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首創一成語,明確了東吳發展方向,令張昭從此失勢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周瑜傳》注引《江表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主人公是周瑜。原文如下:

周瑜首創一成語,明確了東吳發展方向,令張昭從此失勢

曹公新破袁紹,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書責權質任子。權召群臣會議,張昭、秦松等猶豫不能決,權意不欲遣質,乃獨將瑜詣母前定議,瑜曰:“昔楚國初封於荊山之側,不滿百里之地,繼嗣賢能,廣土開境,立基於郢,遂據荊楊,至於南海,傳業延祚,九百餘年。今將軍承父兄餘資,兼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鑄山為銅,煮海為鹽,境內富饒,人不思亂,泛舟舉帆,朝發夕到,士風勁勇,所向無敵,有何逼迫,而欲送質?”

周瑜首創一成語,明確了東吳發展方向,令張昭從此失勢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曹操剛剛擊敗袁紹後,軍威大振。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以皇帝的名義下達詔書,命令他將兒子送到許昌作為人質。孫權召集群臣,商議,張昭、秦松等人猶豫不決。孫權不想送人質,於是帶著周瑜去見母親。

周瑜首創一成語,明確了東吳發展方向,令張昭從此失勢

周瑜表示:“周朝時楚國被封在荊山一帶,方圓不足百里,但後代子孫賢良能幹,開疆拓土,建都於郢,佔據了荊州和揚州等廣大地區,領土向南延伸至大海,國家延續了九百年之久。如今將軍繼承了父兄的基業,擁有六郡,軍隊精銳,糧草充裕,將士樂於效命,開山可以鍊銅,煮海可以熬鹽,境內富饒,民心穩定。揚起船帆,清晨出發黃昏就能抵達,再加上高昂的士氣,所到之處沒有能與之抗衡的敵人,有什麼必要送人質呢?!”

周瑜首創一成語,明確了東吳發展方向,令張昭從此失勢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周瑜口中的“所向無敵”,意為所到之處沒有能能與之抗衡的敵人。這也是又周瑜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周瑜首創一成語,明確了東吳發展方向,令張昭從此失勢

說完了成語,再來說說這個故事的歷史背景。經過兩年的戰爭,袁紹病死,袁氏勢力日漸衰落。此時,曹操企圖強迫執掌江東僅兩年之間的孫權臣服,便假借皇帝的名義要求孫權送人質。對此,張昭、秦松等文臣猶豫不決,擔心會因此得罪曹操。年僅二十一歲的孫權拿不定主意,便拉著周瑜去見母親吳氏。

周瑜首創一成語,明確了東吳發展方向,令張昭從此失勢

最終,周瑜主張的堅決不送人質的看法得到了吳氏的採納。不僅如此,吳氏還說出了這樣一番話:“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由此可見周瑜在吳氏心中的地位。大概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張昭在東吳集團的地位日益下降,周瑜成了孫權心中最為倚重的心腹。與此同時,孫權也逐漸建立了割據江東、抗衡曹操的國策。

參考書籍:《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