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三起三落,壯志難酬,是什麼導致如此悲劇?

古時候,讀書人十年寒窗,為的就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但人生的境遇又各不相同,有的人受命運垂青,能夠發揮所學,平步青雲,甚至封侯拜相,而有的人雖胸懷文韜武略,志向遠大,卻壯志難酬。

明末時期,應對遼東戰事是國家重中之重的大事,在明廷派往遼東的將領中,熊廷弼是守遼成就較為突出,平遼策略最為得當的一位,然,生不逢時,一身謀略難以發揮,還被奸人所害,死後被傳首九邊。

這麼一位國之良將,含冤而死,實在讓人痛心不已,也不由感嘆大明國祚的不幸。

熊廷弼:三起三落,壯志難酬,是什麼導致如此悲劇?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悲劇呢?

我們先看看熊廷弼“三起三落”的遭遇。

熊廷弼,號芝崗,字飛百,湖廣江夏人(今湖北武漢)。

第一次

萬曆三十六年,熊廷弼受命巡按遼東。當時巡撫趙輯與總兵官李成梁放棄寬奠八百里疆土,還將邊民六萬內遷。熊廷弼查實情況後,不畏權貴,據實奏報,對兩人進行了彈劾。

他還向朝廷建議,遼東地廣人稀,具有發展屯墾的良好條件,如果按照當時駐軍八萬人計算,每年抽調三分之一進行屯田耕作,就能收穫130萬石糧食,可以大大減輕朝廷的負擔。

皇上認可這一建議,遂推行諸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熊廷弼還組織修繕邊堡,嚴格軍紀,邊軍為之大振,在遼期間後金軍不敢進擾。

三年後,熊廷弼奉命督學南畿。此為東林黨的發祥地,熊廷弼到任後,剛正不阿,選拔的多為寒門出身的學子,而罷黜的多為東林子弟,得罪了東林黨魁葉向高。後被以“杖死諸生事”的罪名,遣回家聽候處理。

第二次

萬曆四十七年三月,明軍發生了薩爾滸大敗,舉朝震驚。

這時,明廷又想起了熊廷弼,擢其為兵部右侍郎兼右金都御史,再次經略遼東。

熊廷弼到任之後,果斷採取措施,整頓軍隊,穩定局勢。他斬殺逃將劉遇節、王捷、王文鼎,誅死貪將陳倫,罷免庸將李如禎,獎賞有功將領賀士賢等,使軍風為之一振。

為了擋住後金的進攻勢頭,他採取了“步步為營,漸進漸通”,以守為攻的策略,對遼東進行了全面部署。

同時還督造戰車,整修火器,疏浚護城濠,加固城牆、堡壘,為抵禦後金進攻積極進行戰備。

還親自赴瀋陽巡視,安頓民心。每到一處,都嚴厲督責將士加強防守,整修軍備。經過熊廷弼這一番整頓和部署,“遼衛轉危而致安”。

熊廷弼:三起三落,壯志難酬,是什麼導致如此悲劇?

後金國努爾哈赤及諸貝勒見此情形,深知難以輕易取勝,只好按兵不動,侍機而行。

明廷本可利用這一難得的轉機,繼續增強實力,鞏固邊防。然而,因萬曆帝死去、泰昌帝即位一個月又死於“紅丸”,天啟帝繼位後,黨爭激烈。

熊廷弼性格秉直,鋒芒太露,招致了大批言官的不滿,屢次被上奏罷免。熊廷弼雖經辨解無濟於事,又一次被遣回家聽候處理。

第三次

天啟元年,努爾哈赤再次出兵,連下遼陽、瀋陽。明朝君臣震恐不已。

朝廷又一次想起了熊廷弼,這次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經略遼東。

上任後,熊廷弼提出了一個在鞏固遼西基礎上逐漸恢復遼東的戰略計劃“三方佈置策”。該策以廣寧為一方重鎮 , 設置了後金與蒙古科爾泌等部聯合的軍事障礙,在戰略態勢上完成了對後金的孤形包圍。

然而“三方佈置策”卻遭到遼東巡撫王化貞的堅決反對。

王化貞因與首輔葉向高是門生關係,受到兵部尚書張鶴鳴的支持,對其提出的表求沒有不同意的。

不知兵事的王化貞,提出了妄圖藉助蒙古的兵力,還有叛將李永芳做內應,直接打過遼東,收復疆土的想法。

熟知遼東形勢的熊廷弼,則主張要固守,徵集大軍,廣儲糧晌,做好備戰,並明確表示“遼人不可用,蒙古不可恃,永芳不可信,廣寧多間諜,不可忽;營壘城壕,不可不嚴備!”

但對於熊廷弼真知酌見,包括兵部尚書張鶴鳴的內的一眾官員沒有聽得進去。

熊廷弼雖為經略,卻沒有實權,軍權被巡撫王化貞獨攬。王化貞率大軍十餘萬駐守廣寧,而熊廷弼只能領五千人駐於右屯。

由於處處受到掣肘,熊廷弼的戰略想法難以實現,雖然能看到,王化貞在戰略部署上存在的問題,但卻難以改變。

天啟二年正月,最終,在努爾哈赤的進攻下,廣寧失守,明軍全線崩潰。王化貞被逮,熊廷弼也鋃鐺入獄。

這一次,熊廷弼沒有躲過災難。陷入黨爭的熊廷弼成為魏忠賢閹黨和東林黨鬥爭的犧牲品,在入獄五年後,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斬於西市,首級還被拿到九個邊城示眾,屍體被棄置荒野,不準歸葬。

一代名將就這樣被屈辱的冤殺了,可惜一身才華,一腔熱血就這樣付出東流。

縱觀熊廷弼這三起三落,他每次守遼,都有一定的建樹,特別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都穩定了遼東的局勢,為國家的邊防作出了突出貢獻。第三次如果明廷能夠聽取他的正確主張,也不可能造成大敗。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守邊經驗豐富,胸懷文韜武略的名將,在明廷一敗再敗之時,卻得不到重用,反覆被革職,直至被殺。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讓人不解的結果呢?

筆者覺得有這麼三點最主要的原因:

1.明廷朝政的腐敗。明朝進入晚期後,經歷萬曆怠政,朝政荒廢,宦官肆虐,黨爭激烈,攪得朝廷是非難辨,烏雲翻滾。進入天啟年間,朝政更加腐敗,皇帝不務正業,醉心於木工,致使魏忠賢閹黨橫行,黨同伐異,正直之臣難有立足之地。

熊廷弼:三起三落,壯志難酬,是什麼導致如此悲劇?

在熊廷弼因廣寧之敗入獄之後,本已功過得到正確的對待,但閹黨為了藉此打擊東林黨人,又炮製了“坐贓行賄”案、“私刊妖書”案,使熊廷弼陷入萬劫不復,最終被冤殺。

2.黨爭之禍的影響。明朝末年,尤其在萬曆後期士大夫競相結黨,爭權奪利,相互傾軋。他們或以地域劃分黨派,或以師生同年結成同盟,或以政治見解左偏右袒。熊廷弼第一次解職聽勘,就是因為得罪東林黨人而導致的。

熊廷弼:三起三落,壯志難酬,是什麼導致如此悲劇?

明朝的黨政往往為了黨派利益,不顧國家大局,不顧黎民生死,幾乎沒有下限。熊廷弼第二次守遼,剛穩定局勢,就出現言官宗文為了一己之私,與多個言官對熊廷弼進行攻擊。

由於皇帝的昏庸,內閣的無能與自私,使得守遼著有成效的熊廷弼被解職,而用毫無軍事才能的袁應泰為遼東經略,導致遼陽、瀋陽的陷落。

3.熊廷弼個性的缺陷。明史記載,熊廷弼“性剛負氣,好謾罵,不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

熊廷弼性格剛直耿介,氣量狹小,不能容人,容易出現意氣用事的情況,對人情世故方面的東西考慮較少。

加之,部分朝廷官員將遼東看成利益之源,而熊廷弼的耿直廉潔對他們的貪汙行為置之不理,成為了腐敗官員的絆腳石。

基於這些原因,熊廷弼很難得到朝廷內部當權派的有力支持,一身抱負難以施展,最終含冤而死,而使國家失去了一員難得的人才。

熊廷弼:三起三落,壯志難酬,是什麼導致如此悲劇?

天日昭昭,熊廷弼雖然抱憾而死,但他的事蹟沒有湮沒在歷史煙雲中,終歸受到後世公正的評價。

1.《明史》

2.《守遼名將熊廷弼》

3.《熊廷弼與明末黨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