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經典佳句釋譯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也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

解釋:掌管大事的人一定要考慮到宏觀的、長遠的事情,而具體去實施的人卻一定要清楚細節的、切近的事情。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譯文:處於安全環境時要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危險,考慮到危險就會有所準備,事先有了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

止戈為武。

譯文:“武”字是“止”“戈”兩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戰,才是真正的武功。後也指不用武力而能化干戈為玉帛,才是武術的最高境界。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

譯文:遵守禮制,可時國家長久,使社稷安定,讓人們尊卑有別,上下有序,對後代是有益處的。

修己而不責人,則免於難。

譯文:自己修身而不責備別人,就能夠免於禍難。

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

譯文:禮用來推行道義,道義用來產生利益,利益用來使老百姓太平,這是治理國家的關鍵。

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

譯文:掌管大事的人一定要考慮到宏觀的、長遠的事情,而具體去實施的人卻一定要清楚細節的、切近的事情。

《左傳》經典佳句釋譯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

譯文:看到可能就前進,遇到困難就後退,這是治軍的好辦法。兼併衰弱進攻昏暗,這是用兵的好規則。

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春無悽風,秋無苦雨

譯文:冬天沒有過於溫暖的陽光,夏天沒有寒冷的氣候,春天沒有寒冷的風,秋天沒有下個不停的雨。

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譯文:天道遠離人間,人道則存在於身邊的社會人事之中,可以就近掌握。對於人所難及的事物,如何能知道呢?

君子貴其身而後能及人,是以有禮。

譯文:君子尊重他自己,然後能及於別人,因此有禮。

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解釋:考慮到危險就會有所準備,事先有了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

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譯文:想要給別人加上罪名,難道還找不到藉口嗎?

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譯文:衡量自己的德行來為人處世,計算自己的能力來辦事。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譯文:皮都不存在了,毛還在哪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藉以存在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

譯文:誠信,是國家的根基,人民(為人處事)的依據。

《左傳》經典佳句釋譯

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譯文:災禍和幸福都不是註定的,都是人們自己造成的。

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譯文:唯獨禮器與名爵,不能夠借給別人

不義不暱,厚將崩。

譯文:對君不義,百姓就對他不親,勢力再雄厚,將要崩潰。

君子貴其身而後能及人,是以有禮。

譯文:君子尊重他自己,然後能及於別人,因此有禮。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譯文:人沒有不犯錯誤的,只要能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是最好的了。

凡有血氣,皆有爭心

譯文:凡是有血氣的人,都有爭強好勝的心思。

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

譯文:禮用來推行道義,道義用來產生利益,利益用來使老百姓太平,這是治理國家的關鍵。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譯文:不是我們同家族的人,他們必定不同我們一條心。

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珍者鮮矣。

譯文:受寵而不驕橫,驕橫而能安於下位,地位在下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剋制的人,是非常少見。

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謂其備腯鹹有也。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慄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

譯文:牲口又大又肥,這是說百姓的財力普遍富足,牲畜肥大而繁殖生長,並沒有得病而瘦弱,又有各種優良品種。在奉獻黍稷的時候禱告說:潔淨的糧食盛得滿滿的。這是說春、夏、秋三季沒有天災,百姓和睦而收成很好。在奉獻甜酒的時候祝告說:‘又好又清的美酒。’這是說上上下下都有美德而沒有壞心眼。所謂的祭品芳香,就是人心沒有邪念。因為春、夏、秋三季都努力於農耕,修明五教,敦睦九族,用這些行為來致祭神明,百姓便和睦,神靈也降福,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

譯文:行為的準則應當節儉而有制度,增減也有一定的數量。

《左傳》經典佳句釋譯

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

譯文:

山上有樹木,工匠就加以量測;賓客有禮貌,主人就加以選擇。

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無德政,又無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詛之,將何益矣!

譯文:政用來治理百姓,刑用來糾正邪惡。既缺乏清明的政治,又沒有威嚴的刑法,所以才發生邪惡。已經發生邪惡而加以詛咒,有什麼好處!

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

譯文:作為百姓的君主,要發揚道德而阻塞邪惡,以為百官的表率,即使這樣,仍然擔心有所失誤,所以顯揚美德以示範於子孫。因此太廟用茅草蓋屋頂,祭天之車用蒲草蓆鋪墊,肉汁不加調料,主食不吃舂過兩次的米,這是為了表示節儉。

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

譯文:國家的衰敗,由於官吏的邪惡。官吏的失德,由於受寵又公開賄賂。

戎輕而不整,貪而無親,勝不相讓,敗不相救。先者見獲必務進,進而遇覆必速奔,後者不救,則無繼矣。乃可以逞。

譯文:戎人輕率而不整肅,貪婪而不團結,打贏了各不相讓,打敗了各不相救。走到前面的見到有財物俘虜,必然一意前進,前進而遭遇伏兵,必然趕快奔逃。走在後面的人不去救援,敵兵就沒有後繼者了。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勝。

凡雨,自三日以往為霖。平地尺為大雪。

譯文:凡是下雨,連續下三天以上就叫“霖”。平地雪深一尺就叫“大雪”。

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

譯文:天子建立有德之人以做諸侯,根據他的生地而賜姓,分封土地而又賜給他族氏。諸侯以字作為諡號,他的後人又以這作為族氏。先代做官而世代有功績,就可以用官名作為族氏。也有以封邑為族氏的。

君釋三國之圖以鳩其民,君之惠也

譯文:君王使三國捨棄相互仇敵的圖謀,安定他們的百姓,這都是君王的恩惠。

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

譯文:用德行安定百姓,沒有聽說用禍亂的。用禍亂,如同要理出亂絲的頭緒,反而弄得更加紛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