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我們倆》這部電影?

人機777


您好,我是笑哥,很榮幸回答您這問題,《我們倆》這部電影,可以看作是一部關於溫度的電影。故事從一個冬天的日子開始。寒冷的北京城, 瑟瑟發抖的小女孩敲開了衚衕裡的一扇門, 遇到了內心寒冷的老太太。

這個老太不一般。這一生騎馬扛槍抽大煙,什麼沒見識過? 所以她有尋常老太所沒有的眼界,也可能經歷了生活太多的磨礪。精明,強硬,不盼望。寧可忍受內心的孤獨,絕不絮叨祈求。

耄耋之年,是總結一生的時候了。 往昔恩怨情仇,到此已風清雲淡, 可是沒有子女,生命的鏈條就此中斷。回顧自己的一生,她是滿意,還是沮喪?

女孩在北京寒冷的冬日裡遇到的老太太, 大概就是這樣一個生活在無未來,無意義,無牽掛,無變化的於倔強中等死的“四無老人”。

然而,人終究是一種社會動物,是因為關係而被賦予意義的存在。

老人出租自己私搭亂建的那所大約6平米的小房,除了有現實的經濟因素 (可是如她後來所說, 它並不是很需要這筆錢), 從心理意義上看, 其實是在謀求為自己的生活引入一段新的關係。

即將謝幕的倔強老人, 帶著一臉的不屑無所謂,打開了院門,向陌生人發出了邀請。會有什麼樣的人到來?老人無法預料,她也在好奇地看向大門。

這一天,小女孩推門而入了。於是我們看到了隨之而來的情節的展開。

至於電影中那位經常來探望她的街坊老太太,固然也是老太生活中的一條關係鏈。可惜這條關係,與院子裡的花草樹木,院門外的過往行人一般, 於老太太而言,都是一種沒有內容的背景存在,我們日復一日生活於其中,卻了無新意。

引起我一點興趣的, 是老人的養女及孫子。他們與老太的關係,為何也如尋常路人般疏離, 遠達不到小女孩與她的親密程度?這也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朝夕相處的家人之間,在心理層面上未必有很多的交集。原因有很多,在電影裡呈現的, 是共同的心理體驗造就了可以共享的情感聯繫。

老太心理上的孤單,和女孩現實中的孤單居無定所產生的心理體驗,讓兩個人具有了同病相憐的可能。

正所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心理學上有句話,叫做"壞的關係,勝過沒有關係",所謂"打是親, 罵是愛

笑哥愛影視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我們倆》這部電影,是2005年上映的,現在來看已經是比較老的一部片子了。拍攝這部影片沒有花多少錢,比不上現在的很多大片兒,但不能說是小成本,因為這部片子拍了3年。看過片子的人就能感受到,這3年花在了什麼地方,都在細節的處理和情感鋪墊上,那“老太”就像是自己的奶奶,那“小姑娘”好像就是我們自己。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獨自生活的老太太和在北京求學的大學女生之間的故事,這一年冬天,大學生小馬在衚衕裡找房子,因為沒錢只能挨家挨戶的找,最終找到了老太家裡。老太住在一個破舊的四合院,院子邊上有個閒置的小房子,很小也很髒,但就這樣的房子,老太抵死也不肯降價,“住就住,不住就走”,你看,多麼強勢的老人。鑑於這房子的位置,小馬還是租下來房子,這個小姑娘很獨立,搬家、打掃,佈置,做事利落的很,老太站在自己屋裡看著屋外忙得熱火朝天的小馬,說,這小破院子好久沒這麼熱鬧了,這孩子真折騰。嘴上這麼說著,心裡應該還是歡喜的很,這一點伴隨著後面的劇情就能慢慢感受到了。

老太不是個好相處的人,無論是安裝電話、繳納電話費,還是點電爐、借用電冰箱,樣樣都是一句,你用可以呀,給錢!小馬覺得既委屈又無奈。不過小馬讓老太也很心煩,做事莽撞又大嗓門,沒禮貌,但是這姑娘又是個心善的姑娘,把老太氣著了又慌忙去給她拿藥倒水。就這麼吵著吵著,兩個人還吵出了感情。

《我們倆》的故事情節不復雜,平淡真實,畫面很粗糙,小馬的離子燙髮型加發皴的臉,老太深深的皺紋和灰濛濛的棉襖,看起來既不清爽又沉重,但是真實和感人是我們能從影片裡感受到的最極致的體驗。

2005年10月,第1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頒給了一位中國的老藝術家——金雅琴,時年80歲。

雖然是位老戲骨了,但拍電影,這還是頭一回。

憑藉的,就是這部《我們倆》。

巧的是,另一位主演——宮哲,也是第一次出演電影,跟搭檔的老戲骨不同,完全沒經驗,也不是科班出身,中央美術學院攝影專業,是導演馬儷文在食堂門口蹲點給 “撿回來” 的。

順便一提,這部電影的配樂由竇唯操刀,幾乎只用到鼓、蕭、琴等傳統樂器,卻是相映成趣,自成一格。

觀影時,你仔細聽,真的就是曲為戲生,渾然天成。感覺耳朵要懷孕!

老北京胡同裡,也因此多了一份恬淡。

寫下這個標題的時候,我腦中想著的是老太太的女兒,這個被老太太一手養大,卻在電影裡只出現兩次的女人,她的一句話,可謂電影的題眼:“對自己家人都沒這麼親過,和一外人,住了這麼幾天,到這麼捨不得,真邪門。”

《我們倆》不是依靠戲劇衝突來組織、推進劇情的,而是用生活之點滴、時間之片段來表現。但如果我們細心地接住了每一個水滴,便能透過其看到兩個人物的態度、關係潤婉無聲地發生了令人信服的變化。從綁在一起,到不能分開。

冬季的四合院,死寂、封閉、灰冷。此時的老太太,冷漠、戒備、挑剔。導演對老太太採用了站樁式的拍攝方法,一個鏡頭換一個位置,根本看不見老太太活動一步,硬邦邦地站在那,透過窗子(戰爭分界線)像盯特務一樣盯著作為闖入者的姑娘小馬。而此時的小馬,不諳世事、風風火火、橫衝直撞。永遠在快速移動、永遠在跑、永遠伴隨著各種聲響。灰白冷調的老院中,進來了臉頰通紅的小馬,紅色的毛衣、紅色的電話、紅色的小屋;死寂的老院中,進來個做著布朗運動的不安定分子,處處體現著衝突與不和諧。在老太眼中,小馬是遊走的火,危險;在小馬眼中,老太是窄小的籠,壓抑。

然而兩人還是沒有分開,日子過著,片段繼續落下,人在繼續磨合相處。定會有個水滴開始,變了顏色。老太太孫子來的那天,我們第一次從老太太臉上看到了溫柔、愉悅的光,到此觀眾心裡會暗暗閃一下,老太太真的簡單的只是個自私難纏的老人嗎,還是因為太孤單了。當小馬拿起攝像機對準老太太,她第一次與老人共同呼吸了一次,第一次站在了老人的身後來觀看她的生活,而她呼吸到得是令人窒息的陳腐絕望,看到的是一大片荒蕪空地,連收破爛的走錯門這種雜草都沒有長几顆。導演藉機通過鄰居講述了老人的身世,曾經熱鬧刺激,現在獨自老去。

我們驚訝的發現,不是內心缺親情,而是身邊缺親人。

隨著兩人關係的改變,影片的色調、節奏甚至季節都為之改變了。春暖花開,生氣再現。生活的顏色明亮起來,小馬在院中也自然而融洽。老太太活動了,小馬沉穩了,老院和諧了起來。導演橫跨一年拍攝的苦心收到了最好的效果。

《我們倆》是一部細膩而不失趣味的電影,其細膩和趣味都來自於其簡練與片段化得敘述。一日之晨、一日至傍晚,即見一天。許多事件的過程省略或有意缺失,觀眾自行補充、拼接、會心一笑。“影片表現出來的與沒有表現的一樣多”而正是這些片段,合理地拼出道路,推進劇情。巴贊曾把現實主義比喻為踩著小石頭過河,石頭原本就在那裡,卻連接成過河的道路。

作為一名女性導演,馬儷文片中的女性視點和對女性的關注非常明顯而獨特。片中僅有三位男性人物,孫子與小馬男友,還有缺失的丈夫。而這些男性都無力改變她們的生活、理解她們內心的痛苦。女性以特有的柔軟、韌性與忍耐獨自面對世界,與世界交手、與世界妥協,她們互相傷害、互相安慰、互相扶持,共同面對她們眼中這個瑣碎、複雜而又孩子氣的世界。

回到題目,如果你曾被這個世界,如親人般對待。在偌大的北京,在漫長的歲月,在冷漠無聊的生活面前,誰如親人待你,誰又讓你不由得想如親人般對待?對老人來說,是孫子,也是小馬;對小馬來說,是男友,也是老人。出租車載走了老人,小馬與老人的女兒第一次並排站在了一起,這已象徵了小馬如女兒一樣,而先走開的,是女兒,留下的,是小馬,這個“外人”。小馬畢竟年輕、畢竟還是不能體會,她還是一聲不響的搬走了,而對老人來說,這也許就是在世上最後的一絲溫暖了。

如果自私是為了自我保護,用什麼來破解?如果親情代表著缺失與傷害,是不是可以替代?最後給予老人最大慰藉的,也許正是小馬所帶來的親情的感覺,因為她是個“外人”,她代表了,你曾被這個世界,如親人般對待。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廖冬玉說生活


片子很簡單,人物總共才六七個,其中90%的戲份都集中在房東老太太和租房子的小馬身上,片子所有矛盾都集中在這兩個人身上展開。84分鐘的電影,除了老太太和小馬之間關係變化這條主線之外,沒有一個主要事件。電影前前後後講了大概二三十件家長裡短的瑣碎小事兒,平均兩三分鐘一個段落。這些事兒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碰到的,特別是鄰里之間。而電影最妙的又是設計了這兩個人物——一個是愣頭愣腦處處要維護自己權益的年輕學生,另一個則是有點兒愛斤斤計較的老太太。都說“三個女人一臺戲”,這樣兩個女人碰到一起做鄰居,同樣是非常精彩。一個電話、一條電線、一盤鯉魚、一窩鳥蛋、一張古畫……再平常不過的生活細節,都可以成為一老一少衝突的焦點。

這其實就是生活嘛。不過,畢竟是電影。鄰里關係能發展得這麼好,有點兒理想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