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治理國家不能靠厚黑學

張昭是東吳的一位重臣,本來他身上有七件事情可以說,但其中兩件大家都耳熟能詳,而且這兩件事情爭議較大。如果深入討論,就會涉及陳壽和裴松之的價值觀、著史觀之爭,因此略而不提。只提大家較少聽到的五件事。

第一件事,少有盛名,避仕不出。

張昭年少時便好學,而且文采斐然,才驚四座。我們可以看下他的《宜為舊君諱論》,的確還可以。

有人說我不樂意看什麼高深的著作,你說張昭文采好,有什麼簡明扼要的證據?有個反證!就是當時兩位知名人士對他的誇讚。

一個是陳琳,就是寫文章罵曹操那個,有句著名的詩詞就是讚美陳琳的,詩曰:“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可見陳琳是個才高八斗之人。陳琳的才華,連曹操和荀彧都認可。

但是陳琳呢,對這個張昭很服氣。有一次天下名士張紘在讀陳琳的《武庫賦》,讀完之後就讚美陳琳,說你的文采堪稱舉世無雙。

陳琳說我的文采是不錯,那也得看跟誰比,要是跟一般人比,那是強很多,如果跟張昭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

另一個誇張昭的,是禰衡。我們知道,禰衡是個自戀狂加神經病,誰也瞧不上。但禰衡卻認為張昭還可以。

有一次劉表給孫策寫信,寫完了以後叫禰衡給把把關,禰衡笑著說:“如是為欲使孫策帳下小兒讀之邪,將使張子布見乎?”

意思是劉表的文采,比張昭差太遠了。

正因為張昭才華驚人,所以政府再三聘請他為官,但是張昭辭不就召!

當時徐州的省長陶謙也想把張昭收為己用,於是舉薦張昭為茂才。張昭也沒去。

張昭沒有應大漢政府的邀請,這個我們可以理解,因為朝廷黑暗,昏庸腐敗。但是究竟為什麼拒絕陶謙,這個就值得討論了。

對於張昭拒絕陶謙,有兩個說法,一個是范曄的說法,他在《後漢書》中指出,陶謙“信用非所,刑政不理,徐方殲耗,實謙為梗”。意思是陶謙這個人用人失當,而且濫用刑罰,導致徐州政壇凋敝。

范曄的這個說法,有個旁證,就是許劭對陶謙的評價:“外慕聲名,內非真正,待吾雖厚,其勢必薄,不如去之。”意思是陶謙這個人外寬內忌,聚賢而不能用。

最重要的是,陶謙這個人跟闕宣還有些瓜葛。闕宣呢,當時自號天子,是個反賊。這倆人曾經一起舉兵攻打過任城。

也就是說《三國演義》可能是把陶謙美化了,陶謙不是個謙謙君子。

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張昭拒絕陶謙,不是因為陶謙人品太差。《三國志—吳書》認為陶謙還湊合,上面這樣記載:“謙在官清白,無以糾舉,百姓殷盛,穀米豐贍,流民多歸。

張昭之所以不給陶謙打工,是因為自認為當時的本事還沒練到家,想先沉澱兩年。

但是陶謙不會這麼想,他認為張昭瞧不起自己,把張昭抓起來了。後來趙昱過來說情,陶謙又把張昭放了。

在這件事情當中,張昭有個值得點讚的地方,就是即便陶謙把他抓了,讓他吃過牢飯,但是張昭對陶謙的評價依然很客觀,甚至在陶謙死後,還寫文章紀念他。這份心胸不簡單。

這證明張昭是一個有良知、有操守的知識分子,是世之大儒。

如果要擱一般的知識分子,你別說把他關進大牢,就是稍微罵他兩句,讓他不爽,他都很有可能寫文章來妖魔化你。


張昭:治理國家不能靠厚黑學

第二件事,避難江南,力輔孫氏。

東漢末年,中原動亂,張昭作為難民,逃到了江南。孫策看上了這個人,拜他為撫軍中郎將,自此而後,政策、法令多出其手。無論是老百姓還是知識分子,對張昭都很滿意。

不少人紛紛給孫策寫表揚信,對張昭加以表彰。

張昭怕孫策起疑心,就說:“我張昭可沒有結黨營私啊!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愛戴我!”

孫策笑著說,子布先生想多了,你就是我的管仲!

孫策死後,有些陰懷異志的人想趁孫權立足未穩,起兵造反。張昭所轄六縣盜賊猖獗,紛紛對反賊加以附和,鬧出了一股不小的聲勢。

張昭決定親自率領本族子弟前往平叛。當時,有朋友勸他說:“張公,豈不聞詩經有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我們知識分子的長處,是躲在後頭算計別人,不親自衝鋒陷陣。現在郡縣大亂,可以讓周瑜他們去拼命,我們應該泰然自若的呆在屋子裡做學問。”

張昭聽罷,破口大罵,說這是混賬話!周瑜現在在柴桑,哪裡趕得回來?!如果不及時撲滅叛亂之火,受害的是江東百姓。於是,張昭披堅執銳,上了前線,穩定了局勢。一個文人,有此膽色,令人欽佩。

張昭帶兵打仗也不只這一次,在以後的日子裡,他還協助孫權剿滅黃巾餘黨,在合肥之戰時,幫助孫權穩定後方,擊敗了匡琦、周鳳等割據勢力。當然,這是後話。

在孫權繼位之初,有很多文膽不服孫權,認為孫權沒有父兄的魄力,應該退居二線,把大權分給流亡北士和淮泗將領。張昭帶頭反對這種提議,並且率先對孫權行以臣子之禮,這樣,孫權的位置才算坐穩了。

有人說,孫權當初能夠坐斷東南,繼承大位,要論功勞,周瑜佔六分,張昭也得有四分。

第三件事,不卑不亢,呵斥魏使。

有一次,曹丕派使者去吳國建交。這個使者叫邢貞,這個邢貞很狂傲,見了江東的文武百官,也不下車,還躲在車裡睡大覺。

張昭氣得把他從車裡揪出來,警告邢貞,這是吳國的地盤,你還是放尊重一些。然後十分嚴肅的說,你看見旁邊那把刀了沒有?那把刀還沒開鋒!看來你是肉皮子發緊,你想幫它開鋒嗎?!

邢貞趕忙鞠躬道歉。

這個《三國演義》把張昭寫的好像是隻會對蜀國耍橫,對魏國就卑躬屈膝,其實不是。張昭無論對蜀國和魏國,態度都很強硬。

第四件事,諷喻主上,留心大計。

孫權早年間呢,有一個習慣,專門愛騎馬射虎。

射完了老虎,還把虎皮傳示三軍,炫耀自己箭法高超,意思是自己有兩下子。

當時,孫權的近人就誇讚孫權,真能耐!

張昭說,主公,您讀過徐幹的《中論》嗎?

孫權說這是建安七子的著作,你說說我聽聽。

張昭乃擇《中論》之精要,勸諫說:“夫詳小事而略大道,察近物而暗遠數,自古及令,未有如此而不亂也,未有如此而不亡也。所謂‘詳小事、察近物’者,謂耳聰於絲竹歌謠之和,目明於雕琢彩色之章,口給於辯惠切對之詞,心通於短言小說之文,手習於射御書數之巧也。所謂‘遠數、大道’者,謂仁足以覆燾群生,惠足以撫養百姓,明足以照見四方,智足以統理萬物,權足以應變無端,義足以阜生財用,威足以禁遏姦非,武足以平定禍亂,詳於聽受而審於官人,達於廢興之原,通於安危之分。如此,則君道畢矣。

張昭援引徐幹的《中論》,說這麼一大堆話,什麼意思?意思是,你下棋下得好,你射箭射得好,你畫畫畫得好,作為普通人來講,可以把這個當成一技之長來炫耀!但是作為君王來講,這不叫特長,更不值得拿來炫耀!君王只有懂得經國緯政之術,才能算有特長!

張昭這話不無道理,我們看看,李後主精於辭賦、梁元帝書畫一絕、朱由校心靈手巧、善制木器,但縱觀這三個人,未嘗不毀家敗國,為天下恥笑。

由此而論,那些皮毛小道,怎麼能當做君王的特長呢?!怎麼值得一把手炫耀呢?!你把國家治理好了,讓老百姓無憂無慮,才值得炫耀!

殷鑑不遠,在夏之後。後世的政要本來應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但有些人不但對照檢查,反而變本加厲。

譬如有些男性官員,公開鼓吹,對媒體說“我練過搏擊”,有些女性官員則聲稱“我歌聲嘹亮”。問題是,你練過搏擊、你歌聲嘹亮,跟老百姓有半毛錢關係嗎?你練過拳擊、你歌聲嘹亮,老百姓就能奔小康嗎?


張昭:治理國家不能靠厚黑學

第五件事,犯顏直諫,觸怒君王。

嘉禾元年,公孫淵在遼東造反,反抗魏國。公孫淵自忖實力不足,於是向東吳求援。

孫權一看太好了,正好利用公孫淵來擴大自己的地盤!於是想要和公孫淵聯合。

張昭勸諫說,公孫淵其實不是真正的想造反,他本身不想對抗魏國。他之所以裝出對抗魏國的樣子,是因為他殺死了自己的叔叔,用非法手段獲取了大權,他想逼迫曹魏承認他的合法性。換句話說,一旦曹魏承認了他的合法性,他就會罷兵休戰,跟我們東吳斷交。

孫權認為張昭說得不對,二人反覆爭辯,鬧得面紅耳赤。

最後孫權急了,破口大罵:“江東文武百官,入了宮就拜我,出了宮就拜你!這是我讓他們這麼幹的!真是夠給你臉的了!”然後,抽出刀來,在張昭的臉上比劃,說:“我不想讓別人說我虐待老人,趕緊向朕道歉!”

張昭面不改色,說要論輩分,我比你兄長大一截,跟你爸爸差不多大!當初你媽和你哥把你交付給我,就是讓我時時規勸你!現在你做錯了,你應該向我道歉!

事後,張昭的預料果然準確,公孫淵反覆無常,又歸降了魏國,而且斬殺了吳國的使者。

孫權知道錯了,就派人去給張昭送禮物,順便提點一下張昭。

使者跟張昭說,張公啊!現在主公已經知道錯了,你就原諒他吧。這不,還讓我給你帶禮物來了。說罷,使者深鞠一躬。

使者又繼續說,但是為人臣子的,又怎麼能面斥君王呢?!您還是學習一下保身之道,謀身之法!

張昭反駁說,天下間最沒用的學問,就是保身之道、謀身之法。因為它只能讓君王一個人高興,對國家、對老百姓屁用沒有!如果在一個國家之內,上上下下都學習這種沒用的東西,我看國家也快完蛋了!

張昭的原話是:“若乃變心易慮,以偷榮取容,此臣所不能也。

張昭這番話對我們頗有啟迪啊,當官的要多看看《管仲輕重術》、《國家興衰與社會革命》,多看看類似這些書,對老百姓和國家有好處,少看看《厚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