!

但是張昭沒有想到:剛剛繼位的孫權的確需要有自己這麼一位經驗豐富的“師傅”進行輔導,但等到孫權羽翼豐滿,正待一展抱負的時候,張昭沒有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完成角色的轉換,從師傅重新變成下屬。其結果是到最後孫權終於忍無可忍,雙方的裂痕不斷加大,多次發生口角和衝突,逼得孫權不得不採取一些極端措施打壓張昭,降低其在朝中的影響力。而張昭在東吳發展戰略上出現的重大失誤,也是導致他在東吳集團逐漸失勢的重要原因。

孫權明明不待見張昭,卻為何沒將其處死,一個因素至關重要!

作為孫權而言,張昭地位的下降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在東吳建國的過程中,孫權一直在大力推行政權的江東化進程,而作為淮泗士人的代表人物,張昭在東吳集團被逐漸邊緣化也是一種必然的結果。至於孫權與張昭之間這種複雜的內在關係,是中國古代君臣之間常見的一種現象。

孫權明明不待見張昭,卻為何沒將其處死,一個因素至關重要!

不過有一點需要指出:眾所周知,晚年的孫權昏庸無道、多疑濫殺,很多年富力強的朝廷重臣被孫權藉故迫害致死,而孫權惟獨放過了張昭這個數怒龍顏、固執己見的臣子。從這個意義上講,孫權處理非常的老道,雖然不重用張昭,但始終以禮相待,就算有時怒不可遏,事後也是主動賠禮道歉,體現出了一種豁達與大度,這也是張昭能夠安享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了。

參考書籍:《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