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任何誹謗也難抺其功績,任何讚譽也難掩其過失,這是為何

熊廷弼:任何誹謗也難抺其功績,任何讚譽也難掩其過失,這是為何

惟昔熊飛白,楚材為之魁

在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就數明末為多,原因當然是遼東抗金曠日持久造成的,但對這些英雄的評價真是很困難,因為這結果是擺在那兒的,無論是誰也不能改變當時的戰局,除非你是抱必死之決心以死殉國,如此便可贏得一個民族英雄的名聲。

說起來似乎很是容易,但做起來卻困難重重,外有驍勇善戰之後金,內有一堆說話不幹事的嘴子,加上什麼黨爭、欠餉、天災等等,大明朝真是到了無望之境地,很多人不是死於戰陣,而是被冤殺,所以,要對此間的人物進行評價,真真地是件困難之事。

熊廷弼就是這眾多人物之一,他也是被冤殺的,並“傳首九邊”,有人說他只是將才而非帥才,也有人說他是有才無德,反正說什麼的都有,其實我覺得在此討論這個是沒什麼意義的,我只能說他是當時最有眼光的將領,遠比那誇口給我六萬雄兵便能打敗後金的王化貞來得實際,當然也比他的後繼者袁崇煥說五年復遼要現實得多。

熊廷弼:任何誹謗也難抺其功績,任何讚譽也難掩其過失,這是為何

熊廷弼,字飛白,號芝岡,湖北武漢人,明萬曆年進士,因其才能被擢為監察御史,後受命巡按遼東。他身高七尺,有異於常人之膽,通曉用兵之謀,善於左右開弓射箭。然個性剛正,脾氣火爆,不甘為人之下,精於物情而疏於人情。

熊廷弼是在明薩爾滸之敗後接替楊鎬經略遼東的,此時後金風頭正勁,大有摧枯拉朽之勢,但熊廷弼審時度勢,招集流亡,整肅軍令,造戰車,治火器,浚壕繕城,於是遼東守備大固。

但隨著戰事的惡化,努爾哈赤攻破遼陽,繼而廣寧失守,他又與廣寧巡撫王化貞不和,兩人同時被誅殺。及崇禎上位方得平反歸葬故里,諡襄愍,著有《熊襄愍公集》。

熊廷弼:任何誹謗也難抺其功績,任何讚譽也難掩其過失,這是為何

作為楚人,在朝中當屬楚黨,當時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和東林黨勢如水火,按說他本可不介入這激烈黨爭的,但他與東林黨人的關係不錯,特別是同東林黨魁楊漣交好,這些人曾在遼東軍事等問題上為熊廷弼說過好話,故而有人說他也是被閹黨所害,屬死於黨爭之悲劇。

現在如果要例舉熊廷弼在經略遼東的功過怕是很困難的,也是很乏味的。他在此期間也是幾起幾落。按照閻崇年先生的看法,熊廷弼第一次巡佐遼東有功,第二次有功,第三次則有功亦有過。他雖被委以重任,其三方佈陣的構思也曾經被認同,而實際上根本無法實施的。並且廣寧失守他要負很大的責任,他不顧全大局,只是在一邊看王化貞笑話的作法,為時人所詬病,也是成為後來魏黨殺熊廷弼的一大口實。

讓皇帝決心殺熊廷弼的緣由,我想大概是這熊廷弼辜負了他的願望,這神宗皇帝對熊廷弼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也是極為支持,不僅熊提出的要求他都一一滿足,而且還賜尚方寶劍以加固其權力。但熊廷弼剛出山海關,鐵嶺即告失守,瀋陽一時人心大亂,但此時的後金鐵騎已令許多人聞風喪膽,經熊廷弼安撫後,形勢稍安。

熊廷弼:任何誹謗也難抺其功績,任何讚譽也難掩其過失,這是為何

人一有功勞便會有人忌妒使壞,此時就有大臣彈劾熊廷弼“漫無定畫”,以尚方寶劍逞志作威,御史馮三元則說熊廷弼在八件事上沒有謀略,還有三件事欺瞞皇帝,若不罷免,遼地終究難保。

熊廷弼的人際關係是極差的,雖然有人將其看作東林一黨,但關鍵時刻也並沒幾人為他說話,加上他性格剛烈,一遇這樣的事便沉不住氣。於是他上書皇帝,繳還尚方劍,請求將自己罷免。朝議之後應允,決定以袁應泰代替熊廷弼。

接下來的時局就更加糜爛了,不僅瀋陽、遼陽相繼失陷,袁應泰自盡,而且遼河以東70多座城池盡為後金所據,遼西軍民也因驚恐奔逃,京城震驚。於是朝廷又重新起用熊廷弼。

後來的事就不用贅述了,隨著廣寧的失陷,各路明軍的潰敗,回到北京的熊廷弼和王化貞被雙雙問斬。

熊廷弼:任何誹謗也難抺其功績,任何讚譽也難掩其過失,這是為何

想想也有些奇怪,這兩人是相當地不對付,不僅所持的戰略方針大不一樣,而且在兩人的交往中可以說是水火不容,朝廷將這二人一併誅殺,說明的是對事不對人。因為皇帝一再強調,二人是“功罪同體”。

但我總覺得這熊廷弼的戰守之策比那王化貞來說,還是要現實很多,因為他意識到,要制約後金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所以他才能提出詳細的軍事計劃,除了需要十八萬精兵外,還需要大量的後勤支持。這當然不如王化貞一個“六萬人即可掃平後金”的豪言壯語受用。

於是大家都打壓熊廷弼而喜歡王化貞了,但結果卻大失所望,而廣寧之戰熊廷弼的意氣用事,使皇上很是不爽,這時便對他失望到極點了,加上魏忠賢又欲從熊廷弼入手打擊東林黨,於是,很多對他不利的因素交集於此,熊廷弼便萬劫難逃了。

其實明眼人誰都知道,硬拼肯定是打不過正處在上升勢頭的後金,但守還是有可能守住的,所以熊廷弼並沒有同後金面對面地打過硬仗,他採取的策略是:開源節流,修城守土,經濟封鎖,不斷騷擾。以今天的認知來看應該還是很正確的,但執行起來是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才能有效果,而當時的情況是隻可能有效於一時,不可能長期為之,所以,失敗是必然的了。

熊廷弼:任何誹謗也難抺其功績,任何讚譽也難掩其過失,這是為何

失地四百,舉國震驚。畢竟這“盡撤關外”的命令是熊廷弼下的,於是大家便不是潰逃而是執行命令的撤退,那些心無鬥志的兵將是皆大歡喜,責任當然就要由他熊廷弼來背了。如果他堅守廣寧,誓死不退,城破巷戰或自盡殉國,如袁應泰那樣的話,那麼後世對他的評價會大不一樣。至於是否於國有益,於世有補,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對熊廷弼的評價後世多多,但我覺得其中作為時人的楊漣,他評價是最為精準:“議經略者終難抹殺其功;憐經略者亦難掩飾其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