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第一講:淺析魯隱公被老爸奪妻、被老弟奪位的原因

大家好,我是表面文字。今天開始為大家帶來《左傳》故事的分析與鑑賞。《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它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鉅著。


前言:《左傳》出場的第一位國君是魯國第十四位國君,魯隱公。

魯隱公算是春秋時代眾多悲劇國君中的佼佼者。他知禮法,一心想做個孝子,卻被個“無禮”的老爸搶了老婆;他守禮法,學周公輔助成王,小心翼翼地為年幼的弟弟日後登位架橋鋪路,結果反被弟弟殺奪君位。

我今天就來分析分析《左傳》中出場的第一位魯國國君魯隱公故事,淺析魯隱公被老爸奪妻、被老弟奪位背後的隱情。

文章的第一、二部分分別闡述魯隱公被父奪娶老婆、被弟殺奪君位的故事。

而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將結合魯隱公的性格和他所處的時代分析造成以上悲劇的原因。最後結尾將淺談魯隱公的故事對我們生活的現實意義與思考。

下面開始:


第一部分:一切悲劇的開端——老婆被搶

話說,當魯隱公還不是魯隱公的時候,他的老爸魯惠公準備幫他娶一個叫仲子的漂亮老婆。但那時魯隱公的夫人剛好去世,眼看仲子長得漂亮,色心大發的魯惠公二話不說就續娶仲子為正室夫人,光明正大搶了兒子的老婆。

這事情說起來簡單,卻隱含了很多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徵,下面我們一一分析。

首先,這種奪娶兒媳的事情不僅在今天,哪怕放在先秦時期也是非常不恥的。

《禮記·曲禮上》中說到:“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麀,就是母鹿;“父子聚麀”是比喻父子同一個老婆,這種行為在反映先秦時期社會道德準則的《禮記》中被認為是禽獸般的“無禮”。

《左傳》第一講:淺析魯隱公被老爸奪妻、被老弟奪位的原因

但眾所周知,自從烽火戲諸侯與犬戎作亂之後,周王室威信和勢力一落千丈。隨之而來的後果,就是這種由周王室威信和勢力所維繫的禮樂制度,對社會各階層尤其是諸侯的約束力也大不如前。

於是,失去了約束力的禮樂制度,頻頻受到一些膽大之人的挑戰。

《左傳》第一講:淺析魯隱公被老爸奪妻、被老弟奪位的原因

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時周幽王為褒姒一笑,點燃烽火臺戲弄諸侯

比如,咱們這位魯惠公就直接挑戰過周王室的權威,僭越禮樂制度。

古代禮法中最為講究的就是祭祀和刑罰,對天子、諸侯都各有嚴格規定。而當時身為諸侯的魯惠公想用天子之法來祭祀,甚至還光明正大地向周天子遞交申請書——這就相當於向警察預告自己犯罪,是公然挑釁行為。

《左傳》第一講:淺析魯隱公被老爸奪妻、被老弟奪位的原因

周天子一看,心想:“有沒有搞錯!你魯國是周公的後代,禮法都是你祖先制定的。你竟然還做些這樣的事情。”於是大筆一批“不同意”!

魯惠公氣啊,我尊重你周天子才告知你,又不是諮詢你意見,真以為我不敢,於是故意用天子禮祭天。結果呢?結果就是魯惠公都做到如此地步,而周天子也只是譴責幾句,並未有任何實質刑罰行動。

《左傳》第一講:淺析魯隱公被老爸奪妻、被老弟奪位的原因

從公然對抗天子這件事,我們大概可以看出魯惠公的性格,他即便不是一個膽大包天、肆意妄為的人,但至少不會是一個安分守己的老實人——這類人別說在禮崩樂壞時敢挑戰社會規則,哪怕是在周王室尚有威信、拳頭尚強硬時,他一樣敢奪娶兒媳。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春秋時期諸侯僭越的禮法甚至已經到了祭祀這個層面,而禮樂制度的維護者周王室也只能象徵性地譴責幾句,更別說奪娶兒媳這種家庭倫理的小兒科。

因此,禮樂制度成為一紙空文的大環境之下,身為一國之君的魯惠公真要厚得下臉皮做這些“無禮”之事,最多就是受幾句國際輿論上的譴責,而譴責對魯惠公這種性格的人來說就是家常便飯,更何況同時代做同樣之事的人也不止他一個。

比如被稱為“慈父孝子”的衛宣公:

初,衛宣公烝於夷姜,生急子,屬諸右公子。為之娶於齊,而美,公取之。

烝,是與父親的妻妾通姦之意。

據《左傳》記載,衛宣公先是和父親的女人通姦,並生下了急子。等當上國君後,衛宣公為急子迎娶齊國的女子。但因為這女子長得漂亮,由把她奪娶過來。說到“父子聚麀”的“無禮”,這位衛宣公顯然更深諳門道,魯惠公算不得什麼。

《左傳》第一講:淺析魯隱公被老爸奪妻、被老弟奪位的原因

還有大名鼎鼎的楚平王也曾奪娶兒媳。

楚平王曾替兒子迎娶秦女,同樣因為女方長得漂亮,想納娶為妃。於是他派人跟秦女說楚有風俗,新娘正式行禮前要先到皇宮拜見公婆。一入宮門深似海,秦女只能暗地裡成了楚王妃子。

《左傳》第一講:淺析魯隱公被老爸奪妻、被老弟奪位的原因

楚平王,即被伍子胥鞭屍那位

總的來說,人是慾望使然的生物,當失去了客觀規則的約束,部分性格保守穩重的人或許還能剋制慾望而恪守行為,但選擇放縱、隨心所欲的人實際上才是主流,因此才出現了一群魯惠公,而非一個魯惠公。

更何況,對抗與叛逆是自然天性,越壓迫越反抗——這就像一根被重物壓著的彈簧,一旦重物變輕,壓制的方向就馬上變成了反彈的反方向,首當其衝的自然就是變輕的重物本身。

《左傳》第一講:淺析魯隱公被老爸奪妻、被老弟奪位的原因

禮樂制度這件重物對諸侯的約束已經歷經整個西周時代,當週王室失去強硬拳頭來維持其運作後,諸侯反感與對抗首位對象,理所當然是禮樂制度本身。

奪娶兒媳這件事中,主要原因是魯惠公本身性格,而根本原因是禮崩樂壞的大環境。

那麼作為事件另一主角的魯隱公在此事中又擔當怎麼樣的角色呢?他對這事的態度是怎麼樣的呢?

接下來的一部分將結合奪娶兒媳一事引發的連鎖事件,分析魯隱公背後的隱情。


第二部分:老婆被搶後的連鎖反應——君位被奪

與老爸魯惠公不同,儘管身處禮崩樂壞的大環境,兒子魯隱公為人處事倒是非常守禮。

魯隱公名叫息,又稱公子息。

公子息雖然也是國君的兒子,擁有國君繼承權,但他母親聲子只是魯惠公第一任夫人嫁到魯國時陪嫁的滕女,滕女也就是婢女,所以地位非常低微。

在中國歷史中,母憑子貴與子憑母貴的倫理事實是相互依存和轉化的。

當大家族中缺乏男性繼承人時,生子可以提升母親的地位;當大家族中男性繼承人不止一人時,母親的地位就決定了兒子的將來。

比如戰國時代的秦王孫異人——正因為秦王兒子眾多,秦太子又有很多兒子,而這個異人的母親又不過是地位低微的婢女,所以異人最後落得個送去外國當人質的悲慘命運。

《左傳》第一講:淺析魯隱公被老爸奪妻、被老弟奪位的原因

異人,即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被呂不韋稱為“奇貨可居”

很不巧,孩童時代的公子息有幾個地位年紀都比自己更符合繼承君位的哥哥。

等他長大後,雖然幾個哥哥都去世了,但父親奪娶他未婚妻仲子為正室夫人後,生了個兒子叫公子允。

禮法中講究“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因此正室夫人所生的公子允就成了君位正統繼承人,魯國君這位置也就跟公子息沒什麼關係。

然而魯惠公去世,公子允並沒有繼位,反而是公子息代理政務、執掌君權,是為魯隱公。

《左傳》第一講:淺析魯隱公被老爸奪妻、被老弟奪位的原因

為什麼公子息會代理政務?

究其原因是公子允當時年紀太小了。若果由幼君接位,魯國將會亂糟糟一團,於是魯惠公臨死前就安排公子息暫時代替弟弟接位,並要求等公子允成年後就把君位歸還他。

當時公子息心想:“如果我不當國君,這群牛鬼蛇神肯定找別人當。別人當的話怎麼可能把君位傳回給我弟弟。算了,我忍辱負重,把局面穩定下來後就讓位給弟弟。”所以他只好被迫營業。

可以這樣說,在公子息看來,他不守禮地接任君位,是為了把君位讓給長大後的弟弟以維護禮法——頗有周公輔助成王之風。

《左傳》第一講:淺析魯隱公被老爸奪妻、被老弟奪位的原因

周公輔成王(東漢武氏祠畫像石拓片)

魯隱公甚至連國君登位的儀式也沒有舉行,接位後勤勉為政,專心為弟弟鋪路。

據《左傳》記載,隱公元年就和邾國結盟於蔑,和宋國結盟於宿;隱公二年又與戎結盟於唐,與紀國聯姻,同年擊敗宋國於黃。

在國君權力交接之際,魯隱公算是“立而求成焉”,並且也能不忘初心,依舊恪守禮法。

我們可以從《左傳》中幾件事看出來。

第一件事是魯隱公為父親魯惠公改葬,《左傳》中記載: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臨,故不書......衛侯來會葬,不見公,亦不書。

中國傳統喪禮中喪事的主持人有著明確的規定——舊時喪禮以死者嫡長子為喪主;無嫡長子,則以嫡長孫充任。

在為魯惠公改葬時,魯隱公因為身份問題,不敢以喪主的身份到場哭泣,以至於衛桓公來參加葬禮都沒有見到他——這對魯隱公來說相當於失去了一次向國際社會證明自己君位合法的機會。

另一件事同樣是關於喪禮,不過這次輪到魯隱公的母親聲子。

據《左傳》記載,身為國母的聲子去世後,魯隱公沒有發訃告給諸侯,安葬後也沒有回到祖廟哭祭,更沒有把神主牌放在婆婆神主的旁邊。以至於後世甚至沒有記載她的姓氏,只因為她是國君的生母,所以才稱為“君氏”。

從上面的事蹟可以看出,魯隱公在禮樂制度的問題上與他父親魯惠公截然不同的態度和處理方式。

選擇這種態度和處理方式與他本人的性格有莫大的關係。

《左傳》第一講:淺析魯隱公被老爸奪妻、被老弟奪位的原因

魯隱公畫像

一個人的地位低微,要麼就拼命奮鬥往上流動,要麼就安分守己維持生存。

婢女出生的聲子對她兒子魯隱公的教育一直都屬於後者,所以魯隱公從小就養成了一種逆來順受的性格,在大事面前一向都比較隨和溫順,往往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去處理問題。

這樣的馴羊性格,加上成長於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成年後魯隱公對禮樂制度的態度自然是遵守、順從甚至有限的維護。

因此當他老爸魯惠公奪娶他未過門的妻子時,他雖然看到魯惠公這種行為違背了禮樂制度,卻選擇性地認為順從父親安排的行為是遵循“父父子子”的規則,並沒有站起來反抗。

因此當他被迫代理國政時,明知自己已經違背了“立子以貴不以長”的繼承製度,卻選擇性地認為自己在維護弟弟的君位繼承權,也沒有站起來堅持到底。

這不僅表明了他有維護禮樂制度的傾向,更說明他逆來順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處事態度。魯隱公的馴羊性格本來是為了可以安分守己地生存於禮樂制度下。但很可惜,這種性格同時讓安分守己的他喪失了尋求突破常規的可能。

《左傳》第一講:淺析魯隱公被老爸奪妻、被老弟奪位的原因

於是,被矇蔽了雙眼的魯隱公,根本沒看清他所順從的禮樂制度已經失去主導社會的能力,依舊順從禮樂制度的他,就相當於以個人力量在大環境中逆流。

因此,魯隱公恪守禮法雖然與周公輔助成王一事類似,但並未換來周公一樣的好結局,反而死於禮崩樂壞的大環境。

《左傳》第一講:淺析魯隱公被老爸奪妻、被老弟奪位的原因

《左傳》中記載到,隱公十一年大夫公子揮向隱公獻媚,建議他殺死公子允,正式接任君位。隱公說:“先君有命在前。我是因為公子允幼小才代理國政。現在公子允已長大,等我把菟裘這個地方打理好,就國政交還他。”

公子揮看獻媚不成,擔心公子允聽到自己的話而殺他,於是向已經長大成人的公子允汙衊隱公想正式接位。最後公子允聯合公子揮殺死魯隱公,自己接位,是為魯桓公。

《左傳》第一講:淺析魯隱公被老爸奪妻、被老弟奪位的原因

魯桓公畫像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魯隱公當政十一年,依舊把那個曾經搶他女人的老爸的話放在心上,而且確實是想把君位還回弟弟。

但這一次,在大環境的影響下,魯隱公那種馴羊性格終於害死了他。

首先是魯隱公錯誤地估計了形勢,認為弟弟跟他一樣會恪守禮法,殊不知大環境已經是禮崩樂壞,導致他沒有提前讓位或下狠手以處理弟弟公子允的問題。

其次是面對已經明顯違背禮法的公子揮,依舊採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沒有堅守禮法原則,放過公子揮——要知道,此人在魯隱公在位期間多次違反君命,但魯隱公一直都沒有處理。

可以這樣說,魯隱公招致兩個悲劇的原因,環境反他,性格害他。


第三部分:魯隱公悲劇的兩大原因——環境反他,性格害他

如題所示,這一部分在我將綜述一下看來魯隱公的悲劇的外在和內在兩個原因。

前面兩部分我都有強調到,魯隱公的守禮在禮崩樂壞的大環境格格不入是導致奪妻和奪位的根本原因。

所謂的社會規則都是由拳頭硬的人訂立的,無論道德準則還是法律法規,這是亙古不變的定理。

東周初期周王室的衰落,諸侯的實力逐漸超過天子,意味著維護東周時期社會規則的拳頭已經不夠硬。

沒有足夠硬的拳頭,所謂的社會道德準則當然就不起效用,這種社會規則不起效用的現象就是禮崩樂壞。這正是魯惠公們敢僭越禮法、奪娶兒媳的根本原因。

同樣地,禮崩樂壞的大環境,滋生出敢違背先君之命的大夫公子揮,又薰陶出覺得殺兄奪位沒有不妥的魯桓公,最後聯合殺死了魯隱公。

孔子在編《春秋》時,特地選了不上不下的魯國第十四位國君魯隱公作為開篇,其實不僅是為了說明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對社會的破壞與負面影響;更重要的是強調當時的大環境下“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亟需一套強而有力的社會規則來穩定秩序,停止混亂,恢復民生。

《左傳》第一講:淺析魯隱公被老爸奪妻、被老弟奪位的原因

《左傳》開篇

面對這種渴求,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的孔子,自然而然訴求於周禮復興能繼續保持社會的正常運作,只是後來證明了過去式的社會規則並不可行

——畢竟,大環境中逆流,非人所能。孔子是如此,魯隱公也是如此。

說到大環境中逆流,就得談談魯隱公性格。

正如上文所說,當大環境下,對諸侯的已經約束數百年的禮樂制度崩壞時,遭受反抗的首當其衝就是維護和順從禮樂制度的人。

低微的庶子出身和魯國的成長環境讓魯隱公養成了馴羊般的性格,這使他習慣性地安分守己,更讓他在社會變更的大環境中錯誤判斷了形勢,依舊選擇順從於禮樂制度,奢求能夠安穩地生存,使自己成為大環境下的異端,直接招致失敗。

《左傳》第一講:淺析魯隱公被老爸奪妻、被老弟奪位的原因

這就導致魯隱公執政魯國時,不但沒有約束好下屬,更沒法保護自己,處於政治漩渦中心的他最終沉沒也就理所當然了。

總的來說,魯隱公成長於禮樂制度尚有效用的時期,這與他的出身共同促成了魯隱公的馴羊性格。而魯隱公長大後,他的馴羊性格遭遇禮崩樂壞的時期,於是在大環境反他的根本原因之下,馴羊般的性格當然就害了他。


結尾:大環境下的我們,是堅守還是改變?

堅守還是改變?我們先認清堅守對人的影響,就能理清兩者的關係。

當一個人所堅守的規則與方向是主流時,那麼他的順從是順勢而生,相對於以往的主流來說就是改變;當一個人堅守的規則與方向已經不是主流時,那麼他的堅守就是倒行逆施,相對於如今的主流來說就是堅守。

因此可以得知,堅守和改變實際上只是不同大環境下的堅守所形成的後果,兩者相互轉化和依存。

堅守、改變從來都不是單獨存在的。

電話出現後,有人認為電話的語音溝通轉眼消失,不及實體信時的字字印記,但也有人順應大勢發明了手機,將堅守的文字與改變的語音融於一體;微信的誕生,有人糾結於微信文字聊天過於冷漠,不如手機聊天的聲情並茂,卻看不到微信視頻、表情包讓溝通娛樂多元化。

放到本文一直討論的問題社會規則來分析。每個時代都有一套保證社會有效運行的機制(道德或法律),而到了時代變遷、大環境交替的時期,因為維護機制有效運行的權力機構已經失去勢力,當然會讓原有的機制失去效用,招致社會混亂。

孔子在社會混亂時期選用倚靠舊的禮法,最後宣告失敗,這就是倒行逆施的結果;後世吳起、商鞅、李斯為代表的法家延續了孔子對社會混亂的擔憂,改為“治亂世用重典”的這般新的社會規則,並讓國家強盛起來,而一直沿用法治的秦國更成為最後的贏家,這便是大勢所趨、與時俱進、時勢造英雄、識時務者為俊傑——但這一切都依存並蛻變於孔子對堅守嘗試。

《左傳》第一講:淺析魯隱公被老爸奪妻、被老弟奪位的原因

孔子畫像

歷史證明,每一次的社會變更都是在堅守與改變的博弈之間前進。

而這種前進就體現在一點點改變著我們的社會規則,比如抖音讓我們出現對音樂播放方式的討論,同時也變得重視音樂版權。

因此,一切的堅守與改變都有存在價值,無論是你眼中的老古板還是弄潮兒,他們都為時代的變化作出了更多的嘗試。

但舊規則的殉道者和新時代的寵兒?你更願意選擇哪種?我選擇後者。

畢竟,大環境中逆流,非人所能。孔子是如此,魯隱公也是如此。


左丘明.左傳(上卷).中華書局,2012.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一冊).中華書局,1981.

吳闓生,白兆麟.左傳微.黃山書社出版社,1995.

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中華書局 , 2003.

李宗侗.春秋左傳今注今譯.新世界出版社,2012.

袁步昌.孔子編訂《春秋》緣何於魯隱公.蘭臺世界 ,2012.

張然然.從隱公出生探究其政治命運.黑龍江史志,20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