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敵強我弱局勢的良策:用假象以誘之,調虎離山

戰場上敵強我弱的情況屢見不鮮,而一個好的計謀在戰爭中至關重要,有的時候略施小計就能扭轉對我方不利的局勢,而“調虎離山”一計則就非常適用於遇到強敵時。眾所周知老虎作為萬獸之王,生活在大山中,有利的地形加上老虎自身強大的力量,令人難以捕獲。但是如果讓老虎主動走出大山,那麼捕獲老虎的難度就會大大降低,也可用“虎落平陽被犬欺”一詞來解釋。

扭轉敵強我弱局勢的良策:用假象以誘之,調虎離山

劉秀

東漢末年,孫堅之子孫策,年僅17歲就繼承父志,勢力就已經逐漸強大起來了。在公元199年的時候孫策想要向北推進,奪取江北盧江郡,而盧江郡南有長江之險,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難攻。而當時的軍閥劉勳勢力極強,如果硬碰硬,孫策獲勝的幾率微乎其微。於是孫策手下的將領商量出了一計“調虎離山”,藉著劉勳視財如命的性格,派人給劉勳送去一份大禮和一封吹捧劉勳的信。並且以弱者的身份向劉勳求救,說上繚經常派兵騷擾孫策,希望劉勳能出手相助。而劉勳垂涎上繚的金銀財寶許久,而又得知孫策軟弱無能,很快就被心中的貪慾動搖了,決定發兵上繚。而孫策一看劉勳已中計,城內空虛,便立即率領人馬襲擊盧江,最後成功控制住了盧江。

扭轉敵強我弱局勢的良策:用假象以誘之,調虎離山

劉秀

西漢末年時,耿弇為劉秀手下的建威大將軍。一次劉秀下詔命耿弇討伐張步。而另一邊的張步在得知消息後派出費邑迎戰。而面對費邑的3萬大軍,耿弇決定不與其正面交鋒,決定實施調虎離山之計。於是耿弇派兵將費邑的弟弟費敢鎮守的巨裡城包圍起來,並放話說三天之內比攻下巨裡城。接著故意將費邑一方的俘虜趁機逃走,讓俘虜傳話給費邑。費邑得知消息後,連忙率領精兵連夜趕去巨裡城,殊不知這正是耿弇設下的圈套。耿弇決定留下300人馬牽制巨裡城,自己則是帶著精銳設下埋伏,嚴陣以待。果然費邑一行人剛到,就遭到了耿弇的激烈進攻,最終費邑被殺死於戰亂之中。而費邑的弟弟費敢得知哥哥已經戰亡,也被嚇得棄城而逃,耿弇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

扭轉敵強我弱局勢的良策:用假象以誘之,調虎離山

孫策


上面所講到的兩個例子,皆是用到了“調虎離山”一計。孫策攻破盧江城,是利用劉勳的貪財之心為引線,使用了“調虎離山”一計。而耿弇也是利用假象,擾亂了費邑的思緒,使費邑心慌意亂,根本不能正確判斷到底是真是假,最終中了耿弇之計。由此可見,在戰場上“調虎離山”一計如果運用恰當,則可以在最低程度上減少我方的傷亡。

扭轉敵強我弱局勢的良策:用假象以誘之,調虎離山

孫策


“調虎離山”的原文為:“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連”。而其中的“天”一字指的是自然的各種情況和條件,也可以理解為在戰場上我方要等天然的條件或者情況於敵方不利的時候,再對敵方發起進攻。而“用人以誘之”就更好理解了,就是人為製造假象,誘惑敵方露出馬腳。“往蹇來連”則是出自《易經·蹇》卦,指來往都很困難,路上艱難重重。而從整體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想方設法讓老虎離家盤踞的大山,在戰場上可以理解為要善用謀略,用假象使敵人離家駐紮之地,喪失敵人的優勢,使其處處皆難,變主動為被動。


扭轉敵強我弱局勢的良策:用假象以誘之,調虎離山

孫策


大致來說,“調虎離山”中的“調”可分為以下幾種方式:

一、以誘之。就好比孫策用上繚的金銀財寶,豐富的物資來誘惑劉勳出兵一樣,或者用小恩小惠來引誘敵方。

二、以激之。也就是兵法裡的“怒而撓之”,用辦法來激怒敵人,使其暫時理智,不能理性分析看待問題。

三、以亂之。可以利用我方製造出來的假象,擾亂敵方的思考能力,造成敵方不能準確正確的判斷,使其中計。

扭轉敵強我弱局勢的良策:用假象以誘之,調虎離山

孫堅


在戰爭中如果不顧敵強我弱的狀況,不計後果地一味只知道硬攻,這就是最下等的計謀策略,而最後成功的幾率也是極小的。既然敵方不僅在整體實力強於我方,同時又佔據了有利地勢,那就一定是時時刻刻都做好了戰鬥準備。而這時候就不能與其硬碰硬,應該巧妙的去引誘敵人,將其引誘到對我方有利的地方,這樣我方才能掌握場上的主動權,也等於牽住了敵方的鼻子,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調虎離山”一計如果運用的恰當,不管是在古代的戰爭,亦或是現代商業鬥爭,都會為我方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